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之美,美在意境。如何引领学生体悟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反复诵读、感官联动、意象揣摩、语境还原等方法,探寻诗词深处蕴含的意蕴,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关键词】诗词 诵读 感官 意象 语境
诗词是美的化身,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優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涵泳品味,从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但是当前不少一线教师仍然喜欢运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教学,过于注重对古诗词意思的分析和理解,习惯“满堂问”“一言堂”,如何能让学生体悟到古诗恬淡闲适、萧瑟凄凉、明快高旷之意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古诗的意境之美。
一、 反复诵读——化无声为有声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在各个学段对古诗诵读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每个学段的要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诵读古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注重合辙押韵、平仄交错,学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透过声音能表达出他们对这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此外,古诗语言精准凝练,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就会映射到学生的心中,随着诗人的笔触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欢乐和忧伤吟诵在有节奏的诗歌中,意境之美在学生心中铺展开来。
例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接着出示标有平仄符号的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词所描写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了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同时也初步体悟到这首词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意境。
二、 感官联动——化无形为有形
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散发着难以言传的神秘气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尽而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如何在教学中把古诗词的意境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聆听、触摸、描绘、想象诗中的物象。下面就以《别董大》为例,说说我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送别的场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北风呼啸,黄沙飞扬,大雪纷飞,诗人与好友牵着马站在风雪中送别,同时配有箫独奏《西风凉》古曲,营造出苍凉悲壮的送别场景。)
生1:我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脸上,非常疼痛。
师: 这是多么寒冷和凄凉的送别场面呀,一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2:我看到大雪纷飞,孤雁独飞的凄凉。
师: 这是多么肃杀和悲凉的送别场面呀,一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3:我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
师: 这是多么恶劣的送别天气呀。一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4:我看到了董庭兰握着高适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师: 这是多么难舍和深情的送别场面啊,一起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一切景语皆情语,悲壮而凄凉的送别场面,诗人用饱含离情的写景的词语渲染出凄凉、寒冷、愁苦的送别意境,抒发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的送别之情,体会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三、 意象揣摩——化委婉为直白
古人写诗词贵在“曲”,所抒发的情感和志向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一些特定的物象隐藏起来,这些特定的物象就是诗人创作的一种手法——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如在马致远《秋思》这首词中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个意象组合构成了凄凉萧条、孤苦悲凉的意境。小学阶段对意象的教学不要求专业性讲授,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只是在引导学生体悟意境时对此写法渗透或直接告知,学生通过对物象的品读、揣摩、感悟,初步感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进而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容易感悟到诗中的意象呢?下面还是以《别董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圈画出诗句中写景物的词,想想这些词句勾画出怎样的送别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两个词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诗句中读一读。先自学,再小组内交流。
生:诗句中写景物的词语有: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
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勾画出凄凉、寒冷的画面。
……
师:这样的画面渲染了诗人送别友人怎样的心情?
生:难过、不舍。
……
师:同学们,这些景物在我们平常人眼中就是平常的景物,而在诗人的眼中这些景物都充满着离别之情,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这种写法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板书),而这些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板书),如明月、夕阳、杨柳、酒、雁等,都是古时候诗人在诗词中喜欢用的意象。 师:读读下面几句诗,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
(杜牧《偶题两首》)
此去與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薛涛《送友人》)
生:这些诗句中都含有“月”。
生:“月”代表诗人的思念和愁绪。
生:我发现这些诗句都是写送别友人的,古人把这种离别之情寄托在“明月”中,“明月”就是诗中的意象。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给学生搭建了有层次的支架,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诗中景语皆情语”,接着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特定的物象就是意象,然后出示一组含有“月”意象的诗句,让学生品读感悟,悟出诗人写“月”所蕴含的深意。学生在引导下一步步爬上所搭建支架的顶端,初步体会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感受到古诗的意境。
四、语境还原——化凝练为具体
诗,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含蓄凝练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这几句诗就是诗人为了锤炼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歌意境,精心推敲的写照。小学生年龄小,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感悟能力还有所欠缺,笔者觉得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初读、精读后,教师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把凝练的语言具体化,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例如《绝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诗描绘明媚春光,一句一景看起来,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逐渐走进诗歌的意境,接着,教师出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图片,播放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想象画面把古诗扩写成一段话。下面是我班一位学生写作的选段:春天来了,诗人站在窗前欣赏这美丽的春景。春风吹拂着嫩绿的柳枝,像仙女飘扬的绿色衣袖,那样柔美醉人。两只可爱的黄鹂也被这美丽的春色陶醉了,站在柳树的枝头唱歌。诗人抬头向空中望去,他看到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扇动翅膀正努力地飞向云霄,好美啊!诗人又向远方望去,他看到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门口停泊着一艘又一艘华美的来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商船。
