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研究

来源 :当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ongli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课作为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课程,不仅担负着“育体”的任务,更担负着“育心”的重任。基于它特有的教学形式和学科特点,我们不能象政治课那样开展专题道德品质教育,也不能穿靴戴帽式应付德育任务,而应当讲究渗透的技巧。面对课改的新形势,对体育课的德育渗透,有必要作出新的思考和探讨。
  1 降低德育目标起点,宽化德育工作内容
  以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往往期望值过高,确立的德育目标“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1],另一方面也脱离了体育学科的教学实际。我们并不否认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坚强意志品质等崇高目标的重要性、必要性,但我们面临的现代社会,道德首先需要的是具有遵守社会公德、品德良好,有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的平民大众。因此,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包括体育教学中落实道德品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努力成为一个道德良好、心理健康、举止文明的合格公民。德育标杆起点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培养目标的要求降低,而是更贴近社会需要的实际,更接近学生道德发展的起点,更符合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课改以后,我们从许多体育教师设计的课堂德育目标上可以看出这一变化。请比较下表:
  体育教师在每节课中列出的教学目标[2]
  德育目标例体育行为目标例
  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够将学会的动作运用于生活中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让同学一人做器械练习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细心观察同学的动作,并提出建议
  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勇于表现自我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比赛或活动中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职责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动收看国际或国内体育比赛,为运动健儿加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目标例内容空乏,要求抽象,难以指导实践。而体育行为例目标内容具体,要求实在,可操作性强,易达成,寓“德”于“学”中。这些不起眼的行为要求,符合未成年人的道德生活实际,符合“善虽小而常为,小善积而大德成”的道德成长规律。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在体育课改的教学中,利用体育学科的特有形式和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更多的优势道德资源,宽化我们的德育工作内容。
  比如说严格规整的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作风,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球类比赛紧张的气氛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心理和合作拼搏的意识,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武术、体操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气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每一项运动技能的动作训练,都有严格的规定程序,一招一式都“动必有道”,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严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还有竞赛活动中规则的遵守、角色的分工协作,竞赛中的斗智斗勇,“场上对手,场下朋友”意识的构建,对场地设施、公有财物的爱护,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有借有还责任心的强化,小组活动的互学、互助、互护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素质和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这便是心灵与形体同步成长的体育资源优势。
  2 优化学生心灵环境,情化德育渗透手法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和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积累,把学生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身心发展需求以及个性发展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优化学生心灵发展的环境,使我们德育渗透的全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情感阳光的照耀和爱心雨露的滋润。让春风习习的绿茵场,成为学生心灵洗礼的快乐场。我们体育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在品德教育中“精神卫道士”面孔和“纸上谈兵”的做法,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尊重差异,善待学困生。新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如果不顾差异,搞一刀切,势必使我们的工作变成毫无针对性,从而缺乏实效性。对体育学困生不能歧视冷落。而要具体分析,给予具体帮扶引领。
  如针对学困生中身体条件差的,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一定阶段的锻炼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兴趣、信心,逐步改善体质状况,使之努力赶上中优生。而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困生,是心理上的弱势群体,多数是因为对某些运动项目从来没有接触过或了解甚少,在训练中会产生胆怯心理,加之经历几次失败,会加倍增加他的畏难情绪。恢复和激发一个人自信心的唯一途径就是让他们经历成功,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给以成功的心理暗示。缺少自信心的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被许多人看见的情况下,自己练习心理会放松些,这样到了正式动作或通过检测时就会少些紧张,因此教师要一方面让同龄好友充当保护人,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另一方面交代好技术要点后让他们自己练习、琢磨,总之,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心理轻松的环境。每有进步,教师不断给以肯定。这样,学困生在不断地获得进步、成功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克服困难与障碍的勇气和经验,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教师的热忱与公平,换来的是教育平等,收获的是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增长。
  第二,营造氛围,善抓“场”效应。体育课的学生品质教育可利用学生的从众、仿效、好胜、攀比等心理,营造积极进取,互学互助,携手共进等方面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精神的“场”效应来获得良性循环、正强化的德育效果。常见的方法有:(1)开展小组互比活动,通过比守纪律、守规则、爱公物,比互帮互学、互完成练习、比安全保护等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灵氛围;(2)点评讨论法,引导自我评估,互相纠正、交流感悟、共同提高,营造合作共学氛围;(3)运用暗示法促差、幅射法推优、激励法鼓舞,不断造势,营造有序竞争氛围。事实证明,在良好的氛围中,人会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熏陶,加上同龄人心灵彼此容易沟通,在生动活泼的精神场中会产生较快的良性感应。   第三,重视养成,善练内化功。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便学生终生享受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活,而道德信念是建筑在他们对道德内涵、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体验、感悟而内化形成的,其与之相适应的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则是在道德信念支配下无数次行为校正中养成的。因此,在体育课中落实道德品质教育,要从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在学习、合作、活动乃至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反思,感悟道德的价值、行为的意义,由此而衍生出对道德的依附情感和主体体验,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这样的内化,来自主建构道德的理念和强化道德的信念。
  具体来说,要让学生从每一节体育学习的基础上去了解其严格的规范、程序、规则,去体验其戒律、约束、秩序、公平、公正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规则、规范践行、履约,培养诚实、诚信的道德与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并逐步养成习惯。对学生在养成过程中的一些偏颇、失误,以至偶尔不当的违规行为,不要轻易上升至道德的高度而加以责备,应通过正反事例利害得失的比较,由其本人内省自悟,自行矫正,这样,主休体验得来的感悟将会成为他人生之旅永久珍视的宝贵财富。
