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对有关打点计时器实验的知识点出错概率大、失分多、理解浮于表面的现象,在进行高考前第二轮复习时,通过建立“数、型、模”三结合的解题方法训练进行针对性复习,即根据物理模型写出数学表达式,画出物理图象,从而理解物理模型的运动过程,并通过对相关打点计时器实验各知识点进行梳理比较并分析异同,结合例题进行剖析,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减少出错概率,使学生从表面学习深入到对知识点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打点计时器 实验 复习方法 数型模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N9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97-02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重难点是与打点计时器相关的实验,该知识点在高考中出题概率大。学生到了高考前第二轮复习的时候,一般对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验都能理解,但真正考试时,出错概率大、失分多、理解浮于表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牢固的掌握各知识点,提高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考试时又不失分,笔者分析了学生在该知识模块学习中存在以下难点:
一、各个实验很近似,造成相近知识的干扰,知识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现象非常明显。例如,学生在学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后,知道要平衡摩擦力和m< 二、这类题目的拓展变化较多,在知识层面上要求理解更加透彻,在方法层面上除了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外,还需加强“数、型、模”三结合解题方法的训练,其中物理模型既是解题的出发点,也是解题的归宿点。
传统的实验复习采用逐个复习,辅以例题分析和习题强化训练的方法,复习时间长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笔者采用了列表法,将各个实验的识点进行梳理、比较并分析异同,突出各个实验步骤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本质规律。近年的考题对于实验误差分析也有所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认真程度有所欠缺,在列表中增加了误差分析。
笔者整理了与打点计时器相关的实验知识点(见表1):
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1、操作上的共同特点:(1)开始时,要使运动物体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物体,打点完成后,也是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总之:先电后物。
2、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要探究的物理规律有影响时,需要平衡摩擦力,反之,则不需要。
3、是否需要m< 4、物理实验题的解题思路:物理实验题的解题要注意数、形、模三结合。数是指数学表达式,形是指物理图象,模是指物理模型。在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物理模型,要求根据物理模型写出数学表达式,画出物理图象,从而理解物理模型的运动过程,所以,物理模型既是起点,也是归宿。
我们可以通过例题来进一步明确,如何进行“数、形、模”三结合解题方法的训练。
例一、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小车质量为M,砝码盘质量为m0,所使用的打点计时器交流电频率f=50 Hz. 其实验步骤是见图1:
A.按图中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B.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
C.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
D.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E.重新挂上细绳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B-D步骤,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外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
回答下列问题:
(1)按上述方案做实验,是否要求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____
(填“是”或“否”).
(2)实验中打出的其中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由该纸带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 m/s2.(两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将有关测量数据填入他所设计的表格中,如表2,
他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a-F图象(如图).造成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一条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该图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
解析:
首先注意到实验名称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由此可得公式为,从此入手,研究此题,可得F为小车所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它等于砝码和砝码盘所受到的重力,质量m就是小车本身的质量M,a为小车的加速度。这种方法,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质量的近似处理,没有系统误差,理论上,a-F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1)否。因为小车运动的合力来自砝码和砝码盘所受到的重力,质量就是小车本身的质量M,与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无关,并没有用到质量的近似处理,所以为否。
(2)用逐差法求得加速度大小为0.88m/s2。
(3)图线不过原点,按照以前的解题经验,似乎是平衡摩擦力上有问题,但是,此题却不是,因为这个物理模型不需要平衡摩擦力,而且,在每次调节匀速时,即使存在误差,也是偶然误差,不会单调偏向一边。仔细看表格,发现在计算小车所受的合外力时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m0。所以,从该图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的物理量是砝码盘的重力,其大小为0.08 N.
例二、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
(1)实验步骤:
①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高度不低于1m,将导轨调至水平;
②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条的宽度;③由导轨标尺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_______cm;④将滑块移至光电门1左侧某处,待砝码静止不动时,释放滑块,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条已通过光电门2;⑤从数字计时器(图中未画出)上分别读出挡光条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所用的时间和;⑥用天平称出滑块和挡光条的总质量M,再称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⑵用表示直接测量量的字母写出下列所示物理量的表达式:
①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瞬时速度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②当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
③在滑块从光电门1运动到光电门2的过程中,系统势能的减少_______
(重力加速度为g)。
⑶如果_______,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析:
由此题的物理模型可得:
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60.00 cm
①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瞬时速度分别为和.
