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sorr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璀璨,而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提升的标杆,也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饮食是全人类的生命保障,有强大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可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先导。因此,中国饮食文化理应得到重视并进行跨文化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介中国特色美食,提高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家话语权。
  由林静、成应翠编著的《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2016年2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一书,采用案例细化研究法。先特色再拓展,重点突出。全书共七章:第一章讲述北京美食,如北京烤鸭、驴打滚等;第二章讲述天津美食,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第三章讲述西安美食,如岐山臊子面、锅盔等;第四章讲述上海美食,如生煎馒头、南翔小笼等;第五章讲述苏扬美食,如鸭血粉丝汤、盐水鸭等;第六章讲述浙杭美食,如西湖醋鱼、东坡肉等;第七章讲述洛阳美食,如洛阳燕菜、胡辣汤等。该书囊括了中国许多省份的特色美食,彰显了每一种美食背后的故事、哲学、制作方法等文化元素魅力。书中用双语对照的方式讲述中国特色饮食文化,各种菜式的英译凸显了中国神话传说的意境。书中还对各大地方特色菜的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详实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饮食及烹饪方面的词汇与句型,不仅拓展了读者的语言知识面和国际视野,而且更有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对外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经典美食彰显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饮食文化凝结了各民族的智慧和技艺,涵盖了各省、地区名闻遐迩的特色美食。《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一书主要介绍了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美学价值等深层文化韵味的传统美食,其中享有盛誉的当数北京烤鸭、杭州东坡肉、陕西臊子面等特色菜。
  北京烤鸭因其皮脆肉嫩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被誉为我国国菜。在元、明、清等历代宫廷中被视为御膳佳品,御膳房师傅采用叉烧和焖炉两种方式烤制鸭子,成品外脆里嫩,油脂充足,色泽诱人。据传,明太祖朱元璋每日必食烤鸭。在嘉靖年间,这种美食便从皇宫传播至民间,众多烤鸭店挂牌营业,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以叉烧烤鸭为特色的全聚德烤鸭和以焖炉烤鸭为特色的便宜坊烤鸭。叉烧烤鸭是在鸭身上钻个小口,取出内脏后将开水灌入鸭肚,再系上小口后悬挂在明火上烤,直至鸭皮变得薄酥脆;而焖炉烤鸭则是避开明火,将特制老汤注入鸭膛内,利用炉中余热外烤内煮至外脆里嫩,既绿色又环保。
  陕西岐山臊子面传承了周礼文化和民间信仰,是岐山人在举办宴席或庆祝节日时必备的美食之一,与孝悌文化和各种祭祀规约密切相关。在宴席上,坐席的安排必须遵循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和姊弟谦让的原则。食臊子面时也要遵从既定的礼俗:宴席上盛出的第一碗臊子面会被端去泼倒汤汁,以示对祖先神明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食客们只吃面条和臊子而不喝汤汁,剩汤俗称福巴子,被用来传承食俊礼的传统,即剩汤倒回锅里继续煮食,喻示着吃剩食沾福气。
  东坡肉被公认为杭州名菜之一,是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的名字而命名的。苏东坡是有名的文学家和美食家。苏东坡于宋元祐四年第二次赴任杭州刺史,时年旱灾,苏东坡想方设法筹款,带领百姓疏通西湖河和巩固堤坝,从而立下功德。为感谢苏东坡,百姓纷纷赠送猪肉给他,他将赠肉烤到肉皮焦黄色,再浸泡在温水片刻后刮去焦糊,用刀切成宽厚的肉块,配以冬笋、菠菜和作料,大火烧透后改文火焖烧,直至香甜软糯,装盘后回赠给百姓享用,百姓感激之余给此赠肉取名东坡肉并代代相传。
  《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一书所传承的经典美食实质是对文化礼俗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体现的是中华儿女对舌尖上的家的眷念而家国一体,因此也凸显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其文化自信心。
  二、以饮食意境讲述和谐文化,实现文化传承
  中国饮食是讲究意境的,往往体现在食物的色、味、形、名四个方面,四者和谐统一。中国饮食文化崇尚食物与人、自然、社会之和,以求和为准则,以创新为突破点,凸显以食论家国的治国齐家之道,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该书所介绍的特色美食通过饮食意境之美展现了中国饮食中食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凸显了中华和谐文化理念。第一,讲究色美意境。烹调者注重各种食材的天然色彩搭配,力求彰显食物烹制的色彩和谐之美;第二,讲究味美意境。烹调者采用炒炸、炖煎、蒸煮等十多种烹饪方法,力求食材的膳食平衡和酸甜苦辣成的五味调和;第三,讲究形美意境。烹调者通过摆拼或镶刻等工艺将食材打磨成艺术品。如将土豆切得细如发丝或将南瓜雕刻成孔雀等。食物烹制后根据食材的艺术造型摆盘,保持食物与餐具的和谐统一,凸显形美和器美的艺术张力;第四,讲究名美意境。烹调者常依据典故传说、菜品意象、地域特色对菜肴进行命名,如东坡肉、蟹粉狮子头、岐山臊子面等,突出食物与菜名间的和谐美。
