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应物音声论的佛教背景及理论内涵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以平淡自然著称,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音声论是韦应物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受佛教影响颇深。韦应物认为,音声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从审美层面来看,音声论在肯定客观美感存在的同时,更推崇审美主体的自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韦应物 佛教 音声论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进入中唐时期。中唐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朝不保夕,禅宗繁盛并在文人阶层广泛传播,士人的审美情趣开始向内寻求内心的宁静,讲求含蓄和韵味。韦应物存诗五百七十馀首,诗风以平淡自然著称,颇受研究者青睐。目前学界对于韦应物的生平事迹、思想状况、诗歌特点、诗集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其中也不乏从禅宗的角度来研究韦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来说,从佛教背景分析韦应物音声理论仍然是学界研究的空白,本文拟从韦应物对佛教的接受、音声论和审美自性三个方面对韦应物的音声理论进行探讨,分析韦应物音声论的佛教背景及理论内涵。
  1.韦应物对佛教的接受
  禅宗,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在发展的过程中,禅宗不断与本土道教和玄学融合,最终产生了完全不同于印度的“中国禅宗”。隋唐五代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全盛时期,理论建构渐趋完善,中唐时期,禅宗分裂为南宗和北宗两派,时称“南能北秀”。
  韦应物祖上家世显赫,而到了他这一代却是“家贫无旧业”[2],生活被贫困与漂泊所笼罩。韦应物一生跌宕起伏,早年有过一段宫廷生活,但“安史之乱”以后,他便开始了他时隐时仕的人生。韦应物一生游览了诸多佛寺,如龙门石窟、香山寺、四禅寺、少林寺、同德寺等,虽终生未绝仕途,但大多数时间却闲居佛寺或禅院,包括同德寺、同德精舍、同福精舍、永定寺等,为韦应物潜心参禅礼佛提供了契机。此外,韦应物在诗中多次提及自己疾病缠身,如“身多疾病思田里”[2],其夫人也在他四十岁左右因病去世。山河破碎,仕途坎坷,中年丧偶,疾病缠身,重重打击下,韦应物对现实生活倍感失望,亲近自然、追求自性的佛教成为了他的精神避难所。
  韦应物的许多诗歌都与禅理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佛教的色空观时常在韦应物的诗歌中显现出来,如“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2]“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佛家讲求“无住”,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这种强调心性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韦应物,因此,不仅他的诗歌打下了深深地“禅印”,而且其审美理论也具有浓浓的禅味,音声论其中的代表。
  2.音声论
  音声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4]《礼乐·乐记》将音声的起源归结于人心,而韦应物对于音声的思考却是从“因缘合而诸法生”脱胎而出的。
  佛家有云:五蕴皆空。“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3],世人所看到的林林总总,不过是表象、幻象而已,唯有“空”才是宇宙的本源,因此,人只有“见性”,守住“真心”,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惑,获得心灵的自由。
  《佛说造塔功德经》中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如果是声音的产生是果,那么产生声音的因又是什么呢?韦应物做了如下探究:《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2],《赠李儋》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因缘。”[2]南宋诗论家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十三中评到:“二诗意颇相类,然应物未晓所谓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者。”[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三中亦說:“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突然写出。”[2]从上述两个评论家可以看出,韦应物关于音声的论说均是从缘起性空的佛理中化用而来的。
  依据佛教经论,一切法(即存在物)都是因缘合而生、因缘而显现为世界(即色空)的形态。一切法依众缘而有,依众缘而生,离去因缘,就没有存在的个体,这便是佛法的根本原则。[5]“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世界本是虚空的,因此水性是静的,石头原本也是无声的,然而当水与石因“相激”这一因缘而结合在一起时,声音便产生了。丝线和桐木原本是相异的两个存在物,然而两者结合才生成“琴”。可见,世间万物(即一切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因缘和合才能显现,一旦构成“法”的因缘消散,事物便会归于“无”这一本源,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经中关于音声产生的论说有很多,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七《常啼品》:“譬如箜篌声,出时无来处,灭时无去处。……众缘和合而有是声,是因缘离时亦无分别。”[6]《方广大庄严经》卷五《音乐发悟品》:“声不可得,众缘和合,有此声耳。智者关声,念念相续,无有实法,犹如空谷。声不可得,譬如箜篌,弦器及手,和合发声,本无去来,于诸缘中,求声不得。离缘求声,亦不可得。”由此可见,佛家认为音声的体性是虚空静寂的,音声由众缘和合而生,但生成的音声并非“实有”,而是“假有”,因而“空”才是世界的本源。
  韦应物在《咏声》中说:“万物自生听,大空怕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2]在神秘莫测的宇宙中,声音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一旦两者之间的因缘消失,声音便随之消失。因此所谓的声音其实只是“假有”,只是“空”,如果众生心生执念,将声音作为一个实体去追寻,到头来只能如猴子捞月一般,求而不得,即韦应物所说的“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3.推重审美自性
  佛家认为,自性清净心,亦即众生平常心。《楞伽经》常以海水的例子来说明平常心。如《楞伽经》卷四《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中说:“如海浪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7]韦应物在《赠卢嵩》中说:“奈何疾风怒,忽若砥柱倾。海水虽无心,洪涛亦相惊。怒号在倏忽,谁识变化情。”[2]海水因疾风而变得波浪滔天,但海水的本性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因此,惊涛骇浪之后,必然还是会归于宁静。就像人的心灵,自性清净,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自心”是禅宗信仰的基石,迷在自心,悟在自心,苦乐在自心,解脱在自心,自心创造人生,自心创造宇宙,自心创造菩萨诸神。[8]所谓“心”即為“性”,是性空原则的主体,是解脱生命的全部内容。那么,在审美世界中,心便是审美主体,客观的美是本来就存在的,然而要完成审美的过程,必须有人的情绪、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参与。就像山石相激发出巨响,这是客观存在的美感,然而,这惊涛咳浪地声音若想成为审美意象,就必须经过诗人“自性”加工,唯有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因此“雷转空山惊”是诗人审美的结果。
