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未展眉,何向尘中老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色四合的初夏,重重湿气令人心生烦躁。偌大的太傅府内唯有轩窗前绿莹莹的芭蕉能让人心绪稍平,此刻贾谊独坐窗下细细研读书卷。
  天色渐暗,他望向窗外,看到一只鵩(fu)鸟正停在屋檐上与他对望。鵩鸟历来被认作不祥之鸟,看着这毫不惧人的鵩鸟,贾谊心生不安,连忙找了占卜的竹简来看。却见上面写着,有不祥之鸟入宅,主人即将离去。他不禁想,难道自己寿数将尽?一时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被贬谪到长沙已有三年了,每一夜贾谊都是数着更漏声挨过来的。世人皆知他天纵奇才,可又能如何?还不是因耿介拔俗、遭人谗言被贬到这里。
  久坐深思后,贾谊命人掌灯研墨,挥毫写下一篇《鵩鸟赋》。他诘问鵩鸟,鵩鸟却口不能言,他只能自己作答。他说天地是一个大熔炉,而造化就是冶金师,聚散灭生自有定律,偶尔有幸为人,也不须贪恋红尘。最终他不再纠结,只是忍不住想起了无限荣光的过往。
  洛阳向来是鸾翔凤集之地,贾谊出生于此。少年时他是洛阳城内鲜衣怒马的才子,所到之处皆是赞赏的目光。他的文章受人追捧,飞扬的文采固然难得,与其年龄不符的深刻思想才是世人惊慕的缘由。那时他早早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兼济天下,福泽苍生。
  艺花可以邀蝶,栽松可以邀风,贮才自然能邀来伯乐。就在贾谊十八岁时,河南郡守吴公将他召至门下。起初吴公只是听闻贾谊年少才高,见面细谈后才知他不负盛名,对郡县治理见解独特,方法务实,于是对他异常器重,许多决策都与他商讨后才执行。
  在吴公门下的日子,对两人而言都是一段鲜花着锦的好时光。吴公是李斯的学生,学识渊博。跟他学习,贾谊对施政实务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吴公在贾谊的辅佐下将河南郡治理得富庶安定,年年评定时都稳居榜首,贾谊也渐渐为天下人所识。
  后来,吴公因政绩突出升迁为廷尉,调到了帝都。吴公是个念旧之人,到任没多久就向汉文帝刘恒推荐了贾谊。
  杏花春雨里,贾谊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眼眸中满是自信的光芒,他相信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终于要拉开序幕了。
  未央宫的大殿上,爽朗清举的贾谊得体而迅捷地回答着汉文帝的提问。他谈吐间的睿智和名士风度,令见过众多才俊的汉文帝也不禁为之喝彩,当即委任他为博士。
  自此西汉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那时博士的职责就是教授、科试、议政之类,汉文帝常常给这些博士出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每到这时,也是贾谊大放光彩的时候,他总能应答如流,精辟的见解让汉文帝眼前一亮。不到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因为职位的变迁,贾谊的职责也有了不同,他开始向汉文帝提出一些颇有远见的建议,希望通过改革彻底抹去秦的旧制,确立属于大汉的文化制度。虽然这项策略最终没有实行,但不妨碍刘恒对他高瞻远瞩提议的认可。
  之后他又提议以农业为本,增加粮食储备,这项切实可行的提议很快就被汉文帝采纳推广。
  这些表面的风光,其实也为贾谊埋下了祸根。那时他还太年轻,不懂韬光养晦,衡量利弊从来都是站在家国高度,以利天下为目标,难免会触动许多权贵的利益,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许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贾谊的光芒太盛,注定要灼伤一些人。就在汉文帝提议升他为公卿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许多大臣向汉文帝进言,诽谤他“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汉文帝渐渐相信了谗言,再看到贾谊时就觉得他的确有点恃才傲物、咄咄逼人。