  岐山臊子面的食材原料、烹制技艺等都传达出了岐山面食文化中的饮食意蕴。首先,岐山臊子面的食材包含了胡萝卜、豆腐、黄花菜、木耳和韭菜,凸显了五色和谐,很好诠释了五行的和谐共生;其次,岐山臊子面讲究面臊分离,面条揉搓成细长薄糯状,配料切成错落有致的形态,然后分开烹调直至面条薄筋光,配料臊子酸辣香,汤汁鲜稀汪,调和了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最后,岐山臊子面的命名結合了地名和食材名,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直观形象,食物与菜名达成了和谐统一。
  蟹粉狮子头是最具特色的淮扬菜,对应了扬州四景之一葵花岗,在凸显饮食意境时也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首先,蟹粉狮子头的主食材包括猪肉、青菜心和蟹黄等,配料包括干淀粉、盐和葱等,各色和谐搭配;其次,蟹粉狮子头呈肉圆状,始于隋朝,别名葵花斩肉。传至唐代,因烹熟后的肉圆子外层肥肉末已融化,使得内里瘦肉末相对凸出,看似雄狮头,从而改名为蟹粉狮子头并流传至今;最后,蟹粉狮子头的命名化俗为雅,彰显了中华狮文化的雄浑,融食材特色和地方景观为一体。   中国饮食以和为美。在食材方面,强调平衡膳食;在烹调方面,强调五味调和;在摆盘方面,强调菜肴与容器的统一;在命名方面,强调意象与食材的契合。和谐文化需要坚守和传承。但也处在发展创新的动态之中:饮食理念创新,既能和谐共生,也能兼容并蓄;饮食品种创新,既能膳食平衡,又能绿色养生;饮食艺术创新,既能对称统一,又能多元现代,真正实现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以菜名英译展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传播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作为人类共同的话题,饮食更能促进跨文化交际,更能有效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中国饮食承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有必要利用饮食这个媒介来有效传播民族文化,而中国菜名英译质量的高低则成了饮食文化对外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功能對等翻译理论认为: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旨在强调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语意和文化特色。既是语言信息的传达,也是不同文化的传递。精准到位的菜名英译应该是语言艺术与美食特色文化的相辅相成,不仅可体现菜肴的食材、造型、来源地等,也能彰显美食背后的文化和典故,包括写实、写意、半写实半写意等方法,该书中介绍的以下三种地方美食极具代表性。
  杭州名菜龙井虾仁(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Longjing Tea)是典型的写实类菜名,直接以菜肴所用的主食材和烹调方法来命名。从菜名的中英对译可以了解到:龙井茶(Longjing Tea)是杭州西湖名茶,虾仁(Shelled Shrimps)是剥壳后的河虾,对食材的烹调方式采用的是清炒法(Fried)。这种直译法让目标语读者能直观体会到龙井虾仁的形与味,并被中国的茶文化所吸引。有利于跨文化传播。
  天津美食狗不理包子(Goubuli’s Stuffed-Buns-Goubuli originates from Tianjin which means even the dog does not get close,a typical word game played on irony to attract attention)则是典型的写意类菜名,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传情达意。这种意译法让目标语读者能知悉这道菜的食材、产地和真实内涵,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建立起自主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意识。
  杭州名菜东坡肉(Dongpo’s Braised Pork-Braised pork spread by the poet Su Dongpo in Song Dynasty)属于半写实半写意菜名,既译出了菜品的创始人、来源地和烹调方式,也关照了菜肴背后的中华历史典故,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渲染了一种高雅的人文气息,能促使目标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一书兼具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是中国饮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经典范本。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多地特色美食的来源与发展、食材及烹饪特点、美食背后的传说典故等,该书有利于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等元素,而饮食文化的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活动。因此,我们要坚守、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进行跨文化传播。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达到文化的互通交融,中华儿女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对外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强国的国家新形象。
