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11年来无化学节目。作者发掘节目多个特点,寻求未来化学上《开学第一课》的方法。文章以此反恩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解读教材中布里斯罗对化学的表述,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多角度看待化学这门“中心学科”,贴近学生,视野开阔,在多学科之间凸显化学的特点。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设计;中心科学;实用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8-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8.005
《开学第一课》(以下简称“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一重要节点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在开学这一天对孩子进行教育。我每年必看,十分喜欢,唯一的遗憾是,11年来没有一个化学节目。带着一份期盼,我不禁深思:化学需要舞台,尤其是要在人们心里拥有舞台。
一、上“课”的特点
我统计了近三年各学科上“课”的节目数,各选一个代表,见表l。
1.契合主题
每年一个主题:2016年“革命的旗帜”,2017年“中华骄傲”,2018年“创造向未来”。如2017年,“字以溯源”(汉字传播)、“武以振魂”(武术表演)、“文以载道”(诗词翻译),各学科从“一带一路”的主题出发,艺术的表现世界的不同面。
2.贴合学生
学科“俯身”,学生参与。如“字以溯源”设计了游戏互动,主持人、少年偶像和学生们做身体拼字游戏,现场活泼有趣。闪电珠心算则是学生出题,输入15组六位数,珠心算冠军准确地算出总和。设置悬念,镜头捕捉,表情从担忧到惊诧,最后喜悦,学生成为舞台课堂的中心。
3.适合搭配
学科专家 少年偶像是“课”中最常见的搭配。比如在“未来”一节课中,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与王源上演跨越40年的演讲,农业大学老师芮磊也与王源一说一做孵小鸡。物理、生物都以老少搭配上“课”,专家深入浅出,偶像吸引学生,这是模式创新。
二、上“课”的化学
未来化学一定会上“课”,那么“课”上的化学什么样?设计是关键。如与“一带一路”的舞台契合,可选色彩为题,因为化学的贡献之一就是染料改变世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变化观念。两者结合就是变化的色彩。传统课堂用指示剂写字,可是舞台大,字小不合适。要大只有毛笔,与书法家搭配,用指示剂,可是舍弃墨汁与宣纸,又失中华古韵。
改写为画如何?“一带一路”上有各色国旗。比如蓝白红三色。在白布上预先涂CuSO4稀溶液(色浅,舞台灯光下更不易察觉)、Pb(N03)2溶液、酚酞溶液,用氨水一刷,分别变成深蓝色[Cu(NH3)4]2 、白色Pb(OH)2以及酚酞遇氨水显的红色[1]。蓝白红三色国旗有法国、俄罗斯、英国、荷兰、卢森堡、泰国等。红白两色国旗有印尼、波兰、摩纳哥等。蓝白两色国旗有希腊、芬兰等。
偶像刷,专家讲。颜色不贪多,三色加图案变换已足够绚丽,否则讲就冗长。加入学生猜国旗的游戏比赛,增强互动,甚至可场外手机参与竞猜,“一站到底”。
舞台上化学当得主角,更要演好配角。比如孩子喜欢的“泡泡秀”,上过央视专访,卫视春晚。泡泡最大装181人,最长57米,与镭射结合五彩斑斓,如图1所示。表演之后,化学家可教偶像配泡泡液,带领学生吹泡泡,解释泡泡原理。艺术与科学结合,源于学生的生活,在游戏中感受亲近化学,演好配角也能画龙点睛。
三、反思化学开学第一课
1.理解布里斯罗的表述
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开始都说化学什么样。人教版说“神奇、实用”。苏教版引用美国化学会会长布里斯罗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的副标题“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鲁教版说“创造性、实用”,以及“中心科学”。从化学角度看都对,可就像“课”一样,站在多学科角度看,实用和有创造性并非化学独有,化学在中小学也并非“中心科学”。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搞得“学科争功”。三个版本都与布里斯罗的表述有关,应该还原他的本意。布里斯罗这样解释“中心科学”:“化学与很多的其他科学领域有关。它对农业、电子学、生物学、药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地质学、物理学、冶金学,以及很多其他的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这不需要问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物质的终极特性是什么?而需要问化学家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性质千变万化?我们怎样才能够控制并最有效地利用这些性质?[2],’布里斯罗提到的学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在我国可分四大类以及其下八个一级学科: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农学、医学(药学)。“中心科学”是与其他学科比较,形容化学密切相关学科多,这是化学学科特性,不是与其他学科争“中心”。“实用”是与物理学比较而言,化学侧重物质变化(理学),控制利用(工学、农学、医学)。“创造性”是各学科发展的共性。求同存异,化学与各学科携手共进。