  韦应物的审美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对声音的思考直接影响了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9]琴弦上没有声音,指头上也没有声音,只有当指头碰到琴弦之后,即拥有“弹奏”这一“因缘”时,琴声才会产生。《楞伽经》:“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7]有妙音无妙指,或者有妙指无妙音,都不能发出声音,只有当妙音与妙指完美结合时,美妙的琴声才能产生。
  然而何谓“妙”呢?我们可以结合《琴诗》,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拥有妙音的前提是拥有上好的乐器——琴,若是所用之琴音色不佳,即不存在客观的美,那么就算有妙指的配合也只能弹奏出低劣的音声;另一方面,空有上好的乐器却没有妙指,也只能使明珠蒙尘,美妙的琴声依旧没有办法产生。而与妙指直接相关的便是弹奏者这一主体,影响主体的则是人的“自性”,包括主体的人生体验、心灵感悟、情感状态、理想追求等。由此可见,苏轼对于音声的思考明显受韦应物的影响,在关注客观美感的同时,同样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性。
  4.结 语
  韦应物一生热衷于参禅礼佛,他的诗歌充满了禅味,其审美理论也深受佛教的影响。音声论是韦应物重要的审美观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音声论是以“五蕴皆空”、“因缘合而诸法生”等佛教思想为哲学基础的。正是由于韦应物对于佛学思想的吸收和转化,使得他的审美观念突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对立,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性,使审美主体与宇宙、时间、空间和谐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雨恬.近三十年来韦应物研究综述[J].语文知识,2013,(01):78-81.
  [2][唐]韦应物.韦应物集校注[M].陶敏,王友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赖永海主编、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乐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5]何剑平.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与《楞伽经》之关系[J].文学遗产,2011,(02):46-53.
  [6][东晋]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赖永海主编、赖永海 刘丹译注.楞伽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导言[J].中国社会科学,1993,(03):153-166.
  [9][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佛教心性论传播与中唐美学转型研究”(课题编号XSP17YBZZ0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集束干预对尺桡骨骨折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尺桡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80例尺桡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国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而中国房地产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直接导致房地产业连年无法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之下,英国作为房地产业的领军国家,其专业教育以及房地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根据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我们必须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必须探索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有效途径与方法,使其符合时代特点,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高校 艰苦奋斗 教育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
摘 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语境的产物。语境不仅在语义学、语用学中对语言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英语阅读教学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从“语境”这一概念入手,探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语境功能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阅读理解 语境 功能  阅读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活动,也是掌握好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现状及成因,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以增强和改善高校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修养 和谐校园  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思想,孟子所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理想社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十分迅猛,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但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是十分严峻的。目前,高职会计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的不理想。因此,以高职会计的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会计教学的研究重点。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会计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将会有力的促进会计教学的发展。  一、高职会计教学的现
期刊
摘 要: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当代,榜样教育呈现一种弱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榜样的数量的多而杂,榜样标准的偶像化,负面榜样的影响加剧,以及榜样的认同感降低等方面。榜样教育的弱化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是榜样选择标准的模式化;二是榜样宣传方式的功利化;三是榜样教育的形式化;四是榜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关键词:榜样教育 弱化 问题 原因  榜样教育,是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使
摘 要:相对于传统的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的学分评价体系,素质学分制是从一种综合性的评价,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并非单一的知识状况,从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全方位的发展。本文结合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探讨了民办高校素质学分制的体系对英语学习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素质学分制 大学英语 教学助理  一、素质学分制  传统的学分体系重在评价学生的知识,而无法全面体现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社会所需要的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