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也语言,非也语言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双蕖影》等小说里,张春莹都将语言打磨得特别精致,比如喜爱短句,善于遣用动词、形容词,让叙述变得特别清晰,富于节奏感,人物性格形象也得到很好的呈现。传统古朴、藏着江南氤氲气息的小说语言是张春莹《双蕖影》最大的魅力,但这种语言也限定了小说的思想力度。
  关键词:小说 语言 古典气息 思想表达
  对于张春莹的长篇小说《双蕖影》,其故事特别吸引人,我的阅读过程很是惬意;小说叙事也很是细密、流畅,就结构、情节方面而言发现不了多少瑕疵。但它最让我觉得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故事或叙事,而是文学语言问题。《双蕖影》的语言特征,让我去思考一篇小说的语言气质能够多大程度上决定或者说限定一个小说的魅力。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是小说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戴维·洛奇也说过:“所有关于小说批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张春莹应该也深知并确信这些观念。为此,在(《双蕖影》里,包括其他小说,张春莹都将语言打磨得特别精致。这精致表现为喜爱短句,以及善于遣用动词、形容词,让叙述变得特别清晰,富于节奏感,人物性格形象也得到很好的呈现。比如开篇不久处对于作琴、作瑟两姐妹向糖贩买糖人和吃糖人的形态描写:“作瑟不说话,从来不多说,要哪个糖人,用手指,再不作声。得了糖人往门里走,作琴舔糖蛇的头,一口咬断,说我吃了蛇吃了蛇,好甜。作瑟也是不作声的,舔到底也不作声。”都是短句,也能在每个表述中融合人物的心理和动作,很精确也很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同时,作为“双蕖”,作瑟安静、保守,作琴活泼、现代,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并置起来叙述的话,效果不单单是借它们的矛盾而生成故事情节,带动叙事发展,同时也因为兼顾了动与静,语言风格上也就显得特别中性化,有一种安静而不沉闷、激动但不焦躁的古典气质。
  不单是描写人物时如此,整部小说,几乎都是这种中性化的叙述语调。即便叙述最为激烈的离家出走部分,张春莹也特意夹杂了静态化的元素,将紧张、热烈的叙述淡化。比如全篇最为紧张的一段:“她立起来,走到桌前,端起饭碗扣在阿康头上,饭团从他头脸上落下,地上身上都是饭粒子,阿康愣住了,她又端起盛着一条鱼的碗,阿康连忙后退,她拈起鱼尾巴提起来,走过去,一只手扳住他的肩一只手把鱼往他嘴里塞…∥描写动态场面也不忘放大细节,特写般的镜头让这一激烈的场面有了哑静的效果。而且,描绘这种激烈的动作,作者却用了“走”“愣”“拈”“提”这样不激烈的动词,而不是“跑”“喊”“抓”“扔”“摔”等一类行动迅速、力度够大的词语。这种动词选用,一方面当然是比较贴合那个年代里即便是性格激烈渴望解放也会有矜持一面的女性特征,但另一方面也有效地缓和了叙述气氛,让语言风格变得通篇一致。
  人物性格的动静结合“双蕖”叙述,放大细节以及中性化的动词选用,这些特征让小说语言显得典雅、雍和。此外,《双蕖影》的对话语言也被有意地调和成了中性特征。举作琴与潘有旦商量出逃细节时的一段情感交流:
  她一笑,眼睛里认真,又不敢露出过多认真,你真爱惜我?/我不爱任何女人。他正色,最爱一个人也是一时,你该知道任何男人都一样。/她没表现出什么,淡淡的,把左手袖口卷起来,一道很细的痕迹横亘在手腕。/他有点慌,蹙眉看她的眼睛,要看出答案。
  类似对话还很多,这些本来可以是纯粹口语的对话情节,却通过夹杂表情、动作细节以及人物心理内容,将对话处理成了间接交流。这种叙述语言,作为表达人物内心微妙情感的方式,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效果,却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隐忍化的语言氛围。隐忍,也即将本可能激烈化的情感表达调整为矛盾的、犹豫化的内心流露,这亦是中性化的方式,符合作琴的性格特征,也契合了整部小说的语言氛围。
  动静结合、动作矜持化,以及将情感表达嵌入对话过程,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感气氛。这些叙述表现,都是比较传统、带着古典气息的语言特征。贾平凹在谈论小说语言时曾分析说:“在中国戏曲上,唱段是抒发心理情感的,即言之不尽而咏之,对白(即对话)则是叙述的,承上启下,交代故事。中国戏曲上的这种办法被中国传统小说所采用,对话在小说中的功能当然也能起到塑造人物之效,但更多的還是情节过渡转化,或营造氛围。一般作品中的对话仅是交代,优秀作品则多营造渲染气氛,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很明显,张春莹的小说语言雕刻,都致力于塑造理想的人物性格,是为营造一种极为雅致的情调氛围。《双蕖影》的人物,作琴、作瑟、潘有旦以及有萍、分杏,这几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性格形象。其中主要人物作琴,作者让她的性格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时,也紧跟故事发展,有着合理的变化。而整部小说,也的确在作者将亡‘、的语言修饰里,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江南文气。