  (朱晓丽硕士,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第一位商贩年广九,第一位提出建设蛇口工业区的袁庚,第一位亿万富翁张果喜……改革开放30年,他们给人们带来无数个充满惊喜的“第一”,而正是这些精彩纷呈、大胆尝试的“第一”,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也推进了他们所涉领域的改革进程。如今,他们已步入老年……    “第一位老年红娘”曾经挨骂  现年75岁的周淑华于1985年在沈阳成立全国第一个老年人婚介所,被国家老龄委称为“中国第一红娘”,至今在
期刊
王万增无愧于反扒专家的称号,在天津他干这一行近40年,抓扒手千余人次,缴获赃款数百万元,令身临其境的人击掌称绝。其实王万增平时执行任务,不光不带武器,就连手铐也很少带,被他抓住的贼一般都不反抗,心服口服。王万增抓的贼,不是握着钱包就是捏着现钞,绝对是最佳火候。  有一年夏天,一场盛大的京剧晚会即将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上演。为加强治安保卫,分局的治安科长到王万增供职的解放桥派处所协同布控,然后要求与王
期刊
由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主办、《新天地》杂志社承办的“新天地·阳光之星——首届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才艺展示活动”于10月8日~10日进行了连续3天的集中展示,于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颁奖演出。  这次才艺展示活动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的,先后有41家部委的300余名离退休干部参赛,1000多人前来观摩。李岚清同志为本次活动欣然题诗:“谁道桑榆晚,学海任遨游。才艺熠生辉,夕阳
期刊
他打开院门看到竹篮里躺着一个面色蜡黄的重病婴儿,便决定治好婴儿疾病当孙子扶养;稍长后他发现孙子有很高的象棋天分,在一次外出参加战友聚会时嘱妻要好好培养,不料一语成谶,他因兴奋而突发脑溢血轰然倒下。而她没有辜负老伴的期望,毅然抛开需要帮助的儿女,漂泊在外辗转几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    老伴遗言:  不能让孩子耽搁在咱的手里  1992年10月底的一个清晨,河南三门峡市市民曹秀凤起床后,看到刚
期刊
父亲的牙坏了很长时间了,我不久前才知道。那天饭桌上,我发现一向吃饭很快的父亲吃一口要咀嚼老半天,而那盆他最爱吃的猪蹄烤黄豆竟然连筷子都不伸过去,起初以为他胃口不好,但父亲说胃口还不错。在我的追问下,母亲告诉我,父亲的一口牙几乎全坏了。  饭后,我私下找母亲进一步了解情况,原来父亲的牙已经坏了好久,但他却嫌医牙太贵不肯去看病,父亲说我们兄弟几个刚买房,家里的开支能省则省。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很不好受
期刊
书画展在北京太阳城国医馆开展。据悉,展出的200余件佳篇力作全部出自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之手,生动地体现了老同志笔下的改革开放30年。参展作品的作者中,既有沉浸书墨多年的老书法家,也有刚刚从老年大学毕业的书画“新秀”。   参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笔笔有道,且激情飞扬,以无声之音,彰显着长者的气韵风骨和人品才情,挥洒出一片绚烂的人生新天地。  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这次展出
期刊
1982年4月,出版家阮波在美国交流访问时,在芝加哥附近的Rees出版公司看到刚刚出版的英文版彩色印刷的老年期刊——《60岁以后》,由此萌生了在她主持的中国展望出版社办一份给中国老年人看的期刊的想法。  中国展望出版社当时隶属原外经贸部。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又逢干部离退休制度刚刚建立,当时该出版社主持工作的阮波同志与姚黎明(中国展望出版社副社长、曾任原红旗杂志副秘书长)、周沙尘(新华社资深编辑、曾任
期刊
老妈60多岁了,天生一副热心肠,正义感又特强,特别爱管闲事,即使是到城里和我们小住,也还是改不了这脾气。  一次和老妈一起出门,下楼时她顺手拎起邻居家门口的袋装垃圾,我说:“那不是我们家的。”老妈说:“我们反正要下楼,顺手扔了吧。”后来,我们家门口的垃圾也常常不翼而飞,门口总是干干净净。  还有一次,我和老妈走到二楼门口,她迟疑了一下停了下来,敲二楼的门,敲了好几下,没有人应声,老妈锲而不舍。“干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经历了没齿难忘的坎坷艰辛,我们也看到了举世瞩目的旷世巨变。从吃、穿、戴到用、住、行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让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们,在蓦然回首间深感幸福和自豪。   民以食为天,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位粮店经理关于粮食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买粮不用票觉得像做梦  ■崔长顺    粮食的事情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干了一辈子粮食工作,而且从1940年6岁记事起,就见家乡河北省衡水地区农
期刊
想见侯老太并不是件难事,在北京天坛公园门口,笔者正开口问公园的工作人员:“那位86岁的小脚老太太在哪里唱歌?”一个外地游客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北门呢,快去吧,围了好多人呢!”  挤进水泄不通的人群,门洞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忘我地歌唱着:“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也不用买酒,也不用买烟,常回家看看二老就喜欢。双休日了,抽出时间,带着二老大街转转,去趟北海,划个小船,再去景山,看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