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案”为“学案”,做好“学”的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教师“教”的活动,也要设计好学生“学”的活动。而且“学的活动”应该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活动的落脚点应该落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而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指示或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学”设计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从备课形态开始改变,改造教案的撰写样式,变“教案”为“学案”,转移备课的关注点。“教案”和“学案”一字之差,但是改变的却是我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醒我们,备课不是要备老师怎么教,而是要备怎么教学生“学”。要备“自己的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知活动的思路和规律,应该是备课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案”的撰写与“教案”撰写的最大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学案”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多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需要和阅读状况进行了解和预估。所以学情分析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分析教材,二是分析学生,也就是要分析“读什么”和“谁来读”。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在上海教材六年级上第五单元《自然奥秘》中,有这样两篇课文《松鼠》、《云雀》、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动物为主题的课文,但是因为两篇课文的体材不同,在教学时它们承载的教学目标,教师以此确定的教学内容肯定也就不同。《松鼠》是一篇介绍动物的科学小品文,作者布封用准确又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在教学时通常可以把它作为说明文学习的范例。那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通常可以定位为,学习作者清楚,有条理地介绍动物的方法(说明顺序);把握松鼠的特征(整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品味文章准确又生动的语言表达(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而《云雀》是法国作家米什莱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同样是以动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章,但课文《云雀》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歌颂了勇敢,快乐,歌唱希望的国鸟云雀,在这篇课文里,云雀已经不单纯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它更象征了法兰西民族精神的一些特点:乐观、坚韧、善良……,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学生要把握的显然不是云雀这种动物的特点,而是要把握这种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现动(植)特点内涵的寫作手法,也就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的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我觉得这段话用很直白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学后教”,也就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观察、了解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真实反应,并且依据这些反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除了课前预习,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一般这一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了解,对学情进行充分地预估:学生读这样一篇文章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困难,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帮助,认识不到的盲点在哪里……以此作为确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依据。
  精准学情分析是“学案”与“教案”最大不同点之一。“学案”与“教案”的第二个最明显的不同我觉得是“学案”严格区分了“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在我们学校的学案中有这样几栏,一栏是“学习任务”,一栏是“学生活动”,还有一栏是“导学要点”。其中“学习任务”,“学习方法”这两栏填写的就是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活动”,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而“导学要点”这一栏填写的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启发,帮助。以《诺曼底号遇难记》这课的学案设计为例:
  从课堂导入设计的环节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是两种有区别的活动,“教的活动”,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做什么,怎么做;“学的活动”,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使“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发生有教学价值的关联,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这样的学案设计,有利于教师在备课中自觉辨别两者的差别,并寻求两者有教学价值的关联。
  变“教案”为“学案”,帮助教师从思想观念上发生真正的转变,时时提醒自己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来备课、上课,依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来组织这堂课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提升和丰富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学会理解和感受课文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这才是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中指出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且要求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阅读绘本促进幼儿的认知。日本著名作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中说到:“一开始给幼儿看
期刊
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审美情操培养的任务,是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激趣在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激趣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
期刊
一、引言  英语原版绘本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言语符号的视觉支持,其包含的事件和语境支持语言的结构认知,言语逻辑认知以及言语文化认知。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于学生的情感成长等方面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周云凤,2014)。目前,多样化的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正逐渐被运用到课堂上。笔者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着力于绘本读中环节的言语逻辑图示化
期刊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体各器官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有运动需要,喜欢蹦跳,只有蹦蹦跳跳才能满足“肌肉发展的饥饿感,”达到骨骼肌迅速发展的需求。所以,活动性游戏是小学儿童最喜爱的游戏形式,能使儿童个性得以发挥。在长期小学体育工作实践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哪个年龄段,是利用游戏教学,还是非游戏教学,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都有了一个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就是通过多年来在小学游戏教学中得到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期刊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根据培养的结果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能力的核心素养培养。而本文中所说的培养学生和核心素养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教师则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期刊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思想。  新思想的人民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我国所有教育领域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它具有强制、免费、普惠等基本公共服务特征,全面纳入国家立法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教育公
期刊
一、在陶艺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  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复杂、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陶艺活动对于培
期刊
一、小学思品学科本质的分析  斯宾塞认为说:“一个涉及一切其他科目的科目,而因此是在教育中应该占最高地位的是科目,就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而思品这一科目,正是这样。思品的定位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中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涵盖了爱国主义、人文和社会主义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等,将多方面滴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  这些年,美国最早发起的学科性核心素养,逐步传入中国。
期刊
“愉快”这个词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心生向往。“愉快”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充满干劲、“愉快”能激发人的潜能,完成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当“教育”遇上“愉快”时,那将会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什么是“愉快教育”呢?倪谷音老師在《我和愉快教育》书中阐释道:“愉快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愉快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基本立足点,正确运用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教
期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已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中学生处于身体健康的最不稳定阶段,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引导。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