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历史的探讨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证辽派中医的历史沿革,为辽派中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挖掘历代文献,地方志、问卷调查、名医访谈、专家论证等方式,考证辽派中医名家及著作,追溯辽宁地区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探索其成长历程,沿其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论证辽派中医不同时期发展状态和特点.辽宁地区中医学发展分为四个时期,隋唐至明代、明至清中期、清后期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其他文献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调控女子的经、带、胎、产.子宫内膜容受性指子宫内膜在“着床窗口期”内允许胚胎着床的能力,是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的体现,因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而备受学术界重视.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理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肾藏精、主生殖,天癸为肾气发挥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冲任二脉亦包涵了生殖功能,胞宫为胎儿孕育的场所.子宫内膜容受性作为胞宫实现生理功能的一部分,受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功能正常,子宫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复杂,且无肯定显著有效的治疗药物.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通络的经典名方,近年来在IPF中的应用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补阳还五汤防治IPF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IPF的发病机制,归纳和总结了补阳还五汤在IPF防治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在治疗IPF中有益气利宣肃,活血消瘀滞,剔邪通肺络之功,且不管是其中的单味药,还是复方,均显示了多环节、多通道、多靶点的抗肺纤维化作用:调控炎性因子表达,干预上皮间质转化和内皮间质转化
“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导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之一.血脂异常是一种血液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文章基于“络病理论”来进一步探讨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络病理论”及瘀毒的致病特点,分析瘀毒与血脂异常发病的关系,进而阐释瘀毒阻络、毒伤络脉、络脉虚损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认为络脉作为聚血之所,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其密切相关,由于络脉管腔狭窄,且位于表里营卫之间,外邪易于侵袭,容易产生瘀血,瘀血阻络日久化毒,瘀毒胶着滞于络脉,损伤脉
《素问.咳论篇》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了咳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肺癌患者虽病位在肺,但病邪久居不去,缠绵难愈,因此传变他脏,致使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各脏气血逆乱,易可病传于肺,发为咳嗽,对后世医家治疗咳嗽有指导及启发意义.肺癌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咳嗽为肺癌的常见症状,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较难控制的特点.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肺癌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治疗时,肺癌咳嗽不止局限于肺,应辨明肺癌咳嗽的病因病机,辨清肺癌咳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
《黄氏医话》是一指禅推拿名家黄汉如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整理记录而成.全书由35则医话和12则报载摘录两部分组成,医话治疗病种广泛,分别就内、外、妇、儿、运动系统5个方面进行论治,每则医话简明扼要,精辟入里,见解独到.报载摘录则是12篇刊登见报称颂黄氏医术水平的文章,其中推拿禁烟最具特色.该书所示一指禅推拿多注重辨证,重视脉诊,提倡推治勿用蛮力和反对过服补剂.现就《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治疗的病症进行初步探索,敬请同道斧正.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后循环缺血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后循环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而引发,发病率高,病情复杂.PCIV在中医上属于“眩晕”范畴,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历代医家对于PCIV有较多的研究,在“虚致眩晕”和“瘀致眩晕”观点上均有建树,认为二者在眩晕的治疗中常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益气活血的治疗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张仲景、李东垣等大家对此法多有临证发挥,后由王清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结合中医传统理论,专家认为新冠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病机为疫疠之邪犯肺,正邪相争,临床证候以寒湿为主,兼夹热毒,久则虚实夹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被推荐用于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乏力伴发热或临床治疗初期.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疏风解毒胶囊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该文主要从中医“疫病”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引起心脏收缩射血和或充盈能力受损,心脏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严重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期阶段,此类患者生存质量差,预后不良[1-2].中医药对心衰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明显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胸闷、憋气、水肿的症状[3].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心衰病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郭维琴教授认为当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者工作压力大、情志焦虑抑郁致情志郁结,二者共同致病,导致心衰病,总属本
便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以排便感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腹痛腹胀、纳差等,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便秘在临床上大部分属于慢性疾病,易被患儿及家长忽视,临床上多见中重症患儿.若小儿便秘控制不当会影响胃肠功能,日久甚至可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功能下降、生长发育障碍等问题.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以快速解决大便嵌顿问题为目的 ,长期疗效差,不良反应多.袁斌教授认为,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先天脾胃功能较弱,诸病易患,加之现代喂养无度,
乳腺癌因其高发病率和广患病人群,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合理使用中药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已成为共识.而在方剂和药品的使用中,如何选用、炮制和合理配伍,关系着临床治疗的最终疗效和患者的切身利益,是乳腺癌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文章从药性炮制、配伍及升降理论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药性味及其搭配对乳腺癌诊疗和组方的意义和应用.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