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理解、运用与生活的联系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具有先决性和重要性。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不仅如此,语文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其在陶冶、塑造人性、铸炼民族灵魂的作用是无所代替的。时下,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探讨,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对于初中第一学年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理解、运用与生活的联系,应是重中之重,亟须解决的。
  那么,语文的理解、运用与生活有何联系呢?笔者试着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来探讨。众所周知,语文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它与生活的关系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他们都希望通过作品达到某种生活需求,(精神上或物质上的)以求更好的生活,正是由于朱自清感念父爱之深,追忆往昔之初,才有名篇《背影》,也才拥有了那么多读者。正是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被德意志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形势岌岌岌可危,才强烈刺激了都德的民族自尊心,使他毅然投笔写下了小说《最后一课》。激起法国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从语文与生活互为作用的关系来看,语文的理解与运用,实际是对生活的一种软性操作,这也是语文作品作为生活载体的连带体现。
  同时,语文实用性强、覆盖面广、延伸度大,这不单反映在语文学习上,还直接作用于广阔的生活空间,所谓“言为心声”、“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都是语文的理解与运用。反过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形形色色的生活为语文提供原材料,积累底蕴,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生活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是非曲直,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因而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又能带动新一轮的语文理解运用,提高思辨能力和鉴赏能力。唐代李贺,每日骑驴出门,必带一袋,偶有佳句,马上拾遗,行为似乎可笑,却足以证明在生活中提高写作的实质,即所谓“实践出真知”。
  语文与生活难于割舍的裙带关系,决定了教学中必须把语文理解、运用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偏颇、肢解都是不行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试着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生活的引导工作
  
  语文理解、运用能力的形成 及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一段长期、艰巨的生活磨合过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初一新生的年龄特征(不稳定,极易摹仿),教师可开诚布公,并力引实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重要性,并不失时机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了解语文理解、运用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跳出小学模式框框,变无意识、无目的、被动为有意识、有目的、主动的学习,并养成在生活中自觉理解,运用语文的意念习惯。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课内、外的对接
  
  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决非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语文学习。因此,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此,笔者努力把社会生活实践引入课内,使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如针对《散步》一课,作者面临的二难选择,笔者借题发挥,引出了这个例子:一家三代,母亲、儿子及其孙子在湖中划船,不幸船破三人同时落水,其中只有儿子能游泳,由于离岸远,若先救其中一个,定会丧失另一个,请问宜先救老,还是救小?并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如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针对班级一些学生的讳疾忌医情况,在分析了蔡桓公悲剧的原因后,笔者设想:蔡桓公的悲剧大家有目共睹,但生活中往往有人重蹈如此覆辙。比如我们班的有些同学,请同学来为他们开开药方吧,要求展开讨论,联系班级实际。正是由于做到课内外的对接、连动,使学生学而后用,既强化智育,又带动德育。
  
  三、坚持三个一原则
  
  三个一即“一讲一练一写”,一讲即课堂5分钟的老师“每日佳语”和学生的成语故事演讲;一练即每日中午上课前10分钟的书法字贴练习;一写即每天的生活记录感悟;三一原则,贵在持之以恒,利在长远。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语文的理解与运用不外乎听、读、写,而培养能说会写则是适应当前生活的一把利剑,教师立足课内的活生生例子,强调学生树立起典范,吸收再创新,循环反复,努力做到课内“举一”、课外“反三”的阶段性效果。
  总之一句话,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必须贴近社会,联系生活。
其他文献
说到诵读,有些人认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现在高中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诵读不够重视,这种轻诵读的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一、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诵读是传统
期刊
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一、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师认识到了历史教学 的重要性。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了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因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开展史料教学。  关键词:历史 课程 重要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历史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比重的不断攀升,历史
期刊
内容摘要:高中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 创新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
期刊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它是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使课堂讨论有效实施。    一、合理的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一)讨论的形式应是合理的,有助于学生大胆参与、互动提高
期刊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往往忽视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用。事实上,在新课程背景下,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已不堪重负。  由于近年来缺少一种教师终身学习与进修的机制,缺少一个科学客观评估教师素养的完善体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中考竞争,年轻教师素质得不到均衡发展,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
期刊
内容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的教学目标,教材设置了许多由学生参与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在兼顾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多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新的作业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作业设计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教师越发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着实
期刊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本文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有一定帮助。  关键字:新课程 数学 教学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期刊
集体备课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内容,新的资讯而开展的集思广益的一种群体性智慧整合与发挥的教学研究活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化、教条化等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带来教学效果差、教师惰性强、教学能力退步等状况。因此,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受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心理年龄特征、区域信息常量、社会文化底蕰、学校的层次定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