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溪地区分布少数民族多达31个,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五溪文化是五溪地区以汉、侗、苗、瑶、土家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怀化学院以保护和传承五溪流域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为初衷,于2015年建成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现如今展馆传统模式处在数字技术应用的浪潮中,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传统博物馆更新、创新的集中体现,它有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研究。文章将基于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探讨其数字化建设方案,以影像纪录片、720全景、全息展示、互动App等数字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数字博物馆的整体框架,为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设计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五溪流域;数字媒体;民族民间艺术
  注:本文系怀化学院科研计划项目(HHUY2018-48)研究成果。
  一、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概况
  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内设家具馆、服饰馆、竹艺馆、竞技馆、文学馆、绘画戏曲馆等六个展馆。中心办公、科研、展馆用房面积700余平方米,有中外文藏书2万册、中外文期刊29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藏品1000余件(套)。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五溪流域的文学概况与特色,馆内配有四个专题展板、一个影像展示视频、十个代表作家展柜。四个专题展板分别介绍五溪流域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地方戏曲和民间文学概况。影像视频主要展示五溪流域的地方戏曲文献、表演史料。代表作家展柜主要展出与五溪流域有密切关联的十位代表性作家作品。该实践中心期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展示,使游览者对五溪地区的文学概貌、特色以及代表性作家作品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五溪流域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升级
  五溪流域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提高,更多的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主导,千人千面,因人而异,若能有效融合并应用数字化技术,顺应当今数字化技术井喷式的大发展潮流,五溪流域传统手工技艺当能迎来崭新的发展。目前五溪流域地区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行业仍处于社弱势,行业内缺乏系统的业务交流、总体的学术指导,五溪流域更缺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自身提高发展的环境。例如,苗银是苗族众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代表,但五溪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加上现代工业产品进程快,苗银的日用需求逐步减少,这都直接导致苗银工艺传承人群减少,苗银织造技艺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数字化建设是五溪流域传统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它打破了传统口授师传的传授方式。五溪流域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边远山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受到旅游开发、民族产业走出去、建设新农村、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渗透等影响,出现物質载体大量消亡、传承区域萎缩、民族文化认同感消失等现象,使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严峻挑战。
  (二)构建数字技术与五溪流域传统手工技艺的互动模式
  当今是一个大数据信息媒体时代,大数据这种切实的数据分析法目前涉及的关键领域就包括文本、多媒体数据,但民间传统工艺的技法经常缺少文本记载或是难以形成准确有效的文字信息。多媒体数据中的音频、视频等数字信息可以被有效地传播和存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人们展示的数字博物馆的优势也逐渐地体现出来——各类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更易于流传和保存。数字博物馆对文字、音像等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内容更新,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将年代久远的藏品及易受损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永久保存。与此同时,一系列教科书式的影像纪录,也给大家提供了各种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和技艺的学习研究资料。这种互动模式的完成,也需要研究者在数字化技术领域有所深入研究,达到或超越行业标准。
  三、“实践中心”数字博物馆建设方案设计
  影像纪录片的制作:当今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为口传身教的方式,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面临普及范围小、后继缺人的尴尬现象,这将直接导致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技法的丢失。因此,在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影像的记载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将具体的手工技艺制作流程进行十分详细的记载,可以用来直接学习与传播,进而改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现状。根据“实践中心”现有的功能分区,需要拍摄“实践中心”中的服饰馆、竹艺馆、竞技馆、家具馆、绘画戏曲馆、文学馆的传统工艺创作流程及当地人文风情介绍等纪录片。全面记录各馆的手工艺品类的制作方式、制作环境、制作条件并详细记录五溪流域的地域风光、人文风情,用影片给大家呈现平时看不到的情景。利用怀化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平台和学生实训项目,组建教师与学生团队分阶段、有计划地完成各类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的影像记录片,让学生也有了更好、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建设系统的影像数据库也能供体验用户、社会、国家进行浏览、查阅、研究。
  720全景技术的应用:但凡参观过博物馆的人基本都有这样的感受——传统的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不可避免的劣势体验,如藏品展示不全、文本枯燥乏味、需要人员去一一讲解等。将720全景技术应用在整个展馆的展示,可以把现实存在的实体手工技艺、产品、工作场景等完整生动地呈现于数字化电子载体上,结合使用交互点、影像和语音对展品进行单独的细致展示和介绍,让用户体验更具有科技感、互动性和可控性。720全景展示的数字博物馆链接能够对外发布,即使人们没有到达展馆现场也能通过这些链接进行自由游览,并且通过交互点获取展馆中各种展品的影像信息。目前,怀化学院的易图境美术馆已经通过720云平台发布了一套完整的720全景展示,该项目是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   手工艺产品的全息展演:在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中的所有传统手工艺品都是需要小心保护的,大部分手工艺品年代久远或易磨损,有一些都已经残缺不完整。在笔者任教的数字雕刻课程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苗族银饰手工艺品,通过ZBrush三维模型雕刻软件进行了精细的建模和材质处理,模型还原了银饰手工艺品的原貌,这些精致的三维模型可以应用于全息影像播放系统,让银饰手工艺品进行360度投影展示。这种方法使得一些不可随意移动的物品、有损坏或已失传的文物也能够真实、全方位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一些五溪流域的特色建筑、特殊传统手工艺因为其材质局限性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是需要被隔离保护的,想要近距离参观这些文物就变得十分困难,通过全息展示、多媒体互动技术将这些文物近距离地“真实”地还原在大家面前,给参观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
