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过130家北京的餐厅之后,
欧阳应霁放弃了《味道北京》的书写。
此前他已经完成了香港、台北、上海的餐厅探寻,
整理成书,
“味道”系列成为城市“吃货”的必备指南。
而之所以“放弃”,
是因为欧阳与北京的关系集合成了一部叫做《原味》的美食微纪录片。
在北京,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餐厅定位这个城市。二环儿边上有最好的私房菜,去三里屯吃意大利面,亮马桥刚刚空运过来的新鲜刺身,望京、五道口遍地的韩国料理,撸串儿的时候不忘感慨这才是这个城市最有生命力的食物——就是这样依赖城市带来的一切便利与舒适,就像天黑了根本离不开灯。
2014年,跨界美食家欧阳应霁先生在北京久住一段时间,除了要尽力适应北京干燥的天气,他更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这个城市能给他带来的关于美食的热情,因为他早已决定“下半辈子都要献给美食”。
遗憾的是,吃过130家北京的餐厅之后,欧阳应霁放弃了《味道北京》的书写。此前他已经完成了香港、台北、上海的餐厅探寻,整理成书,“味道”系列成为城市“吃货”的必备指南。而之所以“放弃”,是因为欧阳与北京的关系集合成了一部叫做《原味》的美食微纪录片。
【《原味》由优酷土豆与大伙儿纪录联合出品,由6集《原味》正片和20集《原味厨房》番外构成,第一季之《大厨下乡》于7月底在优酷土豆独家上线。】
治愈心中最五味杂陈的角落
欧阳应霁的多重身份,常常使得他日程满满,在如今互联网节目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不止一次拒绝了各式各样的视频方案,直到《原味》的出现。那时他还在为《味道北京》感到无从下笔,却开始被《原味》的主题吸引:欲为城市人群寻找最好食材,治愈心中最五味杂陈的角落;让人在无法喘息的城市步伐中,找寻到关乎生活最原本的味道。
《原味》邀请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担任策划,因为不喜欢重复,任导已经婉拒了几乎所有的美食工作邀约。任导有自己的坚持,就像她坚持使用那部黑白屏的Nokia,也有着自己的柔软,她很快表示了对《原味》的兴趣,因为首先这部片子不商业,另外她欣赏欧阳应霁先生的理念,她说,“《舌尖1》之所以有了现在的分集,是因为在欧阳应霁的书中了解到“慢食运动”的概念。‘舌尖上的中国’本来就叫‘原味’,田园的生活,应季的食材,干净的美食,原本就是我们应该享受的味道。”
如此美食界强强联手阵容,拍摄过程中却不曾吃过一家“认真”的餐厅。吃过很多农家饭菜,在树荫下吃当地村民的炒野菜和柴鸡蛋,食物的热气与光线一起蒸腾。在每一个去北京郊区的路上,都会看到窗外的大片绿色,天蓝得奢侈,阳光从树叶的缝隙倾斜在车窗上,方向就一直在眼前。热情的村民会告诉他们顺着河岸走下去,就会看到野鸭群。空气中热浪在翻涌,偶尔有风吹过,叶子发出悉簌声响,这时候看到的一切似乎与北京没什么关系。
《原味》抛弃了以往纪录片特有的深沉冗长的严肃格调,选择更加贴近日常的表达,回归、本真是《原味》的性格标签;归根结底,在快进式的生活节奏下,想要让人们更轻松地了解食物,对自己更好。
生活不在别处
“英国的星级餐厅、巴黎的小酒馆、西班牙的风干火腿、印度的香料、苏格兰的威士忌、西西里的番茄,食物不只关乎于生活,还有食器、旅行、设计、艺术”——和欧阳应霁聊美食,你会分分钟想辞职去看世界。是的,世界很大,美食很美。而《原味》微纪录片中的欧阳,会让你觉得以上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终展露着令人振奋的讯息,是眼神的暖意和笑容的真切。
欧阳应霁透露了《原味》第一集的内容,桃子,北京的平谷大桃。从采摘到去核,从剥皮到制作成黄桃罐头;桃子,一种最司空见惯的水果,却因依循自然果实的采摘烹饪时间,在完全有机种植环境中重新引发起人们对食物本味的思考。欧阳在片中以一个普通饕客的身份与北京平谷的桃园主人一同生活,采摘制作贩卖全程参与,亲眼见证了一个只有桃子的纯粹世界,经历了他的第一次“原味”之旅。他在片中笑得开怀,像孩子。这种对食材“顺其自然”的理念也是欧阳想传达给大家的,吃那些当地的、应季的、新鲜的食物,顺其自然地吃,顺其自然地生活。
“与食物产生直接关系的一定不是餐馆,而是土地和家。”这是任导说的。所以《原味》,就是食物的原味,是本该在你肚子里的好东西。不一定是贵的、好看的、高科技的、国外的或潮流的,不来自餐厅与米其林大厨;只来自北京的乡田间,来自那些“不太能搞定这个世界”,却把一身骄傲都倾注在天然食材中的人们。
“也许要换个思路来做,要再思考《味道北京》的内容。”《原味》的拍摄,打乱了欧阳先生原本的写作计划,但对好的食物的探寻,将是欧阳先生一直的命题。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而已。好的食物,是带来归属感的。最好的味道不一定是浓郁的,最好的生活是简单到触手可及——生活并不在别处,原味,空气中有美好自在。
