开化纸系的神奇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时期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创造。流传发展到明清时期,浙江的开化纸系展现过辉煌,成为造纸术的典型代表,被当作国家荣誉,或可称“国楮”。
  清内府的极品用纸
  清代图书典籍宏博,从顺治朝至宣统朝,清内廷和各省刊行了诸多内府本、赞撰本,其中大凡重要著作均采用开化纸系的写本和刻印本,因而,开化纸系成为文化和历史承传的一种物质性载体,功莫大焉。
  乾隆朝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这部丛书征书、审书7年,抄“应抄”之书10年,成“北四阁”“南三阁”,抄写纸张就是开化纸系。此外,“应抄”之书中又选“应刻”之书以广流传,印刷纸张也是开化纸系。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翁连溪在《清代内府刻书概述》中称:“顺治朝刻书多采用开化榜纸和白棉纸;康、雍、乾三朝用纸多为近人所称的开化纸。”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说:文溯阁《四库全书》纸张选用的是洁白坚韧的开化榜纸。
  清代大型图书,在《四库全书》之前有康熙朝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诗》以及《御制数理精蕴》等,之后有嘉庆朝的《钦定全唐文》《钦定续三通》等,亦用开化纸系印刷。
  出版家、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说:清代印书用纸品种繁多,最好的是开化纸,其次是开化榜纸、绵连纸等。内府和武英殿、扬州诗局本,多采用开化纸,如清雍正五年(1727)内府刊本《小字集注》为洁白开化纸。
  笔者粗略阅读,清代还有直接冠以“开化榜纸”印制的《春秋集传》《圣训三百卷》《上谕军令条例》《仁宗睿皇帝圣训》《钦定国史大臣列传》《古文渊鉴》《朱批谕旨》《御制诗》第三集等50余种图书。
  清内廷有“四殿两阁”,均刻印书籍,其中武英殿刻本最为讲究,一般由皇帝亲选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各地举荐百里挑一的工匠,从编纂、雕版、校勘到装帧,质量均是登峰造极。在用纸方面,内府本以开化纸系和宣纸、连四纸、棉纸为主。开化纸系的荣耀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中国古纸的极品。
  历代之贡
  开化造纸起始于唐宋,享誉于明清。
  明代天顺朝大臣倪岳的《青溪漫稿》和浙江右参政陆容的《菽园杂记》,都对开化纸系作过记录。文物鉴藏家周叔弢《温飞卿诗集笺注·小记》说:“‘开花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其中有‘小开花’等名目……‘开花纸’或以产地得名,他省沿用之。”
  世人传言,开化纸系分为“开化纸”“开化榜纸”“开化藤纸”和“桃花纸”等,或为产地名或为品名。
  开化纸系以质地细腻、洁白柔润、帘纹不显、薄而韧性强闻名于世,历代为贡品。笔者查阅,唐《通典》、宋《元丰九域志》以及《宋史》都载录有衢州贡纸的情况。明代衢州官纸之供在洪武朝,内府之贡在万历十一年(1583)。笔者翻检,明崇祯朝和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朝的开化各种方志都介绍开化本邑每年要向北京、盛京进贡开化纸系。这些纸均为官买官解,照科纳税。
  文献史料表明,被人推崇的明清开化纸系,包括了书籍纸、历日纸、黄榜纸、白榜纸和藤纸等。据了解,明清时期衢州以黄、白榜纸之名上贡的惟有开化一县。
  清以来的藏书家、刻印家、纸商、书籍拍卖商及研究人员不约而同达成共识:唯开化纸系为上品。藏书家陶湘专喜收藏开化纸系印本,人称“陶开化”。
  失落与传承
  过去,开化一境之内的大溪边、小溪边、封家和青阳一带多古纸坊,散落遗留下一些纸槽和各种抄纸工具。清开化教谕姚夔在《藤纸》中的诗句“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把康熙朝造纸的盛况及纸的金贵描写得淋漓尽致。笔者注意到,邻县常山也造“小开化”“大开化”纸;元末明初隶属江浙行省的广信府(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比邻常山、开化,同样延续造小、大开化纸。
  明清开化造纸虽盛,但也流露渐趋凋零没落的景象。明代中期以来市场需求提升,生产过度,加之官府、内府对所供榜纸极度浪费,造成资源的巨大枯竭。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叙述:官纸随意用来起稿、糊壁、包裹,榜纸肆意充当鰲山烟火、流星爆仗之费,在在皆是。
  明末清初,由于寇匪蹂躏,邑民逃亡,开化纸的生产一度沉沦,朝廷宪檄查催,依然额办困难。从乾隆六十年(1795)至光绪朝,开化旧志记载开化纸改实货为税银交纳国库。清咸丰、同治朝后,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导致工匠流亡,纸槽彻底废圮。
  笔者了解,历史上开化造纸的衰亡与核心原料的枯竭关系最为直接。据当地老人称,贡纸除了基本原料外,必须添加另一种能使纸质变得薄而坚韧的野生植物皮。清末,这种干皮竟然卖到两块大洋一斤,后来悄然绝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藏书家、出版家惋惜哀叹,失却本真原料的开化纸品只能糊伞了。
  不久前,笔者托人请一位八旬老人上山,经一日寻找,竟然发现了这种古老的植物。剥下皮后,见皮质柔软洁白清香,掰开细看,纤维细密如绒,剥丝使全力拉扯,却坚实如故。经过大自然逾百年的蓄养,几近灭绝的野生植物重获生机并且顽强地生存下来。
  2008年底,开化县文化部门开始着手挖掘开化纸制作技艺的工作。数月时间里,他们寻访开化纸传人,勘探开化纸产地遗留的纸槽和抄纸工具,对生产纸的采料、炊(煮)皮、沤皮、揉皮、打浆、洗浆、配剂、舀纸、晒干收藏等工序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与整理。2009年初,开化县以“开化贡纸制作技艺”之名,向浙江省文化厅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7月,省政府发文确定开化纸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一传统文化,建立博物馆,支持传承人调理原料配方与造纸工艺实验,并于不久前试制出少量纸样,今年春恢复了批量生产。
  从保护历史文化兼及保护生态环境文明考虑而最小规模产出,愿中断百年的开化造纸术闪烁出神奇之光。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参加省里一个翻译工作会议。会上,浙江工业大学英语老师张建青博士发言中有一趣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在纽约孔子学院工作。有天,他问美国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中国大诗人寒山……”学生们摇摇头说。  寒山,立即勾起了我对六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在《风景名胜》杂志社工作。有天,我去天台山那茂林掩映下的国清寺采访。当我步入那寂静的大佛殿时,忽见殿壁上贴
