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探索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课堂也就变得死气沉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新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一节课的开头,直接影响学生整节课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首先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影响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而言,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进入课堂主体环节。
  1、使用教师的语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选取学生最感兴趣、最易唤起学生表象的典型事例,以优美的语言描述情境、讲故事等手段设置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讲《走进法律》这一框时,先讲打一元钱官司的故事,学生听了这一故事后,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为什么因为一元钱也去打官司?”“法律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律到底有什么作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提出来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了。
  2、利用学生的活动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伊始,也不例外。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小品、表演等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之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新课,从而产生对知识掌握的渴求,这既寓教于乐,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让几个学生扮演小品《法律家族聚会》,学生对这样的小品既有兴趣,又能从小品中感受到宪法的权威,引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的欲望。这样,老师顺水推舟,导入新课。
  3、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录像、多媒体等是现代化的产物,在思想品德教学导入中,完全可以采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通过声音、图画等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影响学生的情绪。如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可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学生产生自豪、精神振奋之恰当时机,进入新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所要掌握的内容。
  
  二、组织多样化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中的概念、原理和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仅有良好的开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在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生活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多样化教学,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时期,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教师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则长时间单调的刺激,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多制造学习兴奋点,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不断地产生新鲜感,保持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精讲,又要让学生精练;既要用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又要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总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综合运用讨论、辩论赛、小品表演、播放录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兴奋点还未消失之时,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兴奋点,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教师可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近年来达赖集团分裂西藏的阴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赖集团的阴谋能否得逞?为什么?在教师小结之后,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转入“一国两制”,祖国统一问题的学习,把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推向高潮。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本框的两个知识点: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这样的多样化教学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学生从思想品德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肤浅的,不持久的,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外,还必须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深刻,更持久,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这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如果学生整天躲在教室,啃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或埋在题海中,则学生的能力会受到抑制,课堂上教师培养的学习思品的兴趣也会悄然失去。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收看电视节目、参观访问等形式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保持对学习思品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在讲完了“精神文明建设”之后,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并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在学生的小论文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思想道德建设的独到的见解。再如学习了所有制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对街上的饮食店、水果店、工厂等进行调查,有的学生得出他们是个体经济,有的学生得出他们是私营经济……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科目,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虽无千篇一律的定法,但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堂导入,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真正地活起来。
  (作者单位:331500江西省永丰县潭头中学)
其他文献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努力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的至关因素便是“兴趣”。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益,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组织教学重“激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 教
期刊
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想就此问题来做些探讨。  必须弄清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首先,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讲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艺术表达方式必不可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又最基本的任务是就是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就是培养和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难看出,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德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    一、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依存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表明,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
期刊
【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他希望在一场革命中解决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问题,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是人教版《文化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分析之。  【关键词】孙中山 三民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他所领导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期刊
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某些学校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错误地把思想政治课当成是非基础科。在教师配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不认真对待,认为谁都能上,无所谓专业,一星期最多两节课,难度系数为0.4,其它科目难度系数均为1,每星期8节课为满课时,政治课却是10多节才能满课时。同样都是45分钟一节课,试问这样合理吗?  而学校领导却认为只是初三抓一下就可以了。难道初一、初二就可以放松或不开设吗?这种做法与我国实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推行,对全体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政治学科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才能把握新教材,胜任学科教学工作。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有这样一些认识:    一、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我们认真研究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就会发现,从教材新、旧知识体系的横、纵坐标对比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体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教材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也更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同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之间不平衡的矛盾。高中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就表现为这个实践过程是不是成功地消解了这一基本矛盾。高中政治教师与高中政治教育发展要求是统一为一体的,代表着高中政治素质的本来要求去教育高中学生,而高中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政治素质教育的实践目标对象。这个矛盾的统一的双方通过不断的矛盾运动实践着一个
期刊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学生作业这样几个环节。教师主要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后,就是学生的落脚点“背”下一些历史基本知识,甚至是重点问题的解析,结果是学生疲惫,甚至厌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期刊
一、电子技术课改问题的提出    1、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呼唤高素质技能人才是电子技术课改的外部压力。在新世纪里,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职业越来越向高科技、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将是社会发展的又一大动力之源。因此,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必然强有力地拉动了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经历了专业现代化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