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思想品德科的平均分都在六十多分附近徘徊,以致有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成绩怀疑“人生”, 为什么部分开卷考反而比其它闭卷考的科目要低分?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投入与产出的矛盾、讲授知识与培养思维的矛盾、答题规范与答案灵活等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要解决上述矛盾,首先从中考生存在的问题谈起。
一、 中考学生存在的问题
部分考生主要在平时课堂不注重运用知识解题的思维培养,导致开卷考试时没正确处理答题规范与答案灵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考生审题能力有待提升
考生因为看不懂题目的材料讲什么意思而答错失分,如今年中考第22题第(1)小问是“评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属于直问直答“是什么”的题型,难度不大。但大部分学生没透彻理解“一带一路”的背景材料的意图,都抄只抄指导书P46的第一段,只得3分;没有认识要上升到负责任、和平发展等国际形象,并最终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家认同感而丢分。
(二)不清楚要求回答几个问题
一道问题里面往往会隐藏两个小问题,一旦考生不清楚就导致漏答了里面另一小问题观点而失分。例如今年中考22题第(2)小问“结合对外开放的知识,列出两点“走出去”的好处。如果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熟悉的话,用理性精神抓住“互利双方”不难看出这其中包含两个小问,其一是对我国企业的好处,其二是对沿线国家的好处。但大多考生都片面回答了其中一个,甚至照搬书本里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失分。
(三)没把握好用什么知识回答问题
审题时没能精准把握问题方向,就会“雾里看花”、找不着北地答题。例如今年中考22题第(3)小问是运用多元文化交往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实现“民心相通”提几点建议。有的考生作答内容很多,但没有抓住材料的意图而大包围作答造成得分不高,甚至答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而得零分。以上问题是由于考生没把握不同文化交往应从尊重平等、虚心学习、自觉传播这三个知识点回答所致。
(四)不知道怎样组织答案
这主要是“规范”惹的祸,部分考生由于思路不规范而导致表达不规范,尤其思路规范很关键。另外考生抄答案,这也是一种能力,但在抄的时候缺乏筛选。如今年中考第22题第(1)小问是“评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他们作答和分析的角度都比较散乱,观点和角度不明确,对知识的照搬照抄很明显,虽然写得很多,但条理不清晰,知识重复出现,书写表达混乱。又如第(3)小问是属于“怎样做”类型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会抄指导书里“面对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这一段,但漏答 了“自觉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这一知识点,甚至直接抄了指导书里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而的零分,正是他们没有对答案进行有效筛选。
二、 中考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没有掌握学科知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该原因与价值认同有关,也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没有“政治认同”等同于“不理解”,其表现有五个地方:其一是不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概念);其二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其三不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是不清楚知识的逻辑结构;其五不明确知识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六不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没有形成学科思维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思想品德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政治素养,用政治术语规范作答,但前提是在平时训练学科思维,并不是等到考试时翻开书本“一蹴而就”。
例如今年中考22題选用 “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合作数据,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认识中国为世界提供的这一重要公共产品;体现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求在学生阅读、思考和答卷的过程接受一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教育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能力,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但有的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多数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表述不清,条理混乱,观点模糊,甚至有些表述不符合常理而零得分。
三、 中考学生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解决中考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要立足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巧用其四个要求构建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老师要加强理解教学,这也是最重要的对策。它关系着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了这个价值认同就会有自觉的行动,学生答题也会相对轻松。例如我在复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内容时,就借助我校龙舟文化做背景材料,设计素养导向的情境让学生回答包括龙舟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如何弘扬,学生受学校三年的龙舟文化的熏陶,对该文化的价值认同度较高,因此对该情境的回答的效果都令我很满意。那如何立足、着力、落实于理解?首先要让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毕竟这些内容占了全卷的百分之五十;最后是理解、认同、内化、参与的相应训练。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方法。例如可以用历史方法、结构方法、归纳方法、比较方法、分解方法、转换方法——这是最难的方法、还有拓展方法、联系方法等。
第三,课堂教学要着重抓常考点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懂得其内涵与外延,另外还要弄清主题知识的相互关系;时政训练要回到课本落脚点,其内容选取要突出社会正能量、核心价值观。
