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去启发、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发现作品字面意义之外的隽永深长的意味和情趣。因而,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关键词]古代诗歌 含蓄 艺术魅力
古人云:诗言志。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毫不奇怪了。
让我们对照一下下面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描写诗人在边远之地听到“安史之乱”终于得到平定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另一首是金昌绪的《春怨》,这是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无数家庭离散的诗。
先看杜甫是如何抒发自己喜悦之情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是洛阳。
这首诗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直截了当,他通过描写听到捷报之时的涕泪交流、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的情状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狂喜之情,诗意全在字面之上,让人一读便知。
再看金昌绪是如何揭露统治阶级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明明要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的无数家庭离散,但诗面上既没有写官府的征丁抓兵,也没有写闺中的凄凉哀怨,只是写一个思妇拿着黄莺出气,要人将它赶走,以免啼叫时影响自己与边疆丈夫相会的美梦。诗意全在诗行之外,简直能让粗心的读者浑然不觉。
这两首诗,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抒发感情非常直接而显豁;后者表达旨意十分曲折而隐约。为了说明他们各自具备的不同的艺术特点,人们就说前者“率露”,后者“含蓄”。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痛快淋漓、直抒胸臆,而要采取含蓄的手法曲表心迹呢?这是因为生活中有些话或者不便明言、或者不宜明言、或者不必明言、或者不敢明言的缘故。
不便明言的,如李益的《伴姑吟》:
十六作伴姑,含情语邻母。
今年新嫁娘,问年才十五。
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越中风俗,娶新媳妇到家,一定要选处女迎接,人们称其为“伴姑”。这首诗写的是这样一幕生活小景一个常当伴娘的十六岁的姑娘羞答答地“含情”对邻居的母亲说,今年结婚的那些新娘子,我一问她们的年龄才不过十五岁。言下之意,她们比我还小呢!这里有一句非常想说而又不便说出的潜台词:我早该出嫁了!妙龄少女,曲吐情怀,迂回委婉,饶有韵味。如果直说,哎呀!我早该出嫁了!显然,这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来说是很难开口的。“老女不嫁,踏地唤天”,也只有“老女”才做得出来。大姑娘想出嫁可是又不好意思明说,而这意思又非要顽强地表达出来不可,于是就不得不拐弯抹角的借助于含蓄一法了。
不宜明言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些惜别之情的。暮春时节,好朋友孟浩然挥手登舟,东下扬州。诗人伫立在黄鹤楼头,目送友人的船只渐渐远去,直到一片帆影在碧空中消失净尽,他还站在那里,入神地凝望着天地相接之处那一片奔流不息的茫茫江水。读这首诗,谁都会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多么深厚。那么为什么诗面上并不直接写出,甚至连表达感情之类的词语也没有用上一个呢?这大概是因为待人情深不宜由己直说的缘故。
不必言明的,如于偾的《对花》: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
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这首诗是讽刺世态炎凉的。诗人以花儿盛开的时候,蝴蝶蜜蜂落得满枝都是,比喻当人走运发迹之际,势力之徒趋之若鹜,奔走如云;以花儿凋谢的时候,蝴蝶蜜蜂远走高飞,再也不来相顾,比喻当人坎坷遭挫之时,势力之徒避之唯恐不及。诗人认为,只有燕子可贵,昔日飞来屋梁筑巢,并非因为主人金玉满堂,而今主人四壁萧然,照旧归来同居一室。诗虽是讽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应该说,其中必有诗人对自己人情冷暖的切身感受,它是诗人在具体时间和具体人物的触发之下写成的。
不敢明言的,如茜桃的《呈寇公》:
一曲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公”指北宋时宰相寇准,作者是他的侍妾。据说,寇准生活非常奢侈,常在酒宴上将成捆的绫绸赏给歌女。作者有感于此,故“呈”诗相讽。然而表面上却好像是指责歌女们贪得无厌,不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似的。诗说,清唱一支曲子可以得到一束绫子的重赏,但歌女们仍然嫌少。她们哪里知道,农家织女在萤火般微弱的窗灯之下,要抛掷多少次绫子才能织成一束绫子呢?这首诗就字面而言,矛头所向好像并非寇公,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第二句改成“大人犹自意嫌轻”以直说呢?这是因为,作者作为当朝赫赫宰相的一名侍妾,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自然有所顾忌,不敢明言。然而,出于一颗同情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之心,她又不能不言,这才不得不借助含蓄一法,把真正的真是意思曲折地表达出来。
当然,所谓不便、不宜、不必、不敢明言,只不过是一种大略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很难细分的。诗人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达到含蓄地表达自己意思的目的,如以汉喻唐、借助典故、寓庄于谐等等。因此,一些具体诗例究竟应归何种手法,倒是可以不必拘泥的。我们只需懂得,所谓含蓄是这样的手法就可以了,那就是:诗人通过独特的构思,把自己不便、不宜、不必、不敢明言的意思迂回曲折的表达出来,从而收到“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或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含蓄并不等于晦涩。就一首诗来说,并非藏而不露,越藏越好,总要露出一点儿端倪的,或“东云出鳞”或“西云露爪”,让读者有蛛丝马迹可循,否则,令人百思不解,如读天书,就不是含蓄,而是晦涩了。
当然,诗之美不是单一的,含蓄美并非其全部。“诗贵含蓄”,这话不错,但不能导致对其它诗的否定。我们不能用“藏”来排斥“露”,也不能用“露”来排斥“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洞里有洞,天外有天,固然景致佳绝;但波光粼粼,一碧无顷,千里草原,浩瀚无边,同样风光旖旎。你也许有温柔深沉,感情内向的好友,同样你也可能有豪爽耿直,感情外露的至交。梅香雪白,各有胜场,蕴藉含蓄的诗和痛快淋漓的诗同样具有艺术魅力,同样,可以感染和震撼艺术趣味相同或不相同的万千读者,同样可以征服天下儿女之心。
参考文献:
[1]肖涤非等.唐詩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黄俊英.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许昌学院学报,2003.
[4]丁远直.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关键词]古代诗歌 含蓄 艺术魅力
古人云:诗言志。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毫不奇怪了。
让我们对照一下下面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描写诗人在边远之地听到“安史之乱”终于得到平定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另一首是金昌绪的《春怨》,这是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无数家庭离散的诗。
先看杜甫是如何抒发自己喜悦之情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是洛阳。
这首诗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直截了当,他通过描写听到捷报之时的涕泪交流、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的情状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狂喜之情,诗意全在字面之上,让人一读便知。
再看金昌绪是如何揭露统治阶级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明明要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的无数家庭离散,但诗面上既没有写官府的征丁抓兵,也没有写闺中的凄凉哀怨,只是写一个思妇拿着黄莺出气,要人将它赶走,以免啼叫时影响自己与边疆丈夫相会的美梦。诗意全在诗行之外,简直能让粗心的读者浑然不觉。
这两首诗,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抒发感情非常直接而显豁;后者表达旨意十分曲折而隐约。为了说明他们各自具备的不同的艺术特点,人们就说前者“率露”,后者“含蓄”。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痛快淋漓、直抒胸臆,而要采取含蓄的手法曲表心迹呢?这是因为生活中有些话或者不便明言、或者不宜明言、或者不必明言、或者不敢明言的缘故。
不便明言的,如李益的《伴姑吟》:
十六作伴姑,含情语邻母。
今年新嫁娘,问年才十五。