  于是,他被贬至长沙。三年后他与一只鵩鸟对视,以达观的思想开导自己,也正印证了他的那句“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mo)”。之后不久,汉文帝终于又想起了这位青年才俊,把他召回了京都。
  宣室殿内烛火通明,久违的君臣二人又如从前一样对坐长谈,只是这次聊的不是军国大事,而是鬼神本源。一席夜话再次让汉文帝感慨贾谊才高,却不知贾谊的心已如坠冰湖。
  在长沙的日子里,贾谊曾无数次幻想过再见汉文帝的情景。他相信等再见那天,汉文帝定能明白他的委屈,让他重新站上政治舞台,以他如椽的巨笔绘出天下锦绣。然而如今的情景竟是如此。最终,他只是被任命为梁怀王的太傅,无缘君侧。
  经过了人生跌宕的贾谊,对世事有了更清明的认知。他已经清楚地知道,汉文帝只是一个守江山的帝王,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也没有锐意图新的志向,遇到这样的君王,注定了他壮志难酬的命运。
  然而,柳暗自有花明处,和梁怀王刘揖的相遇,让本已心灰意冷的贾谊重新燃起希望。刘揖聪颖好学而且志向远大,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于是贾谊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刘揖身上,希望能把他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帝王之才,借他之手完成自己兼济天下的心愿。
  在刘揖的封地,贾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刘揖不僅在他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经史子集,就连政务管理也会请他一起商议。这期间,汉文帝也多次向他征求治国的策略,于是贾谊写了千古雄文《治安策》。写完后他还特意逐字逐句向刘揖讲解文意的缘由和根本,期望有一天刘揖能彻底贯彻《治安策》。
  就在万事顺遂时,刘揖受父皇相约前去帝京,贾谊随行。只是没料到会发生意外,途中刘揖不幸坠马身亡。这一刻,贾谊的心死了。
  有些愁苦注定无人倾诉,只能独自饮尽这悲伤。此后,贾谊日日泣泪沾襟,他哭刘揖的英年早逝,也哭自己的生不逢时。可叹平生未展眉,何向尘中老,如此郁郁数月,北斗黯淡,天权星落,年仅三十三岁的贾谊殁去。
其他文献
玄机娘娘将《秦时明月》推向世界之后,不专心填坑,居然又挖了一个巨坑——《天行九歌》。身为多年秦迷,看在玄机娘娘贡献了大批美色的分儿上,就去贡献一下收视率,结果一眼入坑,再看沦陷,彻底爬不出来了。此剧美人无数,本攻把持不住,小的们快扶我起来,我还能么么哒!  【韩非】  传说中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令李斯妒其才的韩非子,居然没有一张刻板严肃的夫子脸,而是长着桃花眼、悬胆鼻、花瓣嘴的腹黑美少年?论建模,
期刊
听歌需要恰逢其时的心境。之前听五色石南叶的《客从远方来》,并未有太多感触,而今与这首歌重逢,心弦莫名被触动。歌声好似蘸饱墨汁的软毫挥灑于纸,一笔一画都婉转且润泽,末了果断收笔,余韵悠长。  当我凝神细听,又从中听到一丝不足为外人道的乡愁。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故乡如中天皓月,可歌可咏,却无法触及。  我幼时顽劣,十分厌恶小山城的逼仄。而今离家万里,那里的青山秀水却让我魂牵梦萦。于是,在余寒未消的夜
期刊
