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备课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内容,新的资讯而开展的集思广益的一种群体性智慧整合与发挥的教学研究活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化、教条化等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带来教学效果差、教师惰性强、教学能力退步等状况。因此,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受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心理年龄特征、区域信息常量、社会文化底蕰、学校的层次定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学校的教研水平等许多方面的制约,本文仅就教师方面谈谈搞好“四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一、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集体参与、共同研讨,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吸取、相互促进的目的。为了保证交流的深入,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发言可以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久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二、个人引领和平等交流相结合
集体备课需要较高水平的引领者,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还是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上优质课、示范课还是诊断性、鼓励性的评课,都能起到带头作用。这在发挥学科带头人智慧的同时,也能够给青年教师提供榜样示范,让青年教师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更多的时间充实、提高自己,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迅速入门。
集体备课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要从以骨干教师、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每一位成员都应在自我钻研,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三、课前讨论和教后反思相结合
多数级组的多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重视课前讨论,而缺少教后反思,致使教师们不能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所教知识的广度、深度,不能运用更好的教学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认为,教师备课应确立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而仅仅是一个阶段,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因此,集体备课要注重课前讨论,还要注重课堂反馈、教后反思。我们常常在教完一个章节、一篇课文后,总有新的发现,或是对教材的新领悟,或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新解法,有时甚至是教材不足、教参讹误,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体会,而且一节课后,教师与教师的体会又各有不同。因此,授课结束后,教师个人和整个备课集体还应对教后反思高度关注,最好是用心思考并形成文字,否则,时间一长,便模糊不清,更不说下一次吸取经验和教训了。
四、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
定时备课是指在备课组的统一组织下,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全组讨论,集体商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同学科教学的不同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定时备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常规型:主要是针对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位老师通过活动与同科同行之间相互交流。2.主题型:进行活动之前,先确立一个所要研究的主题,然后由参加备课的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后再参与交流。3.研究型:集体备课前,由教研员(教学骨干)先作关于某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讲解,在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取得共识后,选择相同的课时内容,分头备课,并把具有研究性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设计中。4.会诊型:主要是针对出现具有特色或有争议的教学方法时,参加备课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有不同意见时,选取不同的教法上不同的课,通过听课、评课,从而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得与失共同讨论,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等得到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改中的困惑等内容进行交流,促进教师形成一种善于反思、分析、研究的习惯,由原来的依赖性向研究性转变。5.拓展型: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也为教师对教学形势的适应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进步,教师可跨学科说课、听课、评课,从而利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提高开发教材的能力。[2]
不定时备课,就是不分固定时间,只要有机会就可随时进行的讨论式集体备课。第一堂课的困惑,课间10分钟就可研究讨论,第二堂课前就会疑惑顿释;个别问题,三五个老师就可随时搭台,各抒己见,追根究源;共性问题,组长一声吆喝,广泛争论,共同实践,科学探究,凝聚智能,达成共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得失、希望,随时可以倾诉;新的感受、收获、启迪,随时可以交流;新的方法、模式、观点,随时可以实践;新的争论、歧义、否定,随时可以检验。这样,就可使集体备课变得直捷便利,快捷高效。[3]
集体备课是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努力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参考作品:
[1]韩立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备课行动策略》
[2]潘秋堂鹤壁市浚县实验中学《新课程实施中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好形式——浅谈集体备课的类型和方法》
[3]代保民重庆涪陵第十四中学《备课组——学校教育科研的“动车组”》
一、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集体参与、共同研讨,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吸取、相互促进的目的。为了保证交流的深入,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发言可以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久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二、个人引领和平等交流相结合
集体备课需要较高水平的引领者,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还是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上优质课、示范课还是诊断性、鼓励性的评课,都能起到带头作用。这在发挥学科带头人智慧的同时,也能够给青年教师提供榜样示范,让青年教师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更多的时间充实、提高自己,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迅速入门。
集体备课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要从以骨干教师、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每一位成员都应在自我钻研,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三、课前讨论和教后反思相结合
多数级组的多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重视课前讨论,而缺少教后反思,致使教师们不能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所教知识的广度、深度,不能运用更好的教学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认为,教师备课应确立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而仅仅是一个阶段,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因此,集体备课要注重课前讨论,还要注重课堂反馈、教后反思。我们常常在教完一个章节、一篇课文后,总有新的发现,或是对教材的新领悟,或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新解法,有时甚至是教材不足、教参讹误,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体会,而且一节课后,教师与教师的体会又各有不同。因此,授课结束后,教师个人和整个备课集体还应对教后反思高度关注,最好是用心思考并形成文字,否则,时间一长,便模糊不清,更不说下一次吸取经验和教训了。
四、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
定时备课是指在备课组的统一组织下,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全组讨论,集体商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同学科教学的不同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定时备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常规型:主要是针对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位老师通过活动与同科同行之间相互交流。2.主题型:进行活动之前,先确立一个所要研究的主题,然后由参加备课的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后再参与交流。3.研究型:集体备课前,由教研员(教学骨干)先作关于某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讲解,在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取得共识后,选择相同的课时内容,分头备课,并把具有研究性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设计中。4.会诊型:主要是针对出现具有特色或有争议的教学方法时,参加备课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有不同意见时,选取不同的教法上不同的课,通过听课、评课,从而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得与失共同讨论,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等得到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改中的困惑等内容进行交流,促进教师形成一种善于反思、分析、研究的习惯,由原来的依赖性向研究性转变。5.拓展型: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也为教师对教学形势的适应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进步,教师可跨学科说课、听课、评课,从而利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提高开发教材的能力。[2]
不定时备课,就是不分固定时间,只要有机会就可随时进行的讨论式集体备课。第一堂课的困惑,课间10分钟就可研究讨论,第二堂课前就会疑惑顿释;个别问题,三五个老师就可随时搭台,各抒己见,追根究源;共性问题,组长一声吆喝,广泛争论,共同实践,科学探究,凝聚智能,达成共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得失、希望,随时可以倾诉;新的感受、收获、启迪,随时可以交流;新的方法、模式、观点,随时可以实践;新的争论、歧义、否定,随时可以检验。这样,就可使集体备课变得直捷便利,快捷高效。[3]
集体备课是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努力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参考作品:
[1]韩立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备课行动策略》
[2]潘秋堂鹤壁市浚县实验中学《新课程实施中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好形式——浅谈集体备课的类型和方法》
[3]代保民重庆涪陵第十四中学《备课组——学校教育科研的“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