第四,课堂教学应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可重新整合各区的模拟题,重点放在中考真题训练,让学生知道考试方向及答题规范;同时要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组织答案等等。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 中考学生存在的问题
部分考生主要在平时课堂不注重运用知识解题的思维培养,导致开卷考试时没正确处理答题规范与答案灵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考生审题能力有待提升
考生因为看不懂题目的材料讲什么意思而答错失分,如今年中考第22题第(1)小问是“评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属于直问直答“是什么”的题型,难度不大。但大部分学生没透彻理解“一带一路”的背景材料的意图,都抄只抄指导书P46的第一段,只得3分;没有认识要上升到负责任、和平发展等国际形象,并最终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家认同感而丢分。
(二)不清楚要求回答几个问题
一道问题里面往往会隐藏两个小问题,一旦考生不清楚就导致漏答了里面另一小问题观点而失分。例如今年中考22题第(2)小问“结合对外开放的知识,列出两点“走出去”的好处。如果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熟悉的话,用理性精神抓住“互利双方”不难看出这其中包含两个小问,其一是对我国企业的好处,其二是对沿线国家的好处。但大多考生都片面回答了其中一个,甚至照搬书本里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失分。
(三)没把握好用什么知识回答问题
审题时没能精准把握问题方向,就会“雾里看花”、找不着北地答题。例如今年中考22题第(3)小问是运用多元文化交往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实现“民心相通”提几点建议。有的考生作答内容很多,但没有抓住材料的意图而大包围作答造成得分不高,甚至答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而得零分。以上问题是由于考生没把握不同文化交往应从尊重平等、虚心学习、自觉传播这三个知识点回答所致。
(四)不知道怎样组织答案
这主要是“规范”惹的祸,部分考生由于思路不规范而导致表达不规范,尤其思路规范很关键。另外考生抄答案,这也是一种能力,但在抄的时候缺乏筛选。如今年中考第22题第(1)小问是“评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他们作答和分析的角度都比较散乱,观点和角度不明确,对知识的照搬照抄很明显,虽然写得很多,但条理不清晰,知识重复出现,书写表达混乱。又如第(3)小问是属于“怎样做”类型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会抄指导书里“面对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这一段,但漏答 了“自觉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这一知识点,甚至直接抄了指导书里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而的零分,正是他们没有对答案进行有效筛选。
二、 中考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没有掌握学科知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该原因与价值认同有关,也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没有“政治认同”等同于“不理解”,其表现有五个地方:其一是不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概念);其二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其三不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是不清楚知识的逻辑结构;其五不明确知识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六不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没有形成学科思维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思想品德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政治素养,用政治术语规范作答,但前提是在平时训练学科思维,并不是等到考试时翻开书本“一蹴而就”。
例如今年中考22題选用 “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合作数据,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认识中国为世界提供的这一重要公共产品;体现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求在学生阅读、思考和答卷的过程接受一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教育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能力,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但有的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多数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表述不清,条理混乱,观点模糊,甚至有些表述不符合常理而零得分。
三、 中考学生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解决中考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要立足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巧用其四个要求构建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老师要加强理解教学,这也是最重要的对策。它关系着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了这个价值认同就会有自觉的行动,学生答题也会相对轻松。例如我在复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内容时,就借助我校龙舟文化做背景材料,设计素养导向的情境让学生回答包括龙舟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如何弘扬,学生受学校三年的龙舟文化的熏陶,对该文化的价值认同度较高,因此对该情境的回答的效果都令我很满意。那如何立足、着力、落实于理解?首先要让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毕竟这些内容占了全卷的百分之五十;最后是理解、认同、内化、参与的相应训练。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方法。例如可以用历史方法、结构方法、归纳方法、比较方法、分解方法、转换方法——这是最难的方法、还有拓展方法、联系方法等。
第三,课堂教学要着重抓常考点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懂得其内涵与外延,另外还要弄清主题知识的相互关系;时政训练要回到课本落脚点,其内容选取要突出社会正能量、核心价值观。
第四,课堂教学应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可重新整合各区的模拟题,重点放在中考真题训练,让学生知道考试方向及答题规范;同时要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组织答案等等。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