②总动能分别为和。
③系统势能的减少
⑶如果,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总之,在打点计时器相关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各个实验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异同,在解题过程中,着力于“数、形、模”三结合解题方法训练,即根据模型写出数学表达式,进而画出物理图象,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实验模型的运动过程,理解各个实验步骤设置的原理,器材按排的科学性与必要性,使学生从表面学习深入到对知识点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打点计时器 实验 复习方法 数型模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N9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97-02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重难点是与打点计时器相关的实验,该知识点在高考中出题概率大。学生到了高考前第二轮复习的时候,一般对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验都能理解,但真正考试时,出错概率大、失分多、理解浮于表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牢固的掌握各知识点,提高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考试时又不失分,笔者分析了学生在该知识模块学习中存在以下难点:
一、各个实验很近似,造成相近知识的干扰,知识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现象非常明显。例如,学生在学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后,知道要平衡摩擦力和m<
传统的实验复习采用逐个复习,辅以例题分析和习题强化训练的方法,复习时间长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笔者采用了列表法,将各个实验的识点进行梳理、比较并分析异同,突出各个实验步骤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本质规律。近年的考题对于实验误差分析也有所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认真程度有所欠缺,在列表中增加了误差分析。
笔者整理了与打点计时器相关的实验知识点(见表1):
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1、操作上的共同特点:(1)开始时,要使运动物体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物体,打点完成后,也是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总之:先电后物。
2、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要探究的物理规律有影响时,需要平衡摩擦力,反之,则不需要。
3、是否需要m<
我们可以通过例题来进一步明确,如何进行“数、形、模”三结合解题方法的训练。
例一、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小车质量为M,砝码盘质量为m0,所使用的打点计时器交流电频率f=50 Hz. 其实验步骤是见图1:
A.按图中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B.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
C.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
D.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E.重新挂上细绳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B-D步骤,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外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
回答下列问题:
(1)按上述方案做实验,是否要求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____
(填“是”或“否”).
(2)实验中打出的其中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由该纸带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 m/s2.(两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将有关测量数据填入他所设计的表格中,如表2,
他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a-F图象(如图).造成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一条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该图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
解析:
首先注意到实验名称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由此可得公式为,从此入手,研究此题,可得F为小车所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它等于砝码和砝码盘所受到的重力,质量m就是小车本身的质量M,a为小车的加速度。这种方法,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质量的近似处理,没有系统误差,理论上,a-F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1)否。因为小车运动的合力来自砝码和砝码盘所受到的重力,质量就是小车本身的质量M,与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无关,并没有用到质量的近似处理,所以为否。
(2)用逐差法求得加速度大小为0.88m/s2。
(3)图线不过原点,按照以前的解题经验,似乎是平衡摩擦力上有问题,但是,此题却不是,因为这个物理模型不需要平衡摩擦力,而且,在每次调节匀速时,即使存在误差,也是偶然误差,不会单调偏向一边。仔细看表格,发现在计算小车所受的合外力时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m0。所以,从该图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的物理量是砝码盘的重力,其大小为0.08 N.
例二、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
(1)实验步骤:
①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高度不低于1m,将导轨调至水平;
②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条的宽度;③由导轨标尺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_______cm;④将滑块移至光电门1左侧某处,待砝码静止不动时,释放滑块,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条已通过光电门2;⑤从数字计时器(图中未画出)上分别读出挡光条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所用的时间和;⑥用天平称出滑块和挡光条的总质量M,再称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⑵用表示直接测量量的字母写出下列所示物理量的表达式:
①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瞬时速度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②当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
③在滑块从光电门1运动到光电门2的过程中,系统势能的减少_______
(重力加速度为g)。
⑶如果_______,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析:
由此题的物理模型可得:
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60.00 cm
①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瞬时速度分别为和.
②总动能分别为和。
③系统势能的减少
⑶如果,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总之,在打点计时器相关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各个实验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异同,在解题过程中,着力于“数、形、模”三结合解题方法训练,即根据模型写出数学表达式,进而画出物理图象,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实验模型的运动过程,理解各个实验步骤设置的原理,器材按排的科学性与必要性,使学生从表面学习深入到对知识点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