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RDS早产儿107例,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39例)、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35例)、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SBiPAP)通气(33例)。根据经皮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调整吸入氧浓度(FiO2)等参数,记录各种参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正压通气24 h时FiO2值为主要指标。选择χ2检验、秩和检验、单向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值法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两相关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BiPAP组和SBiPAP组正压通气后12~24 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单位mmHg,1 mmHg=0.133 kPa),氧合指数及24 h时FiO2均低于NCPAP组(44±9和45±9比50±9,2.76±0.96和2.79±0.60比3.24±0.72,0.34±0.10和0.35±0.07比0.39±0.07,F=4.456、5.146、4.123,P=0.014、0.007、0.019);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通气后12~24 h呼吸指数、腹胀、无创正压通气成功者持续通气时间、无创正压通气失败需要插管进行有创通气的比例、气漏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出生36 h后死亡或自动出院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正压通气失败相关因素包括性别,胎龄,分娩前24 h到7 d孕母是否使用过激素,出生体重4项[OR(95%CI):14.120(1.135,175.662),2.862(1.479,5.535),61.084(3.115,1 198.031),8.306(1.488,46.383)]。

结论

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BiPAP或SBiPAP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作用,减少CO2潴留方面优于NCPAP通气模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脓毒症患者血浆微RNA(miRNA)的表达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的40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3例,中位年龄0.75(0.52,1.90)岁,其中严重脓毒症16例。选取20例手术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和15名健康儿童分别作为SIRS组和对照组,通过实时荧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早期经MRI诊断为局灶性脑白质损伤早产儿MRI的演变,以及MRI分型与近期神经发育的关系。方法2009年3月到2010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经MRI确诊为局灶性脑白质损伤的早产儿44例为病例组(A组),并根据病灶的数量、形状、分布,分为点状损伤组(A1组)、簇状损伤组(A2组)及线状损伤组(A3组),所有病例均在14 d内完成初次MRI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有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1 d~2岁。患儿术前均行MRI检查。结果4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肛门闭锁的15例,占34%,直肠盲端位于耻尾线(PC线,耻骨直肠肌环水平)上方,直肠盲端与肛门窝距离为(29.12±2.35)mm;中
期刊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配方乳喂养过程中胃潴留及达全胃肠道喂养之间的关系,了解ELBWI配方乳喂养的胃肠道进程。方法本组43例ELBWI,参照改良的加拿大新生儿协会推荐的早产儿喂养策略从出生后第2天开始配方乳喂养,逐步增加奶量至完全胃肠道喂养,记录整个过程的胃潴留量和潴留物性质的变化,完成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和完全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