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妈妈不在,姐姐在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宝日记”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很多妈妈或自己或被说服着把“二宝”纳入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二宝的到来,代表着我们要放弃什么,又意味着我们能得到什么?作为资深的二宝妈妈,崔老师也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妈妈不在,姐姐在!”
  文/崔华芳 编辑/俞燕
  某个周末,我有事外出,照看姐妹俩的任务就落到了老公的身上。当我回家的时候,老公正忙着做饭,姐妹俩坐在一起,姐姐正在给妹妹讲故事,妹妹用眼角瞟了我一眼,并没有表现出见到妈妈的惊喜和兴奋,姐姐呢,更是专注地给妹妹讲故事,全然没有对妈妈回来有什么表现……
  作为妈妈,我自然希望姐妹俩相亲相爱,可眼前明明是姐妹俩相亲相爱的场景,我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
  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指出,独生子女缺乏恨的经验。当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时,孩子从感到嫉妒、痛恨到逐渐接受弟弟或妹妹的存在,最终会产生互相爱怜、彼此忠诚的感情,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感到了由恨到爱的转变和整合。而没有同胞竞争的独生子女则没有这种机会来学习表达恨意和愤怒,也不能体会到细腻的歉疚感。
  我一直非常关注格格作为姐姐的“丧失”之痛,在妹妹2岁之前,姐妹俩的争吵频率似乎一直很难下降。正当我纠结这样的争吵什么时候是个头时,姐妹俩的和谐场景开始出现:
  镜头一:
  我和老公带孩子们外出游玩。午饭后,1岁半的妹妹开始午睡,于是,我抱着妹妹到车上休息。而5岁半的姐姐因为玩得过于兴奋,嘴巴不停地在说话,还不停地问我问题。
  我对姐姐说:“妹妹在睡觉,请你小声点。”
  尽管我不停地示意姐姐安静,但由于姐姐还沉浸在之前的状态中,很难停下来。终于,妹妹被吵醒了,“哇”地大哭起来。
  我轻拍妹妹,轻轻地说:“哦,宝贝,对不起,我们把你吵醒了,让妈妈来抱着你,请你继续睡吧!”
  但是,那天的妹妹不知怎么了,虽然还迷迷糊糊的,却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她挥舞着小手来打我。
  看到妹妹这样不停地“打”妈妈,姐姐终于按捺不住了,说:“妹妹,你打我吧,是姐姐把你吵醒的!”姐姐边说边抓起妹妹的小手轻轻打自己的脸。
  说来也真奇怪,妹妹竟然安静下来了,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我惊奇地看着姐姐。姐姐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姐姐是真实地在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是外在力量强迫她这么做。
  镜头二:
  一天,2岁的妹妹和6岁的姐姐躲在餐桌底下玩游戏,两人窃窃私语,似乎在密谋什么事情。这时,我随口问道:“你俩在说什么呀?”姐姐立刻就对妹妹说:“不要告诉妈妈!”妹妹坚定地重复:“不告诉妈妈!”
  镜头三:
  2岁的妹妹总是不肯自己走路,要我抱。而我却不愿意总抱她,于是,妹妹转向姐姐:“姐姐,抱抱我!”
  6岁的姐姐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但她却停下来,抱了抱妹妹,然后对她说:“姐姐抱不动,妈妈累了,妹妹拉着姐姐的手一起走好吗?”妹妹顺从地依偎在姐姐的身边,手拉手向前走。
  镜头四:
  妹妹2岁2个月,我有事出差,姐妹俩白天都在我办的汇乐园里。我回来后,老师和我说了一件她观察到的事情。
  有一次,妹妹想妈妈了,就哭,正在一边玩的姐姐立刻过去抱住妹妹说:“妹妹别哭,妈妈不在,姐姐在!”然后,妹妹就真的不哭了。
  老师说:“你不在的时候,姐姐真的会像妈妈一样去照顾妹妹。”
  “妈妈不在,姐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其实埋藏着负责、担当、照顾、支持等正向的力量,但作为成人的我们却经常只看到他们争吵、竞争、欺负等负向的行为。
  手足之情,是我们中国人对兄弟姐妹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比喻。手足由同一个身躯伸出,靠着同一心脏压缩出的血液而生存,他们彼此扶手,荣辱与共。用“手足”来比喻同胞亲情,其实也是表明手足之间的亲密相处、互帮互助。
  在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获得的朋友相当的多,但不会有任何朋友能完全等同于手足。朋友可以绝交,从此便不再是朋友;夫妻可以离婚,从此就不再是夫妻。但手足即使绝交,身上依然流淌着相似的血液。
  在多子女家庭中,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兄弟姐妹就成为他们的合作者和同谋者,既是学习的榜样,也是引以为戒的例子。手足虽然互相训斥,但也互相保护,虽然互相激励,但也互相让对方痛苦。
  伟大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她的自传《黑莓的冬天》中这样写道:
  “在成长的过程中,姐妹们表现出了激烈的争斗;在成为年轻的母亲后,她们拿子女来互相攀比,这无疑是争斗的延续。但是,当孩子们渐渐长大,姐妹们反而比以前亲密了许多。到了晚年,她们又常常是彼此精挑细选的、最令人开心的伙伴。”
  玛格丽特·米德还分享了她童年记忆中非常有价值的珍贵画面:
  “只有我和露易丝能回忆出库尔奇是指什么,它是一只欢蹦乱跳的长毛狗,还总是耷拉着耳朵;记得后院长着一棵漂亮的苹果树;记得母亲开车载我们去海滩的路上唱过《两只织布鸟》;记得父亲在卧室的地毯上打高尔夫球;记得一位名叫凯瑟琳的保姆,在晚间祈祷时教我和妹妹说:‘愿上帝保佑我的父母、所有亲戚、朋友和宾·克罗斯比。’”


  我曾看到许多二宝家庭,因为怕两个孩子互相影响,于是让两个孩子分开。一个养在爷爷奶奶家,一个养在自己家;一个奶奶养,一个外婆养。在分开的情况下,两个孩子的冲突是减少了,但是,隔阂也增加了。成年后的两个孩子,也许就失去了童年的共同记忆。
  我想,作为姐妹俩的妈妈,我不仅要接纳姐妹俩可能出现的争吵,而且需要认识到姐妹俩之间的差异,尽量给姐妹俩创造一个共同生活的环境,让姐妹俩在一次一次的冲突和争执中,认识到自己与对方的差异,从而接纳和珍惜对方。因为在共同的环境中生长,让手足如此地相似,很多时候只靠最细微的动作来传递外人不可知的信息,一个眼神可以明白你的意思,一个话未出口,另一个却已经了然于心。
