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它是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使课堂讨论有效实施。
一、合理的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一)讨论的形式应是合理的,有助于学生大胆参与、互动提高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的讨论。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要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组内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并落实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使学生各司其职。这种分工可由班级(或小组)内的学生自选,也可由教师指定。
二、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一)讨论的问题紧扣文本,有利于解决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学生复述过事情的经过,了解了“我”冒险的起因和脱险的经过后,我就提出了一组讨论题:(1)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会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呆在悬崖上,将怎么办?(3)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学到了许多成长过程中的哲理,同时也为理解本文的主题作好了铺垫。
(二)讨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表明,学生对于一些可以多角度理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或人物、与他们自己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愿意进行讨论。我们在开展语文课堂讨论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比如,你觉得方仲永才能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或者可以多方面理解,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或者与学生自己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讨论起来兴趣剧增,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锋就会积极、主动。
三、课堂调控是确保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的保证
(一)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表现在:1.诱导。在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时,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2.疏导。在学生讨论时候出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3.引导。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的主题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1)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2)结尾那个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3)结尾的小石头出现意味着什么?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当然也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独立的见解或生成新的课堂。4.指导。教师把握好讨论方向,如出现了跑题的情况要及时拨正,对事实的错误进行纠正,以保证讨论方向和价值。
(二)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一是要把握好讨论时间。二是善于调控讨论节奏。热烈活泼的讨论气氛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善于调控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四、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变“一言谈”为“多言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课堂异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堂讨论”不只是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它本身还兼具了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交往技能,如:“准确表述”、“善于倾听”、“收集信息”、“思考归纳”“总结评价”、“完善自己”等,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内容,从而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等方式将这些技能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去学习,去交往,去讨论,去探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能使我们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诗句)”,对于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艺术,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刚刚开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讨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思考与研究。
一、合理的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一)讨论的形式应是合理的,有助于学生大胆参与、互动提高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的讨论。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要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组内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并落实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使学生各司其职。这种分工可由班级(或小组)内的学生自选,也可由教师指定。
二、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一)讨论的问题紧扣文本,有利于解决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学生复述过事情的经过,了解了“我”冒险的起因和脱险的经过后,我就提出了一组讨论题:(1)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会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呆在悬崖上,将怎么办?(3)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学到了许多成长过程中的哲理,同时也为理解本文的主题作好了铺垫。
(二)讨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表明,学生对于一些可以多角度理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或人物、与他们自己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愿意进行讨论。我们在开展语文课堂讨论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比如,你觉得方仲永才能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或者可以多方面理解,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或者与学生自己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讨论起来兴趣剧增,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锋就会积极、主动。
三、课堂调控是确保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的保证
(一)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表现在:1.诱导。在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时,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2.疏导。在学生讨论时候出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3.引导。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的主题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1)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2)结尾那个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3)结尾的小石头出现意味着什么?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当然也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独立的见解或生成新的课堂。4.指导。教师把握好讨论方向,如出现了跑题的情况要及时拨正,对事实的错误进行纠正,以保证讨论方向和价值。
(二)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一是要把握好讨论时间。二是善于调控讨论节奏。热烈活泼的讨论气氛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善于调控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四、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变“一言谈”为“多言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课堂异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堂讨论”不只是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它本身还兼具了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交往技能,如:“准确表述”、“善于倾听”、“收集信息”、“思考归纳”“总结评价”、“完善自己”等,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内容,从而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等方式将这些技能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去学习,去交往,去讨论,去探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能使我们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诗句)”,对于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艺术,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刚刚开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讨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