2.我的第一节课设计
开学第一课,各学科都在讲本学科的作用。化学不急于一节课走马观花,因为今后随着化学“长卷”徐徐展开,作用自然来,需品味。
我设计从尺度比较化学、物理、生物,对初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大小是最易理解的。如图2所示,染色体在不同尺度下观察,生物学在10-8m看到染色体,物理学直到10-12m看到原子核,中间是化学。随着尺度变化,虽然学科之间有交叉,但各学科主干的区别还是清晰的。如化学也讲“原子核”,只是借用物理知识说明原子结构,还是回到10-10m,这才是化学的主干。这就是建模,化学与数学的新课标都将建模列为核心素养,建模就是要简化,突出重点,易于理解。
布里斯罗1997年讲“中心科学”,拿物理作比较。现在我想加上生物,因为自2009年以来,10次诺贝尔化学奖中6次颁给了生物学的成就,也不乏理化生携手的范例,如2017年冷冻电镜,一个新闻标题很贴切“物理学家得了化学奖成全了生物学家”。如果化学是一棵树,科学就是树林,我们站在树下,低头只看到一棵树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抬头就看到几棵树干——各学科的主干;仰头可看到枝叶交错——学科交叉。你的花开在我的枝头,我的叶落在你的根上,学科交融是未来。“课”是在林外看林,化学若是林的“中心”,自然一时难见,但终究会见。
讲化学“实用”,现在我想从世界、中国、江苏三个角度介绍。我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十强公司名单,学生很感兴趣。如表2所示,第3、4、5、6、10名都出自化学化工行业,电力、汽车也是化工冶炼的下游行业。化学的全球性充分展现,5家公司来自中荷美英。而中国的骄傲,十占其三。三个版本教材都讲化学“实用”,主要体现在布里斯罗提到的那些工学学科里诞生了这些大公司。然后,我引严宣申的话“化学相关行业占中国GDP约17%”。最后,我引倪娟的话“江苏是化工大省,化工工业对GDP的贡献接近三分之一,化工企业全国数量第一,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有4500多家。”數字上看,化学对GDP的直接贡献之多,是很多学科难以比拟的,讲“用”要“实”。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的教师偶尔上楼,看更广阔的风景,正如“课”以电视媒体的眼光看科学,布里斯罗从科学与工学角度看化学,见树更要见林。“课”每年只一个主题统领各学科,布里斯罗只拿物理与化学比较,谈“中心科学”。教师无需把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汇集在这一张画里,开学第一课应选好角度,把化学的主干与特色讲实就好。
参考文献
[l]保罗·德鲍威,科学也可以很有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9-30
[2]R.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设计;中心科学;实用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8-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8.005
《开学第一课》(以下简称“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一重要节点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在开学这一天对孩子进行教育。我每年必看,十分喜欢,唯一的遗憾是,11年来没有一个化学节目。带着一份期盼,我不禁深思:化学需要舞台,尤其是要在人们心里拥有舞台。
一、上“课”的特点
我统计了近三年各学科上“课”的节目数,各选一个代表,见表l。
1.契合主题
每年一个主题:2016年“革命的旗帜”,2017年“中华骄傲”,2018年“创造向未来”。如2017年,“字以溯源”(汉字传播)、“武以振魂”(武术表演)、“文以载道”(诗词翻译),各学科从“一带一路”的主题出发,艺术的表现世界的不同面。
2.贴合学生
学科“俯身”,学生参与。如“字以溯源”设计了游戏互动,主持人、少年偶像和学生们做身体拼字游戏,现场活泼有趣。闪电珠心算则是学生出题,输入15组六位数,珠心算冠军准确地算出总和。设置悬念,镜头捕捉,表情从担忧到惊诧,最后喜悦,学生成为舞台课堂的中心。
3.适合搭配
学科专家 少年偶像是“课”中最常见的搭配。比如在“未来”一节课中,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与王源上演跨越40年的演讲,农业大学老师芮磊也与王源一说一做孵小鸡。物理、生物都以老少搭配上“课”,专家深入浅出,偶像吸引学生,这是模式创新。
二、上“课”的化学
未来化学一定会上“课”,那么“课”上的化学什么样?设计是关键。如与“一带一路”的舞台契合,可选色彩为题,因为化学的贡献之一就是染料改变世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变化观念。两者结合就是变化的色彩。传统课堂用指示剂写字,可是舞台大,字小不合适。要大只有毛笔,与书法家搭配,用指示剂,可是舍弃墨汁与宣纸,又失中华古韵。
改写为画如何?“一带一路”上有各色国旗。比如蓝白红三色。在白布上预先涂CuSO4稀溶液(色浅,舞台灯光下更不易察觉)、Pb(N03)2溶液、酚酞溶液,用氨水一刷,分别变成深蓝色[Cu(NH3)4]2 、白色Pb(OH)2以及酚酞遇氨水显的红色[1]。蓝白红三色国旗有法国、俄罗斯、英国、荷兰、卢森堡、泰国等。红白两色国旗有印尼、波兰、摩纳哥等。蓝白两色国旗有希腊、芬兰等。