  既然《双蕖影》的语言贴合了人物形象,甚至可以相信它和小说故事发生地的文化历史情境相呼应了,如此是不是可以说《双蕖影》非常成功?这就涉及我开篇时提出的问题:语言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小说的魅力。如果提高我们的文学要求,以经典的高度来看,《双蕖影》有语言魅力,却并不能让我们在读完整部小说后收获审美的激动和思想的震撼。这里面,缘由之一是小说依然有未完成感。小说结束,作琴回家葬了母亲,分了家产。但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的战争历史背景下,她之后的命运如何更为可期,小说却没再继续,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根据张春莹的创作谈,《双蕖影》是从一个两万字短篇扩展而来,但如今的十万字篇幅也没能完成一个人物的整全命运讲述。不完整的人物命运,也就难以表现出巴金《家》、苏童《妻妾成群》、张洁《无字》等小说中人物所承载的宏大的历史感、命运感。
  自然,小说也并非一定要讲述一个完整的人物命运,《双蕖影》的不够理想,主要也并非篇幅不够。《双蕖影》是写现代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张春莹也明言这是“从历史缝隙中捕捉小说想象的空间”。这看似正确的创作谈里,作者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思想。许多当代重要作家之所以热衷于在历史缝隙中捕捉小说想象的空间,并不仅仅是为了挖掘一些好看的故事,或者补充某些不要紧的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这些由小人物、小细节组织起来的故事承载着作家们关于历史、生命的反思。这种反思,往往又是对既有的历史观、生命价值观的质询,甚或颠覆。如果仅仅满足于为一段历史想象一个小故事,那么这小说的能量也就非常有限。张春莹的自述里谈及这个小说的一种旨意:“作琴从那样的阴郁环境里出来,要想抵消些过往家庭给她的那些阴暗面的东西,要想人生走得光明健康,就要念书,因为知识能把人从愚蒙变得文明有理想。”显然,作琴的形象如果只是表达这一平常道理,小说的思想空间也就极为狭小。
  思想空间的狭小,与作琴这些人物的形象问题相关,其实也与整部小说的语言特征有关,与作者所追求的小说氛围相关。作者将作琴、作瑟两姐妹相冲突的性格并置叙述,动静互补下可以实现中性化的雅致的语言效果,但同时为了保持这种语言氛围,也就有意无意间忽视了更多复杂的内容。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般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物性格如果仅仅是作瑟、作琴两种,那就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其实,就我个人的期望而言,作琴、作瑟更应该处理成一个人,她们的性格是一个人的两面,最具美学意义、思想价值的或许是这两种性格之间的内在冲突部分。而《双蕖影》里,作瑟、作琴分开叙述之下,两种极端的性格却又因小说恒定的中性化、典雅语言追求,而不能真正走向极端,思想碰撞、性格冲突都在隐忍的叙述中无法真正展开。同理,为不打破小说整体上的古典氛围,小说虽然设置在历史剧变时代,人物却不能真正融入历史,战争之类宏大的历史事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没怎么改变他们的性情。以致《双蕖影》这个故事,更像是作家在沧桑历史内部构筑的一个理想化的宁静港湾。
  是也语言,非也语言。传统古朴、藏着江南氤氲气息的小说语言是张春莹《双蕖影》最大的魅力,但同时这种语言也限定了小说的思想力度。隐忍的叙述虽然打开了人物内部的心理空间,却同时也将人物规约在了非常有限的历史时空内。在历史缝隙中捕捉小说想象的空间,这是一个可取的创作取向,但也需注意的是,这缝隙中的“空间”依然是历史内部的空间。如果历史渗透得不够全面,这“空间”就会显得狭窄,甚至沦为密室世界的语言游戏。《双蕖影》的故事,作家张春莹虽然成功地找到了历史缝隙,并在其中填充了几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但是,故事完成后,历史缝隙还是一如往常的狭窄,并没有因此而被放大,也没有因之而被缝合。我们只是在小说古朴、精致的语言世界里走了一趟,我们被语言感动,也被语言迷惑。
其他文献
摘要:陈谦的中篇《虎妹孟加拉》有唤起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反思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警醒作用。但女孩与孟加拉虎的故事,展现的是女孩玉叶的成长与心路历程,表现了小留学生的成长之痛。  关键词:孩子成长 教育反思  《虎妹孟加拉》的篇名曾引起我的猜测,是否如《特蕾莎的流氓犯》是指一个人呢?读罢小说才知道原来孟加拉是指一只雌性幼虎。小说结尾,在风雪交加的荒郊野外,伴随着惊人悠长的虎啸声,玉叶在万分惊恐之中的危急
期刊
摘要:洪子诚先生回归初始经验的自我描述,对标签的警惕,对后见之明的怀疑中,便蕴藏着严肃的历史态度,即如何看待历史和历史中的自己。而这种弥足珍贵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史书写当中。  关键词:洪子诚 学术 印象  作为一名总是后知后觉的冒失后生,我曾在心里头暗自计较过两回与洪子诚先生的“失之交臂”。第一回是2014年秋季在台湾大学交换时,听说洪子诚老师恰巧也在台湾讲学,不过却是在新竹的“清华大学”。当
期刊
