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应该报警吗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ens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广东佛山南海的派出所民警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报警电话。报警人是一名女子,她称自己的女儿在商场偷了别人的东西。
  “是谁报的案?这么小的小朋友怎么回事?”趕到现场后,民警意外地见到一个七岁半的小女孩。原来,小女孩之前在这家商店里偷拿价值两百多元的玩具,被监控拍了下来。这次她经过商店时,店员认出了她。
  不管店员怎么询问,小女孩始终不承认此前的行为。店员只能通过孩子随身携带的电话手表打给她的父母。不久后,小女孩的母亲来到现场。她没有打骂孩子,一直平静地询问。小姑娘还是不吭声,也不肯承认拿了东西没给钱。最终,女孩的妈妈选择报警。
  孩子不停地哭,民警便让她妈妈和周围群众离开她的视线,然后进行安慰和劝说。“我问她犯罪这个事情听说过没有?她说听过。”“我说坐牢听过没,她说也听过。我告诉她,你知不知道做偷窃这种违法的事情是要坐牢的,严重的话是犯罪行为。”
  当民警说坐牢等于关“小黑屋”后,小女孩终于哭着承认了,她某天路过时看到玩具很漂亮,但也了解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意思跟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偷拿走了几个。这天她再次路过商店,被店员逮个正着。
  女孩妈妈按照店里的商品价格进行赔付,警察也对小女孩进行了批评教育,相关的新闻报道迅速登上热搜榜。有网友认为,“妈妈好样的,是最好的榜样”;也有人觉得,“这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这种情况也报警?有点浪费公共资源”。女孩妈妈表示,她之前在网上看到,有父亲用这种方法教育偷拿东西的女儿,希望给孩子一个教训。
  类似的新闻曾经多次上演,比如重庆一个七岁女孩成“惯偷”,母亲报警希望民警假装将女儿“关几天”以震慑;山东滨州一十一岁小男孩经常在学校偷拿同学的东西,还谎称是捡到的,父母无奈报警求助。
  这样的报警真的是浪费社会资源吗?尽管案值不大,小女孩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但是不满十四周岁不予处罚,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网友对小女孩心理问题的担忧也不无道理。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在节目中分析,十岁以下少年的偷拿行为,只是早期不良行为,并不一定发展到盗窃的程度,往往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如果让很多人知道,这个孩子可能丧失自尊,而一个小小的过错搞得人尽皆知,因此丧失自尊的话,孩子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由此堕落,行为发展到更加严重的程度。
  在这个事件中,民警的处理也显得专业而克制,先是疏散了周边的群众,非常默契地配合着妈妈教育小女孩,不是吓唬她,而是劝慰和教育。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中,父母报警也往往是由于教育方式失灵,不得不求助警方。民警的身份有威慑力,教育孩子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七岁小女孩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应该履行监护责任。从未成年的人的成长上看,类似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更需要家庭的正确教导。
  李玫瑾曾在节目中介绍,杜绝类似情况的方式,在于早期父母给孩子灌输观念的行为是否做到位了。她曾经在街上碰到一位母亲,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说:“下次咱们去别人家的时候,不要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因为那是别人家,要有吃的,得人家阿姨给你才能吃,你不能自己去拿。玩具也是,走的时候不能带走。为什么呢?因为那不是咱们自己家,是别人家。你要觉得好,想要的话,你告诉妈妈,妈妈回来给你买,记住了没有。”
  第一次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什么都不懂时,妈妈讲的话实际上给孩子形成一种观念——东西是有你我之分的。这种观念是后天形成的,但是不知不觉对人们发生着影响。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在没有给女儿养成好的观念、她已经犯下错误的情况下,这位妈妈请来了警察叔叔,配合威严的制服和执法环境,现场进行生动的普法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起码,比起将“C10orf67基因”研究成果拿给孩子评奖、偷窃他人原本能凭真才实学得到的荣誉的父母,她能够明确地告诉孩子,偷窃,是不对的。