闲来玩儿十字绣,坐在暖和的太阳下穿针引线,心静得像沉到水底的石子。时间也慢了下来,像那只漫不经心的老猫。  理得顺顺的绣线,葱绿,桃红,湖蓝,雪白……每一样都讨人喜欢。女子天生钟情色彩,喜欢把好看的颜色裁成衣裳,绾成发带,研成胭脂……生命会因此少些苍白吧。  看沈寿的《观音像》《柳燕图》《八仙上寿》,画面细薄匀净,针脚绵密逶迤,颜色也转折得极为细腻灵巧,看得人满心静气。她在《雪宦绣谱》中反复强调绣
期刊
桃木梳,檀木梳,棠梨梳,沉香梳……一串木质的名字念下来,唇齿间也浸染了草木的清香。  木梳原是截树枝,或长着绿的叶,或开着白的花,或在云影铺就的宣纸上回旋着寒瘦清崛的笔意。它们在高高的风里浅饮霜露,年岁流转,它们的纹理绵延得细腻如诗,芳香酝酿得清醇如酒。  有一日,它们成了木梳。精致小巧,恰盈一握,让人疑心手里的木梳就是大树结出的果实,都是那种沉甸甸的气味和色泽,都有成熟和陈年的意味,叫人感到心安
期刊
那是金末元初的扬州,十里春风裹挟着秦楼的娇声软语拂人心尖。忽必烈的铁蹄踏平了南宋政权,天下大定,扬州并没有因战乱而萧条,反而愈发繁荣起来。勾栏瓦肆在华灯十里的不夜天中如雨后春笋般纷涌而现,一折折新曲从失意的文人墨客心间倾泻,一如唐诗宋词走过了瑰丽的巅峰,元曲也在婉转传唱里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  扬州最大的乐棚人满为患,王孙公子们豪掷千金,只为一睹传闻中那女子的风采。在无数人殷切的目光中,朱帘秀翩然
期刊
那日,春风拂过珠帘,惊起了轻碎声响。珠帘下的小女儿抬起一双清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父亲放在文案上的笔墨。她提起紫毫笔,在宣纸上拖出一道墨痕,似是喜欢那浅浅的墨香。她展颜一笑,满是灵气,望着帘外的双燕,轻轻吟咏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年纪虽小,却将一首《临江仙》记得一字不差。  从幼时起,文墨对于萧瑟瑟而言,就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她是辽国重臣的女儿,从小在富贵中成长。春日,深深庭院里开满了
期刊
你的歌声如流水潺湲,忽起的戏腔则像兴之所至处扬起的水花,在缠绵的风里扶摇成千百般姿态,化作古戏台上的水晶帘,隐约透出花影重叠的水袖羽衣,还有那片不曾老去的风月。  秦淮八艳  作词/小狐狸 演唱/玉璇玑  秦淮歌遍彻  八艳才名平秋色  佳句杯中游 歌舞自风流  如是风光不知愁  婉逗菇凉:一个男生把扬州官话唱得如此软媚,这是逼我去唱“风风火火闯九州”吗?  社戏  作词/安九 演唱/安九  暮色
期刊
花开阳春,正是告白的好时节,来小恋点播台为你家爱豆点一首古风歌吧,海量古风曲目任你挑~快夸小恋是愛是暖是……算了,还是先夸你家爱豆吧~  刘亦菲  卸去人间妆红  我终于读懂  痴心熬尽才可倾城  —《不老梦》  作词:慕清明  演唱:银临  风筝小果儿:Wuli茜茜公主有一颗粉嫩嫩的少女心,怎会轻易老去。  霍尊  古与今 招琴水袖不停  梅兰芳的戏一唱 掌声雷鸣  ……  我知道 我不是梅兰芳
期刊
秦淮河中灯影璀璨,倒映出一番传奇的繁华。自小长在秦淮岸边的李香君低身倚栏,静静凝视这熟悉的波光,水榭歌楼之上人语喧嚣,唯有她含眉垂首,仿佛沉入另一个世间。  她向来淡泊安静,哪怕已是秦淮数一数二的歌伎,在客人面前抚琴唱曲依然有一丝羞怯的内敛。她唱曲极好,除了歌喉如天籁,更难得的是面容上表现的微妙情绪,唱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就真的成了杜丽娘,兼容了大家闺秀的典雅与青春少女的热烈。 
期刊
古人的游记总是写在漂泊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草都成了衰草,疏疏落落地长在心口。仿佛这偌大人间也不过一方荒池,逼人滴下泪来,偏泪也是凉的,令人陡然间心折骨惊。  这到底只是漂泊,辗转天涯如飞蓬,只盼着归去,而不是旅行,不是为了去听风怎样吹醒春天,不是在异地他乡想到心上人,就觉得心头满满,全是静好又稳妥的相思。  漂泊之外,是仗剑走天涯的少年,眼神里锋芒毕露,仰天大笑出门去,一打马便能到得了天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