摘要:陈谦非常有限的短篇小说从不同的视角触摸人生的困境,题材新,开掘深,探索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密码,这是她短篇的重要内核。  关键词:短篇小说 透视生活 短篇的艺术  理工科出身的陈谦,在美国硅谷打拼多年之后忽然悟到:硅谷那一波高过一波的喧嚣,让当初出校门的她有窒息之感,于是试图通过写作辨别内心的种种迷茫。新世纪之初,她出版了长篇小说《爱在无爱的硅谷》,此后她的长、中、短篇均收获丰硕。她尤其擅长在中
期刊
世上有些作家是可有可无的,但在北美的华文文坛,有一个作家却是无可取代的。从她开始执笔,就一直紧贴着海外移民的生命轨道,吸收着新大陆的雨雪光霓。即使是在新世纪的很多海外作家都开始了“回归中国书写”,她依然在移民文学的地心隧道里穿梭。她的作品,始终受到海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新移民文学的代表性经典。这个奇异的存在,就是陈谦。  虽说喜欢写作的人多少都有些来自家庭的故事,但陈谦成为小说家确实有些意外
期刊
摘要:旅美作家陈谦中篇小说《无穷镜》描写硅谷华人高科技创业者的日常生活和追逐梦想的苦乐进程,展示数码世界昼夜不息的没有硝烟的战事,也揭示出不同风云人物各自不同的隐忧伤痛。《无穷镜》把一个更新奇更具有象征意义的硅谷故事端在世人面前,让读者重新咀嚼硅谷的生活标杆与个人的生命价值,以及时时处处缺失安全感而陷入尴尬境遇的无奈。  关键词:《无穷镜》 数码世界 生命价值 人类命运  新年伊始,在硅谷南端静谧
期刊
1991年离开中国大陆辗转定居加拿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最初的许多年,我一直消失于北大师友同学的视听之外。尽管如此,大家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存在于我心中,鲜活清晰,从不曾有丝毫的褪色模糊。不过,这种“存在于心中”的“存在”是十分独特的。国内的老师同学之间,多少有开会、校庆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就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很容易找出个理由凑在一起搓上一顿;退一万步说,就算见不上面,至少即时的“靓照”还是可以通过各
期刊
摘要: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由旧学转型为新学的过程,经历了批判、解构、亵渎,也经历了无知和全民狂欢。现在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消解和解构能否成为一种价值?历史的经验是,没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学术研究不是正常的、健康的学术研究。走出困惑,以建构代替解构,以建设的心态面对未来。  关键词:学术转型 经学 西学 新学  中国进入20世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完全可以称得上“天翻地覆慨而
期刊
真是一部说不尽的《历代名画记》!读《历代名画记》的卷二,又涉及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可以从美学角度阐发其价值所在。  一  其中的第一节《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提出了研究画史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考察画家之间的师资传授关系;二是论画与绘画要把握南北地域之别与时代差异。这几个问题具有以往的画论家都不曾具备的深刻历史感。  张彦远在这一节中,明确提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的美学命题。这在画论史上
期刊
摘要:《寻找伊甸园》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视角却采用以主人公余丹逸的见闻为主的限知视角,余丹逸在小说中还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人物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叙述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故事时,有效地增强了悬疑气氛和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作者希望通过对整个大中华地区移民悲剧的描写,表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离散悲情以及“原乡与新土”的复杂情结下的新身份认同。  关键词:《寻找伊甸园》 陈浩泉 叙事视角 人物设置 身份
期刊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张仃隐居在京郊门头沟自己设计的石头房子里。此时他已放下画笔,不再过问画坛是非,凡是去拜访过的人,定能看到这番景象: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抽着大烟斗,独自沉思,案几上放着一撂《鲁迅全集》。据夫人灰娃介绍,张仃经常喃喃自语的一句话,就是:“还是鲁迅的好。”确实,就人格的孤迥高迈,人品与艺品的高度统一,张仃与鲁迅有许多相似。然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伟大的文学家,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