  “妈妈不在,姐姐在!”在人生的旅途上,配偶或许会姗姗来迟,父母最终会离我们而去,但手足却可能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终身不渝。
其他文献
护士姐姐们是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她们常常戴着一顶美丽的护士帽。小朋友,你知道护士帽长啥样吗?下面,我们来学做护士帽吧!    准备材料:  正方形彩纸(粉红色或白色)、画笔。  步骤:  1.先将正方形彩纸上下对折,再左右轻轻对折、打开,这时中间出现了一条淡淡的折痕。  2.将左右两边分别朝中间的折痕折过去,然后打开来,把上面两个像小口袋一样的开口分别轻轻朝下压平,这时变成了一座“小房子”。  3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情况和选择,当你选择成为妈妈,成为两个甚至更多个孩子的妈妈,这时无论身处职场兼顾带娃,还是全职在家带娃,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已属不易,还要科学育儿、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做家务、自我充值、保证睡眠、锻炼身体……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真心不够用!    妈妈们最能理解当妈的心情了!这次专题,我们邀请了5位注重时间管理的两宝妈妈分享了一些心得和方法,虽然大家在地理上有点远,身处的教育文
期刊
可越,旅日华人企业家,同时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大宝你可5岁,小宝皆可2岁。    “你可和弟弟是好兄弟嘛!”“兄弟?是好、朋、友!”  “好朋友”是哥哥你可对弟弟皆可的赞赏。是好朋友,就可以有话聊,一起玩,即使有争吵,有打闹,也能很快和解,继续玩在一起做“好哥们”——这也是很多生两个孩子的父母希望看到的和乐融融吧。  我属于晚婚晚育,37岁生老大你可,41岁生老二皆可。我和老公都是在东京工作的中国人
期刊
天使鱼,两小子妈。小宝出生半年后重返职场。两年多的科学时间管理实践,逐渐取得了工作、家庭和自身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平衡。    作为一枚职场女性,除了工作、家务和陪娃基础“三大件”,还要兼顾运动健身、阅读进修和个人兴趣等,一天24小时真是不够用啊!对于两宝妈来说,更是如此。而我家的情况更进一步,爸爸经常出差,虽有老人帮忙买菜做饭,但还是经常有手忙脚乱的感觉。两年多前,心力交瘁的我抓住了“科学时间管理
期刊
钟慧,当过记者走南闯北,也做过公关奋战在500强。3年前移民加拿大,目前正在休产假,专心带娃中。爱阅读、爱旅行,年龄不轻,童心未泯。    我在加拿大养两个孩子,跟国内有很多不同,但关键的一点是一样的:当一个两宝妈,首先得是个时间管理的高手。  加拿大产假有一年,所以长辈们在我家二宝妹妹出生前后过来帮忙了一段时间,宝宝满两个月的时候就回国了,我们马上启动了爸爸妈妈自己带两个娃的战斗模式。兄妹俩相差
期刊
卢丹丹,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资深讲师,亲子作家,育有两个男孩。著有《宝宝独立从0岁开始》、《规矩的背后是自由》等。    对于两孩妈妈来说,把生活规划得有条有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养育两个孩子,有时不仅仅是“1+1=2”那么简单,当“两个孩子+N个老人”的事情交叉碰撞时,会觉得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够用!其实,时间规划也是个技术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心态日趋平和、善于借力使力、懂得
期刊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社会性别、家庭关系研究专家,学生们心中的麻辣女神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女儿研发了“能量逗”课程,为儿子原创了不少益智游戏。    我是一个忙碌的妈妈,但不忙乱,生活每天都有序进行,那种充实的感觉让人踏实;我也不觉得家庭和工作有多么冲突,在不同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而已。  首先,作为老师,我热爱教学和研究,因此花很多时间精力在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上
期刊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儿子忽然对我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隔了一会儿又说:“世界有第一天吗?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儿子这是怎么啦?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最近老在看“东方
期刊
王立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呼吸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感染化疗学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儿童呼吸与免疫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著有多部呼吸道疾病、免疫缺陷病方面的论著。擅长诊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疑难肺部疾病。  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但同时也是尘螨等过敏原大量繁殖的时期。有些孩子敏感的呼吸道承
期刊
作为成人,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任何东西都形成了“速览”的习惯,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最大量的信息。这样的快速阅读方式当然有其好处,但是当我们把这种习惯带到看儿童画的时候,往往会遗漏掉大部分信息,进而会浪费掉与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  相反,如果我们仔细看儿童画,会发现有些孩子画的细节特别有趣。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它们代表了孩子独特的思维和他看这个世界的方式。透过这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