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的规训与个性

来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k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化的教育离不开规训,而高层次的教育少不了个性.规训与个性构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存的两个相互对立、彼此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概念范畴.两者之间的科学匹配与张力调适正是全面改善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有赖于控制与自由的和谐并举.首先,要厘清规训的两面性,明辨个性的指向性;其次,要通过导师制度、课程体系、科学训练、学习评估等各环节的质量把关设定研究生教育的规矩与方圆;继而,要秉持严规而释性的原则,释放教育主体的创造天性,同时严守管理的规则底线;最终,通过他律,形成自律,实现自由,达成循规范而不逾矩、有才华而不“横溢”的研究生教育理想.
其他文献
报刊的奴化宣传在现代中国中不乏先例,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借鉴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法,对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最大的汉奸报刊《新民报》的短评“新民声”进行了批判.通过统计与分析“新民声”评论,并以抗日报刊的相关评论为参照,可以发现“新民声”在报道国内外战争形势时采用了选择性呈现、甚至凭空捏造的策略,丑化国共两党的抗日行动、领导人物和方针政策,打压同盟国士气,并鼓吹法西斯必胜.而在美化日本殖民主义时,“新民声”则秉持双重标准,塑造日本“先进者”的形象,同时反衬中国的落
史量才的名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不仅作为史量才报刊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参与建构了史量才的正面形象.由于史量才本人并未留下这一名言的直接文本,因此它实际上主要是作为一种学术话语而存在并流传至今.在学术话语的再生产中,诠释与传说似乎一直交织在一起.通过对相关近代文献的初步考察,我们相信史量才的确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其思想内涵并不简单.我们认为,若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人一言,而将其置于中国近代新闻观念的较长时段演变框架之中,不仅较易于解读,也更能彰显它的思想史意义.
近代以来,“内参”成为民国政坛的关注要点,“九一八”事变前尚存的东北文化社即是典型样本.东北文化社受到国民党政权“党规”与“国法”的双重限制,被嵌入张学良主导的地方政府,具有对内指导、对外隐蔽的功能,稳固地方政权,由此展现出来的传播机制,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张学良结合“内参”的形式、以民间文化机构为掩护进行的.本文对1928年至1931年东北文化社“内参”传播机构的组成与特点、运作方式及相互间的博弈进行梳理,以图揭示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内参”传播机构,并求略裨于新闻史研究工作.
基于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北京理工大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基础研究型、技术创新型、复合领军型、应用创新型四类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本研一体“3+X”机制为导向,从思政课群、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科研实践、综合素养七个维度进行系统全面又各有侧重培养的“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更好实施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西北师范大学构建了“1点2线3面4体”的“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体系.具体来说,“1点”是培养目标定位于教育家型中学教师;“2线”是培养过程贯通“本硕一体生”的好学和深研;“3面”是培养质量落脚于课程体系设置、案例教学开展和“三导师制度”完善;“4体”是培养保障涉及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平台保障.以实践效果证明了该项目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有显著类群识别特征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要科学厘清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价值旨归,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把握必须遵循的应然导向,从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特色优势构建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瞄准核心关键构建多维度的科技创新体系、扩大社会影响构建双向循环的开放合作体系等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多主体协同是打通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壁垒,实现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构建并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位一体、三层融合、五个共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1335”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力、服务产业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推进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要求.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助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有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践中,还存在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协同推进的认识有待提高、制度框架尚未形成、管理举措未能落实等问题.南京农业大学通过研究与实践,采取了促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推进的五个主要举措,促进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助推了学校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基于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双重视角,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需求–供给”体系进行外部依赖和内部影响的系统性关系检视,发现问题为需求空间狭窄和需求活力式微,以及供给体系缺陷与有效供给“火候”不足.由外而内的纾解途径在于形成需求激活效应,深化需求侧管理改革,加强供给质量赋能,提高供给施策精准度.
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引入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其内在联系、契合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构建了相关模型;分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构成、主要功能和运作流程,并提出未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出发,逐步探索技术的应用主体、响应机制和实施范围,为学科建设与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