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中的细节探究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热爱生活并拥有健康丰富的情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内涵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正确地使用母语表情达意上。那么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趣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拥有丰富的情感呢?当然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因为文本是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人忽视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忽视对文本中细节的解读与挖掘。探究问题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浮光掠影,致使文本的解读变得索然寡味,学生不能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细节描写带给他们审美愉悦。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法,它的特点是对事物的细微之处作具体生动、细腻逼真的描写。就整部或整篇作品而言,细节描写只不过是一个个小环节、小单位,然而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生活背景的烘托等方面,往往能起到“借一斑而知全豹,任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作为工具性、人文性非常强的语文学科,应该十分重视文本的细节解读;细节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点。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文本中细节描写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带给人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细节。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细节解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力量,培养起健康的情操,然后再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的细节,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这样从文本到生活完成一次思想上的飞跃,并且不断反复进行训练,才能真正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是经典名篇,然而在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文章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没有什么可教可讲之处,往往只是带领学生把文章读一读,划划层次讲讲背景,然后再拓展到苏轼的《江城子》,谈谈悼亡作品的一般特点就算完事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深入地体会文本的内在意蕴和细节美感,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大师的作品写得也不过如此,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感人之处。我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忽视细节解读的流弊,这也是导致目前不少学生写作时不愿写生活、不愿写自我的原因。其实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是一篇细节描写非常成功的佳作。古往今来,悼亡之作多有至情诗文,孙犁的这篇散文名列其中当之无愧。作者“老年独处,四壁生寒”,追怀亡妻生前件件小事,感情不能自已,但出于作者为文“冲淡”的特点,作者没有去触动心中的“大悲恸”,只是选取了一组“不太使人感伤”的极为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使作者的哀痛之情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重点赏析文本中的这些细节。作者以深沉的思念和回忆为线索穿起了历历往事之珠,点染出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的。对于妻子的辛劳、贤惠、无怨无悔的赞美,作者没有去刻意渲染和夸饰,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去表达的。例如作者说妻子“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似乎平平一语,淡淡而出,然而,只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这一线索,联系全文的语境进行仔细品味,就能品读出女主人公身上的崇高品德。文章结尾处本应是抒情的高潮之处,但作者机智地压低情绪,避免直接抒情的唐突,选取一件非常精妙的“小事”作结,收到了神奇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妻子听到了“我”的回答,久病的脸上展现出“一丝幸福的笑容”,这一成功的细节描写更是锦上添花。对这篇文章中的典型细节进行鉴赏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叶圣陶先生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指出:学生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要以我手写我心。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偏偏存在这种现象:写生活的作品反而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作文中写生活又让学生感到生活琐屑平凡,不值一写;要写也一定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行,否则不能感人等。这一切实际上都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多地引导学生品味细节、咀嚼细节、欣赏细节,没有让学生从细节的阅读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美感,没有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语文课堂教学本身的弊端把学生的欣赏“胃口”搞坏了。在解读细节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找出细节,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细节美在何处,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选这样的细节来写,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的美学价值在哪里,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类似值得大写特写的细节等等。
  德国著名教学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定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在细节解读中同样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紧密配合,从而去一起发现文本中隐藏着的美感。不仅仅要交给学生解读细节的知识,同时要交给学生解读生活的方法,从一篇文章的宏观背景上去捕捉细节的闪光点,从而去领略文本的精彩,这样才能构造起师生共同的阅读大厦。例如解读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者在特定生活背景下描写的典型细节。这篇文章全部笔墨均围绕痛失亲人之悲、怀才不遇之愤、沧桑人生之苦这一主旨展开。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通的老屋一往情深呢?可以说老屋是一个封建大家庭衰败和作者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期望、梦想和奋斗,也留下了他的喜悦与悲哀。《项脊轩志》中除了显而易见的亲情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情结呢?原文在“殆有神护者”后面有这样一段话: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说自己虽然处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不了解自己,还可能把他看作是坎井之蛙呢!这一段议论用蜀清和诸葛亮在最初没显露头角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典故,于议论中寓以自己生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感慨。联系全文,不难理解,少年归有光勤奋读书,对仕途充满向往,然而现实残酷,自幼苦读的归有光九岁能文,但仕途不利,八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一生郁郁不得志。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再看祖母“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对祖母“赠笏”遗教之愧,痛失亲人之悲,在作者心中激起汹涌的波澜,“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演绎了一曲封建士子坎坷人生的心灵悲歌。联系全文的大背景来赏析文中的精彩细节更能体会作者味淡情浓、事细情深的哀痛。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细节描写在文本中的巨大魅力,对一些典型细节描写要进行反复咀嚼、反复体味,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意。比如教学《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就要让学生反复品味“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这一撼动人心的细节描写。一个人的肉体被摧残成那个样子,可他仍是那样坚定、那样执着,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仔细品读这一细节,那如炬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仍然在逼视着我们。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文本的细节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立足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块主阵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把文本的“细节解读”浓墨重彩地铺展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不辜负时代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期待。
  莫立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本文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席卷而来,我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吃货,我吃遍了大半个江南,平心而论,任何味道,都比不上来自家乡的味道。我最喜欢的家乡美食非“抄手”莫属了。
为了表彰和奖励在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试行 )》、《中国
徐丽遐:眼下很多初中新生家长正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开学了,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或者说孩子去上学,要不要带手机?蒋云:我是给孩子买手机的。因为我家离学校有一段距离,还有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科学家汇聚一堂.会上,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生(即开尔文勋爵)发表了新年祝词.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 On the last day of the 19th cent
2012年,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被普及化、个性化、互动化、科幻化的屏幕展现出来。就不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和电子书这些随处可见的设备了,也不说证交所、车站、楼宇内
现在,人们都在喊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可是光喊不行,得有具体措施。具体到一个单位,就说行政机关吧,有什么好办法呢?山西晋城市农机服务中心有一个好办法——代金券,他们已从
本文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制定目标、确定重点、全面防御、加强检查、积极活动等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控,加强检查整改等工作的实施
“车库往往是地产开发商后期才会考虑的事情。它们往往偏重实用性,只为车辆提供必要的停放空间而不过多考虑审美需要,却也是开发商不愿花费成本又无法回避的一个部分,然而,随
一位赌马老手绝不会在全部9匹马上都押注,因为他知道,如果他9匹马都赌,很可能会输去绝大部分的赌注;而坚持自己看法,买自己看中的马,才可能搏取更多的利润。 A betting vete
一、填空题    1. 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黎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黎明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他妈妈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 如图1,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流动起来,这说明力能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