  3 强化德育主体地位,活化德育主导方式
  新课程特别强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既然强调突出教育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就不能固守成人的思维,要学会了解未成年人的感受,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去体会学生心中的体育,体会学生心中的情感,体会他们对成长的追求,要及时跟踪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中的心理变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片面强调学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服从,而忽略了对等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他们受教育前不是一张白纸,要认真而真诚地尊重他们的道德体验,发挥他们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树立“爱吾师更爱真理”的信念,学会继承,学会批判,学会创新。教师要明确对他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被限制和防范,而是心灵的解放,潜能的释放,是生存、发展、创造和享受。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充分利用学生榜样资源,将学生中自强不息,与困难挫折勇于抗争的优秀群体民主推举为各类典型。由于经历相似,在同龄人中参照性强,可信度高,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和榜样效应,既激励了骨干,又带动了多数,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极好举措。
  诚然,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走入一切“唯学生是从”的误区,因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是自发地生成、建构的,而是在价值引导下,在教育性活动中,在精心创造的教育情境中自主建构生成的。”[3]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体育教师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因为教师的修养和水平是最现实、最直接的德育资源。一个正直、善良、品德端正的人师形象,是学生最有吸引力的道德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无声引导要胜过千言万语。因此,在对学生施以品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体育教师要脚踏实地去完善自己,以自身的修养去践行道德信条,要从思想上、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全方位关心爱学生,达到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目的,做到教学相长。我们还必须明确,教师的主导是一个始扶渐放的过程,是一个为不导而导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追求不导而能自主发展和师生同步提高的境界,正是新课改的宗旨之一,也是我们不断创新德育渗透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P48-49
  [3] 张伟,新课标下再谈体育教学中道德品质教育的具体化[J],北京:体育教学,2004.2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九年级数学总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复习巩固好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众多数学教师关心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阐述在中考背景下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数学复习。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 数学复习; 中考复习  对于面临中考的初中生而言,九年级数学是他们比较沉重的话题,不仅要进行新知识的吸收,同时还要对新知识
期刊
【摘要】本文由一则学生因老师批评而自杀的消息引出本文论点“老师应该慎用批评,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本文提出了四个分论点“明确实事,善待学生”“育人先知人”“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表扬促进学生进步”。本文摆了爱迪生的成长故事以及周弘老师用赏识教育耳聋女儿成才的事实,并结合魏书生老师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本文论点。最后,本文再次呼吁老师们慎用批评,不要吝惜你的表扬。  【关键词】表扬
期刊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
期刊
新学年伊始,我有幸接手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班集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新班级,使班级生活迅速步入正轨,这是每位班主任特别关注的问题。  1 抓住关键时间  上好第一次班会课。尤其是年轻教师,要认真准备,不能草率行事。我们发现不少新班主任没有班会课案,甚至连必要的提纲也没有,只是信口开河,随便谈谈。这在学生心里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今后开展工作。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把第一次班会当作是
期刊
1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  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到学校日常运转的职能部门。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后勤管理体制建设尚不够健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现在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后勤管理人员,有好多工作职能都是教学人员兼职,这些人只忙于教学业务,后勤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办理,无法保证后勤管理科学、有序开展。领导应当重视后勤管理工作,应当教育教师、学生尊重和理解后勤人员的辛苦,这也是
期刊
【摘要】双差生的管理和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转化双差生的方法有:一分为二地看双差生;尊重、厚爱双差生;鼓励、表扬双差生;打开心扉、侧面引导双差生;发挥集体力量、感染影响双差生。  【关键词】双差生;转化 ;工作方法  引言  “双差生”是纪律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双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的毒害、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学生自身没有正确的学习心理品质和
期刊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终牢记工作职责,不断探索反思,逐渐形成了“严爱勤巧”的管理模式,切实做到公正严明与以德服人,勤巧结合与因材育人,这样做让学生既能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以此促进和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主要工作做法
期刊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赏识”,而赏识,是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我们应该找到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和思路。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我觉得学校应该走特色的德育路,以特色活动育人,活跃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丰富德育,引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中,除了表扬之外,批评也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批评会对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批评,其实就是与犯错误的学生谈话。如果班主任能掌握好与犯错误学生谈话的技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批评;学生;谈话;效果;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批评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应该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所谓国有
期刊
新课标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基于这一理念,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将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生物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下面我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1 进行生活化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