偶像刷,专家讲。颜色不贪多,三色加图案变换已足够绚丽,否则讲就冗长。加入学生猜国旗的游戏比赛,增强互动,甚至可场外手机参与竞猜,“一站到底”。
舞台上化学当得主角,更要演好配角。比如孩子喜欢的“泡泡秀”,上过央视专访,卫视春晚。泡泡最大装181人,最长57米,与镭射结合五彩斑斓,如图1所示。表演之后,化学家可教偶像配泡泡液,带领学生吹泡泡,解释泡泡原理。艺术与科学结合,源于学生的生活,在游戏中感受亲近化学,演好配角也能画龙点睛。
三、反思化学开学第一课
1.理解布里斯罗的表述
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开始都说化学什么样。人教版说“神奇、实用”。苏教版引用美国化学会会长布里斯罗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的副标题“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鲁教版说“创造性、实用”,以及“中心科学”。从化学角度看都对,可就像“课”一样,站在多学科角度看,实用和有创造性并非化学独有,化学在中小学也并非“中心科学”。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搞得“学科争功”。三个版本都与布里斯罗的表述有关,应该还原他的本意。布里斯罗这样解释“中心科学”:“化学与很多的其他科学领域有关。它对农业、电子学、生物学、药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地质学、物理学、冶金学,以及很多其他的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这不需要问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物质的终极特性是什么?而需要问化学家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性质千变万化?我们怎样才能够控制并最有效地利用这些性质?[2],’布里斯罗提到的学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在我国可分四大类以及其下八个一级学科: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农学、医学(药学)。“中心科学”是与其他学科比较,形容化学密切相关学科多,这是化学学科特性,不是与其他学科争“中心”。“实用”是与物理学比较而言,化学侧重物质变化(理学),控制利用(工学、农学、医学)。“创造性”是各学科发展的共性。求同存异,化学与各学科携手共进。
2.我的第一节课设计
开学第一课,各学科都在讲本学科的作用。化学不急于一节课走马观花,因为今后随着化学“长卷”徐徐展开,作用自然来,需品味。
我设计从尺度比较化学、物理、生物,对初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大小是最易理解的。如图2所示,染色体在不同尺度下观察,生物学在10-8m看到染色体,物理学直到10-12m看到原子核,中间是化学。随着尺度变化,虽然学科之间有交叉,但各学科主干的区别还是清晰的。如化学也讲“原子核”,只是借用物理知识说明原子结构,还是回到10-10m,这才是化学的主干。这就是建模,化学与数学的新课标都将建模列为核心素养,建模就是要简化,突出重点,易于理解。
布里斯罗1997年讲“中心科学”,拿物理作比较。现在我想加上生物,因为自2009年以来,10次诺贝尔化学奖中6次颁给了生物学的成就,也不乏理化生携手的范例,如2017年冷冻电镜,一个新闻标题很贴切“物理学家得了化学奖成全了生物学家”。如果化学是一棵树,科学就是树林,我们站在树下,低头只看到一棵树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抬头就看到几棵树干——各学科的主干;仰头可看到枝叶交错——学科交叉。你的花开在我的枝头,我的叶落在你的根上,学科交融是未来。“课”是在林外看林,化学若是林的“中心”,自然一时难见,但终究会见。
讲化学“实用”,现在我想从世界、中国、江苏三个角度介绍。我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十强公司名单,学生很感兴趣。如表2所示,第3、4、5、6、10名都出自化学化工行业,电力、汽车也是化工冶炼的下游行业。化学的全球性充分展现,5家公司来自中荷美英。而中国的骄傲,十占其三。三个版本教材都讲化学“实用”,主要体现在布里斯罗提到的那些工学学科里诞生了这些大公司。然后,我引严宣申的话“化学相关行业占中国GDP约17%”。最后,我引倪娟的话“江苏是化工大省,化工工业对GDP的贡献接近三分之一,化工企业全国数量第一,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有4500多家。”數字上看,化学对GDP的直接贡献之多,是很多学科难以比拟的,讲“用”要“实”。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的教师偶尔上楼,看更广阔的风景,正如“课”以电视媒体的眼光看科学,布里斯罗从科学与工学角度看化学,见树更要见林。“课”每年只一个主题统领各学科,布里斯罗只拿物理与化学比较,谈“中心科学”。教师无需把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汇集在这一张画里,开学第一课应选好角度,把化学的主干与特色讲实就好。
参考文献
[l]保罗·德鲍威,科学也可以很有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9-30
[2]R.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