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越中风俗,娶新媳妇到家,一定要选处女迎接,人们称其为“伴姑”。这首诗写的是这样一幕生活小景一个常当伴娘的十六岁的姑娘羞答答地“含情”对邻居的母亲说,今年结婚的那些新娘子,我一问她们的年龄才不过十五岁。言下之意,她们比我还小呢!这里有一句非常想说而又不便说出的潜台词:我早该出嫁了!妙龄少女,曲吐情怀,迂回委婉,饶有韵味。如果直说,哎呀!我早该出嫁了!显然,这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来说是很难开口的。“老女不嫁,踏地唤天”,也只有“老女”才做得出来。大姑娘想出嫁可是又不好意思明说,而这意思又非要顽强地表达出来不可,于是就不得不拐弯抹角的借助于含蓄一法了。
不宜明言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些惜别之情的。暮春时节,好朋友孟浩然挥手登舟,东下扬州。诗人伫立在黄鹤楼头,目送友人的船只渐渐远去,直到一片帆影在碧空中消失净尽,他还站在那里,入神地凝望着天地相接之处那一片奔流不息的茫茫江水。读这首诗,谁都会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多么深厚。那么为什么诗面上并不直接写出,甚至连表达感情之类的词语也没有用上一个呢?这大概是因为待人情深不宜由己直说的缘故。
不必言明的,如于偾的《对花》: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
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这首诗是讽刺世态炎凉的。诗人以花儿盛开的时候,蝴蝶蜜蜂落得满枝都是,比喻当人走运发迹之际,势力之徒趋之若鹜,奔走如云;以花儿凋谢的时候,蝴蝶蜜蜂远走高飞,再也不来相顾,比喻当人坎坷遭挫之时,势力之徒避之唯恐不及。诗人认为,只有燕子可贵,昔日飞来屋梁筑巢,并非因为主人金玉满堂,而今主人四壁萧然,照旧归来同居一室。诗虽是讽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应该说,其中必有诗人对自己人情冷暖的切身感受,它是诗人在具体时间和具体人物的触发之下写成的。
不敢明言的,如茜桃的《呈寇公》:
一曲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公”指北宋时宰相寇准,作者是他的侍妾。据说,寇准生活非常奢侈,常在酒宴上将成捆的绫绸赏给歌女。作者有感于此,故“呈”诗相讽。然而表面上却好像是指责歌女们贪得无厌,不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似的。诗说,清唱一支曲子可以得到一束绫子的重赏,但歌女们仍然嫌少。她们哪里知道,农家织女在萤火般微弱的窗灯之下,要抛掷多少次绫子才能织成一束绫子呢?这首诗就字面而言,矛头所向好像并非寇公,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第二句改成“大人犹自意嫌轻”以直说呢?这是因为,作者作为当朝赫赫宰相的一名侍妾,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自然有所顾忌,不敢明言。然而,出于一颗同情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之心,她又不能不言,这才不得不借助含蓄一法,把真正的真是意思曲折地表达出来。
当然,所谓不便、不宜、不必、不敢明言,只不过是一种大略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很难细分的。诗人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达到含蓄地表达自己意思的目的,如以汉喻唐、借助典故、寓庄于谐等等。因此,一些具体诗例究竟应归何种手法,倒是可以不必拘泥的。我们只需懂得,所谓含蓄是这样的手法就可以了,那就是:诗人通过独特的构思,把自己不便、不宜、不必、不敢明言的意思迂回曲折的表达出来,从而收到“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或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含蓄并不等于晦涩。就一首诗来说,并非藏而不露,越藏越好,总要露出一点儿端倪的,或“东云出鳞”或“西云露爪”,让读者有蛛丝马迹可循,否则,令人百思不解,如读天书,就不是含蓄,而是晦涩了。
当然,诗之美不是单一的,含蓄美并非其全部。“诗贵含蓄”,这话不错,但不能导致对其它诗的否定。我们不能用“藏”来排斥“露”,也不能用“露”来排斥“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洞里有洞,天外有天,固然景致佳绝;但波光粼粼,一碧无顷,千里草原,浩瀚无边,同样风光旖旎。你也许有温柔深沉,感情内向的好友,同样你也可能有豪爽耿直,感情外露的至交。梅香雪白,各有胜场,蕴藉含蓄的诗和痛快淋漓的诗同样具有艺术魅力,同样,可以感染和震撼艺术趣味相同或不相同的万千读者,同样可以征服天下儿女之心。
参考文献:
[1]肖涤非等.唐詩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黄俊英.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许昌学院学报,2003.
[4]丁远直.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