  【原载《中国青年报》】


插图 / 母亲报警 / 佚 名
其他文献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题目是《代白头吟》,他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
期刊
期刊
有一则消息说一个长期练习舞蹈的女孩,因为受到了称赞,于是感谢妈妈长久以来的“逼迫”;另一个长期超负荷学习的女孩,虽然上了名牌大学,却向妈妈抱怨自己没有童年。   两个女孩,两个母亲,两种结果。其实这背后折射的社会现象却是惊人的一致:功利色彩浓厚的教育贯穿我们教育的始终,尤以童年为甚,而这种教育方式的恶果是我们有了很多年少早慧的孩童,卻也多了不少“方仲永式”的悲伤。   中国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
期刊
凌晨三点,发热门诊室外等候诊治的队伍还是一眼望不到头。这时,轮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接诊的张医生连忙扶老太坐下,问:“阿婆,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一个人来?体温测过了吗?多少度?”   老太说:“我没发烧,我是来找人的。”   张医生睁大眼睛:“阿婆,你没发烧怎么会说胡话?找人应该到派出所去,这里实在太危险了!”   老太泪眼闪烁,哽咽着说道:“医生,上次我陪老头来找你看病,你说他得了一种
期刊
我和妻子结婚后,白手起家,生活异常艰苦,我们节衣缩食,终于有了一点闲钱。见我们还挤在三间低矮的旧平房里,已是六十多岁的父母,拿出他们在农村养老的钱,硬是要我在城里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大房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新房买好后,父亲突然得了癌症,沒几年他便去世了。忙完父亲的丧事,我开始忙着给新房子装修。等装修完工后,我给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叫她进城来看看我家的新房子。刚失去父亲的母亲,显然还沉浸在悲痛
期刊
清晨,一个十八岁男孩,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地往考场赶。转弯的时候,撞上了停在拐角处的一辆崭新的出租车,撞坏了后视镜,车身刮出几道痕。   男孩吃了一惊,尽管这车不贵,但他家里很穷,赔不起这辆车的修理费。他忐忑不安,停留了几分钟,高考时间不等人,他写了一张纸条,贴在了出租车上:“我在参加高考的路上撞坏了您的车,我现在暂时赔不起,对不起!”并留下了姓名、家庭地址、手机号码。   进考场前
期刊
娱乐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谁也离不开娱乐。不过,娱乐也有层次之分。许多人沉湎于垃圾娱乐而不能自拔,令人担忧。   垃圾娱乐多种多样。   当下流行的狂刷手机,就是一种垃圾娱乐。适当地使用手机,是现代人的必须,但一味地埋在手机之中,就出格了。如亲友聚会,各顾各刷手机,视长辈为跳蚤虱子;如朋友聚会,各顾各刷手机,咫尺天涯;如恋人相会,也任由手机这个比西施比潘安还厉害的第三者插足。   泡在网
期刊
老刘刚被提拔当了县长,就接到市委组织部门的通知,要他去城区市委党校学习半个月。   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在单位都是主要领导。他想好了,这次去一定要抽时间联系他们,一起聚聚。   培训课程安排得不多,老刘在市委党校安顿好以后,先向市一中校长发去信息:“大狗,我是老刘,我来党校进修了,有时间聚聚吗?”   大狗是校长的小名,校长是老刘小时候的同学。   校长很快回信息了:“对不住
期刊
教授问学生:“在金矿里,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金子。”学生回答。   “不对。”教授说,“是矿渣。”   天下的金子,不是挖出来就是金子,而是淘尽千千万万矿渣才有了金子的。同样,天下的人才,也是“淘”尽无数的缺点、瑕疵、毛病、失败、坎坷和挫折等“矿渣”才成为人才的。   教授问学生:“金子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答案是,金子最大的价值在“用”。如果一块金子不用出去,不交换出去,那
期刊
《杂文选刊》自创办以来,得到了杂文界同仁的关爱和全国杂文读者的青睞,对此,我们心怀感激。在不断扩大的刊物影响力背后,我们始终致力于提高杂志的品位和深度,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之成为一个让您流连忘返的精神后花园。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您的支持。   《杂文选刊》现诚挚邀请您为我们推荐稿件。文章题材不拘,可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解读人生;形式不限,凡具杂文批判特质者,均可兼收并蓄;具备“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