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反复诵读、感官联动、意象揣摩、语境还原等方法探寻诗词深处蕴含的意蕴,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关键词】诗词 诵读 感官 意象 语境
诗词是美的化身,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優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涵泳品味,从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但是当前不少一线教师仍然喜欢运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教学,过于注重对古诗词意思的分析和理解,习惯“满堂问”“一言堂”,如何能让学生体悟到古诗恬淡闲适、萧瑟凄凉、明快高旷之意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古诗的意境之美。
一、 反复诵读——化无声为有声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在各个学段对古诗诵读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每个学段的要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诵读古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注重合辙押韵、平仄交错,学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透过声音能表达出他们对这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此外,古诗语言精准凝练,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就会映射到学生的心中,随着诗人的笔触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欢乐和忧伤吟诵在有节奏的诗歌中,意境之美在学生心中铺展开来。
例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接着出示标有平仄符号的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词所描写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了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同时也初步体悟到这首词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意境。
二、 感官联动——化无形为有形
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散发着难以言传的神秘气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尽而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如何在教学中把古诗词的意境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聆听、触摸、描绘、想象诗中的物象。下面就以《别董大》为例,说说我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送别的场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北风呼啸,黄沙飞扬,大雪纷飞,诗人与好友牵着马站在风雪中送别,同时配有箫独奏《西风凉》古曲,营造出苍凉悲壮的送别场景。)
生1:我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脸上,非常疼痛。
师: 这是多么寒冷和凄凉的送别场面呀,一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2:我看到大雪纷飞,孤雁独飞的凄凉。
师: 这是多么肃杀和悲凉的送别场面呀,一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3:我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
师: 这是多么恶劣的送别天气呀。一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4:我看到了董庭兰握着高适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师: 这是多么难舍和深情的送别场面啊,一起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一切景语皆情语,悲壮而凄凉的送别场面,诗人用饱含离情的写景的词语渲染出凄凉、寒冷、愁苦的送别意境,抒发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的送别之情,体会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三、 意象揣摩——化委婉为直白
古人写诗词贵在“曲”,所抒发的情感和志向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一些特定的物象隐藏起来,这些特定的物象就是诗人创作的一种手法——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如在马致远《秋思》这首词中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个意象组合构成了凄凉萧条、孤苦悲凉的意境。小学阶段对意象的教学不要求专业性讲授,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只是在引导学生体悟意境时对此写法渗透或直接告知,学生通过对物象的品读、揣摩、感悟,初步感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进而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容易感悟到诗中的意象呢?下面还是以《别董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圈画出诗句中写景物的词,想想这些词句勾画出怎样的送别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两个词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诗句中读一读。先自学,再小组内交流。
生:诗句中写景物的词语有: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
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勾画出凄凉、寒冷的画面。
……
师:这样的画面渲染了诗人送别友人怎样的心情?
生:难过、不舍。
……
师:同学们,这些景物在我们平常人眼中就是平常的景物,而在诗人的眼中这些景物都充满着离别之情,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这种写法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板书),而这些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板书),如明月、夕阳、杨柳、酒、雁等,都是古时候诗人在诗词中喜欢用的意象。 师:读读下面几句诗,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
(杜牧《偶题两首》)
此去與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薛涛《送友人》)
生:这些诗句中都含有“月”。
生:“月”代表诗人的思念和愁绪。
生:我发现这些诗句都是写送别友人的,古人把这种离别之情寄托在“明月”中,“明月”就是诗中的意象。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给学生搭建了有层次的支架,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诗中景语皆情语”,接着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特定的物象就是意象,然后出示一组含有“月”意象的诗句,让学生品读感悟,悟出诗人写“月”所蕴含的深意。学生在引导下一步步爬上所搭建支架的顶端,初步体会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感受到古诗的意境。
四、语境还原——化凝练为具体
诗,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含蓄凝练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这几句诗就是诗人为了锤炼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歌意境,精心推敲的写照。小学生年龄小,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感悟能力还有所欠缺,笔者觉得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初读、精读后,教师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把凝练的语言具体化,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例如《绝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诗描绘明媚春光,一句一景看起来,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逐渐走进诗歌的意境,接着,教师出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图片,播放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想象画面把古诗扩写成一段话。下面是我班一位学生写作的选段:春天来了,诗人站在窗前欣赏这美丽的春景。春风吹拂着嫩绿的柳枝,像仙女飘扬的绿色衣袖,那样柔美醉人。两只可爱的黄鹂也被这美丽的春色陶醉了,站在柳树的枝头唱歌。诗人抬头向空中望去,他看到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扇动翅膀正努力地飞向云霄,好美啊!诗人又向远方望去,他看到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门口停泊着一艘又一艘华美的来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商船。
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反复诵读、感官联动、意象揣摩、语境还原等方法探寻诗词深处蕴含的意蕴,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