  交互体验App的设计与运营:开发一款交互式体验App,用户端内有已经设定好的图形、材质、手工艺部件等元素,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产品设计,进行自由拼接、重组,构成自己心中所想的手工艺品造型。这也增加了展馆内的互动性和趣味性。App還可分为用户登陆端和手工艺匠人登陆端,用户可以将自己设计好的产品信息通过App传送订单,订单分配到相应的匠人,真正成为优质的私人订制服务。很多传统手工艺匠人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教育程度也不是特别高,对于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与时代渐渐脱轨,处于一种有技艺缺销售的低收入状态。匠人端口App可以直接收到用户的定制订单,匠人接单后根据用户的设计图稿进行手工艺制作,最后邮递到用户手中。App可以让用户通过线上操作与线下传统手工艺匠人进行“Face to Face”,既满足了用户的产品需求,也满足了匠人的经济需求。人们在博物馆中观看展览时,更容易刺激游览者的即兴消费心理,交互体验App的设计与运营,让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通过自己动手“做”,都“成为了匠人”,这在传播传承之中又可以打造民族品牌,让民族品牌反哺于当地文化经济,让五溪流域传统文化“走进群众”“走进时尚”“走进设计”。
  四、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文化保护、信息可视化、沉浸式体验等优势,拓展其外围领域,为数字化技术与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融合进行实践探索。基于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的数字博物馆是一个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为载体,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来打造五溪流域传统工艺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及传播的平台,融合自由化、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服务,打破常规渠道的限制,进行良好的资源优化整合,划分资源类别,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笔者认为实现“实践中心”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有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教育、研究和服务功能,也有利于特色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手工艺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黄梁慎雄.八大山人数字博物馆建设整体框架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游杰.基于720全景技术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方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9).
  作者单位:
   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动画专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中的速写风景写生,应不断革新教学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发展,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并努力实现时代化、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建设,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个性意识;创新思维;多学科交互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水学院特色课程“速写风景写生”(2017tsk02)研究成果。
期刊
摘 要:设计类专业“三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一体”模式贯穿于设计思维与创意课程教学体系中,以创新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以更高的热情创业就业。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注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努力向高等
期刊
摘 要: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定位转型,对艺术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外服装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探索改革的路径从以学生为中心做好课程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改革课堂形式、考核形式多样化促进自觉学习、课程设置系统化强调应用性四个方面展开,为本科应用技术教学摸索改革经验。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中外服装史;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办学定位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时,正确处理艺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关系,
期刊
摘 要: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融客观真实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反映社会生活状态的多姿多彩,充满趣味性,特别吸引读者。《阅微草堂笔记》能使读者学到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表达人们的酸甜苦辣,具有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新闻特点。并且认为情理上的真实比事件真实更重要。《阅微草堂笔记》有劝诫主旨,以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受众心理;《阅微草堂笔记》;社会新闻性;劝诫主旨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期刊
摘 要:一个独立的人,若要在社会上独立就要具有自己的特征、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独立,就必然要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几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有自己的民族品格,而书法更是我们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身为华夏儿女,传承书法,写好中国字更是我们的使命与职责。文章针对时下“国际崇拜”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导致的人格不健全现象,提出以
期刊
摘 要:在平面专业的视觉形式构成训练中加入抽象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观看”的能力,使其能在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美,提高视觉修养。文章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减法”和“几何化”认识抽象,同时加深对点线面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把抽象视觉元素的训练作为向设计过渡的先导课程,理解设计与抽象艺术是相伴的,且以抽象为基础。  关键词:简化;视觉元素;几何化;抽象;主观  观看西方的当代设计和绘画
期刊
摘 要:历时二十年的越战是自二战以后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战争,战争过程中对经济的损耗让美国逐渐陷入战争的泥潭,不想深处泥潭的美国人民掀起了各种领域的反战思潮。草间弥生的乍现艺术,是一场表演形式的艺术方式,表演者为反战文化领域的代表之一——嬉皮士。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草间弥生发起了“要性解放还是要战争”为主题的乍现艺术表演,提出暴力无法消除暴力的主张。  关键词:乍现;反战;性解放  自二战后,美国
期刊
摘 要:谢德庆是最早利用后动画方式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成名作《打卡》中便采用了这一方式。将宏观的时间,通过行为及动画压缩到微观,改变了时空维度,这是这个作品呈现的方式。  关键词:后动画;《打卡》;户外;准点图像;操控时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规划项目“后动画——实验艺术语境下的动画拓展研究”(17SKG123);2017年四川美术学院科研项目“动画—反动画—后动画
期刊
摘 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徽派建筑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文章通过深度挖掘和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组成元素,并对代表性徽派建筑中的图形、文字、造型、色彩等视觉元素加以分析、研究,从中进行提取并与六尺巷品牌相结合,将其应用到六尺巷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去,充分的展现出徽派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为徽派建筑的传播寻找新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拓展对徽派建筑的
期刊
摘 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是美与美感的统一,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被点亮唤醒,从而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审美活动可以从各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美;美感;审美;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中包含着审美,而美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