期刊
“何香凝艺术精品展”2013杭州巡展持续到4月9日在浙江美术馆谢幕。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集政治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在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之余,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组成“寒之友社”,活跃于当时的中国画界。  此次杭州巡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示何香凝跨越五十余年创作的36件精品;第二部分展出、播映何香凝的历史文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何香凝与沪杭一带的文人、画家交往甚密。1934年
期刊
有这样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成的人文山水走廊。  有这样一条线,长几百公里,覆盖2万多平方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文化遗韵。  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在这条诗歌路上,一座座耸立在云雾缭绕中的灵性山峰,一条条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古驿道,来自唐代的诗人们在此纵情自然,往来唱和。  如今,这条唐诗之路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期刊
“我的朋友胡适”是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胡适,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式人物,“文学革命”的先锋,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真个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我的朋友胡适”风靡一时,引来众多粉丝。胡适的朋友中也有湖州的朋友,这些湖州朋友有任鸿隽、许朋非、张善扬、陈其采、戴季陶、钱玄同、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朱家骅、陆志韦、胡世泽、雷震,而胡适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同为康奈尔大学毕业的同学任鸿隽。  任鸿
期刊
前不久,央视播出了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向广大观众展现和解读京剧艺术。我作为一个从1948年开始学演京剧、至今已有65年的京剧人,当然倍加关注,殷切期待。认真地看了首播之后,心情是欣喜的。喜的是,央视以京剧为表现对象,精心拍摄出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这种做法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并且将这宗国粹艺术向世界推介,其意义重大。中国在经济上已然腾飞,成为强国,在文化上也亟待彰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我以为,京剧
期刊
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知名艺术批评家。他有关刘国辉的评论,是从其《中国当代艺术》(New China, New Art)一书中节译出来,从中可以反窥当代中国美术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所有关于刘国辉艺术作品的因素—无论是其日常生活的素材,精准而细致的观察,还是有力而不刻意的渲染—无一不展示了艺术家自身为人所敬仰的贵族式的谦逊。然而,以其毫不张扬的方式,刘国辉的作品毅然拒绝了目前
期刊
徐福从慈溪达蓬山东渡,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对外文化传播。  达蓬山下窖湖湖畔修建有世界自然人文主题乐园,金字塔的壮伟、吴哥窟的惊艳、凯旋门的庄严、爱琴海的风情、亚马逊的神秘……它将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游乐巧妙融合一起,在时空上横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中展示了不同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人类之谜。  达蓬山如今也是知名的山地自行车比赛基地。  慈溪三北大地上的鸣鹤,是该市最具典型江南风貌的古镇。
期刊
香江,她一次次人文对话和智慧碰撞,在心中埋下了人文的种子。在纷繁芜杂的香港,她却安静地守望与承续。  2011年,移身江南,于千年人文的西子湖畔,她又开始了另一段湖山氤氲的旅行。  《文化风情》当初就定位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名家访谈节目。当一档节目的品质与一个人的气质水乳交融,于是就有了独特的品格与魅力。王明青和《文化风情》携手并进,自称是人文路上的苦行僧,行囊空空,内心却丰盈充沛。  在我眼里,《文
期刊
顷读曹寿槐先生近作,有一股菊花般的气息扑面而来,似篱边秋色经重霜后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初读绚丽多姿,再读便宛然进入烂漫之境。  曹寿槐已年届耄耋之年,是一位性格开朗、直爽,热爱生活的老书法家。一生痴迷书法,所临碑帖不下百种,可谓正、草、隶、行皆精,篆书虽少写,也别有韵致。其实他用功最勤的当是行书,自我风格最为明显。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和进取心,是当今一般中青年书法家难以企及的。记得1998年他第五次
期刊
风雨千年。芦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跩花灯:融合多民族风情,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地震过后,相信它依然在。  芦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风。  芦山拥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山花灯。  芦山花灯属于地方灯戏,俗称“跩花灯”,据说兴起于汉,盛行于宋,所谓“沿门讴俚曲”(清乾隆《芦山县志》)。当地表演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