欧阳应霁放弃了《味道北京》的书写。
此前他已经完成了香港、台北、上海的餐厅探寻,
整理成书,
“味道”系列成为城市“吃货”的必备指南。
而之所以“放弃”,
是因为欧阳与北京的关系集合成了一部叫做《原味》的美食微纪录片。
在北京,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餐厅定位这个城市。二环儿边上有最好的私房菜,去三里屯吃意大利面,亮马桥刚刚空运过来的新鲜刺身,望京、五道口遍地的韩国料理,撸串儿的时候不忘感慨这才是这个城市最有生命力的食物——就是这样依赖城市带来的一切便利与舒适,就像天黑了根本离不开灯。
2014年,跨界美食家欧阳应霁先生在北京久住一段时间,除了要尽力适应北京干燥的天气,他更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这个城市能给他带来的关于美食的热情,因为他早已决定“下半辈子都要献给美食”。
遗憾的是,吃过130家北京的餐厅之后,欧阳应霁放弃了《味道北京》的书写。此前他已经完成了香港、台北、上海的餐厅探寻,整理成书,“味道”系列成为城市“吃货”的必备指南。而之所以“放弃”,是因为欧阳与北京的关系集合成了一部叫做《原味》的美食微纪录片。
【《原味》由优酷土豆与大伙儿纪录联合出品,由6集《原味》正片和20集《原味厨房》番外构成,第一季之《大厨下乡》于7月底在优酷土豆独家上线。】
治愈心中最五味杂陈的角落
欧阳应霁的多重身份,常常使得他日程满满,在如今互联网节目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不止一次拒绝了各式各样的视频方案,直到《原味》的出现。那时他还在为《味道北京》感到无从下笔,却开始被《原味》的主题吸引:欲为城市人群寻找最好食材,治愈心中最五味杂陈的角落;让人在无法喘息的城市步伐中,找寻到关乎生活最原本的味道。
《原味》邀请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担任策划,因为不喜欢重复,任导已经婉拒了几乎所有的美食工作邀约。任导有自己的坚持,就像她坚持使用那部黑白屏的Nokia,也有着自己的柔软,她很快表示了对《原味》的兴趣,因为首先这部片子不商业,另外她欣赏欧阳应霁先生的理念,她说,“《舌尖1》之所以有了现在的分集,是因为在欧阳应霁的书中了解到“慢食运动”的概念。‘舌尖上的中国’本来就叫‘原味’,田园的生活,应季的食材,干净的美食,原本就是我们应该享受的味道。”
如此美食界强强联手阵容,拍摄过程中却不曾吃过一家“认真”的餐厅。吃过很多农家饭菜,在树荫下吃当地村民的炒野菜和柴鸡蛋,食物的热气与光线一起蒸腾。在每一个去北京郊区的路上,都会看到窗外的大片绿色,天蓝得奢侈,阳光从树叶的缝隙倾斜在车窗上,方向就一直在眼前。热情的村民会告诉他们顺着河岸走下去,就会看到野鸭群。空气中热浪在翻涌,偶尔有风吹过,叶子发出悉簌声响,这时候看到的一切似乎与北京没什么关系。
《原味》抛弃了以往纪录片特有的深沉冗长的严肃格调,选择更加贴近日常的表达,回归、本真是《原味》的性格标签;归根结底,在快进式的生活节奏下,想要让人们更轻松地了解食物,对自己更好。
生活不在别处
“英国的星级餐厅、巴黎的小酒馆、西班牙的风干火腿、印度的香料、苏格兰的威士忌、西西里的番茄,食物不只关乎于生活,还有食器、旅行、设计、艺术”——和欧阳应霁聊美食,你会分分钟想辞职去看世界。是的,世界很大,美食很美。而《原味》微纪录片中的欧阳,会让你觉得以上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终展露着令人振奋的讯息,是眼神的暖意和笑容的真切。
欧阳应霁透露了《原味》第一集的内容,桃子,北京的平谷大桃。从采摘到去核,从剥皮到制作成黄桃罐头;桃子,一种最司空见惯的水果,却因依循自然果实的采摘烹饪时间,在完全有机种植环境中重新引发起人们对食物本味的思考。欧阳在片中以一个普通饕客的身份与北京平谷的桃园主人一同生活,采摘制作贩卖全程参与,亲眼见证了一个只有桃子的纯粹世界,经历了他的第一次“原味”之旅。他在片中笑得开怀,像孩子。这种对食材“顺其自然”的理念也是欧阳想传达给大家的,吃那些当地的、应季的、新鲜的食物,顺其自然地吃,顺其自然地生活。
“与食物产生直接关系的一定不是餐馆,而是土地和家。”这是任导说的。所以《原味》,就是食物的原味,是本该在你肚子里的好东西。不一定是贵的、好看的、高科技的、国外的或潮流的,不来自餐厅与米其林大厨;只来自北京的乡田间,来自那些“不太能搞定这个世界”,却把一身骄傲都倾注在天然食材中的人们。
“也许要换个思路来做,要再思考《味道北京》的内容。”《原味》的拍摄,打乱了欧阳先生原本的写作计划,但对好的食物的探寻,将是欧阳先生一直的命题。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而已。好的食物,是带来归属感的。最好的味道不一定是浓郁的,最好的生活是简单到触手可及——生活并不在别处,原味,空气中有美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