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雷锋书中学雷锋等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编雷锋书中学雷锋
  张 荷
  
  编者按:5月5日——学雷锋日,在雷锋离开我们44周年之际,《雷锋1 940-1 962》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此书与以往所见的雷锋书完全不同,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雷锋。该书一面世就引起广大读者以及业内同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约该书的责任编辑谈一谈编辑过程中的体会。
  2006年1月中旬,听说有一部关于雷锋的书稿,希望我们去看看。雷锋,一个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四十多年来关于雷锋的书出了一本又一本,关于雷锋的故事说了一遍又一遍,还能有什么新的内容?心里不免有些疑虑。
  然而,当我见到堆满一桌的雷锋照片,上千张见过没见过的一起涌入脑海,那种感觉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从未想到雷锋竟会有如此多的照片传世,在照相机远未普及的年代,一个人能拥有这么多的照片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照片形象地记录了雷锋的生命历程,而这个历程远比我们以往所了解的“螺丝钉”、“做好人好事”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形象出现在眼前,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雷锋,为读者提供一本全面、完整、展现雷锋精神的念头也越来越清晰。
  选题很快得到了社里的批准。从第一次接触书稿到图书问世,仅用了30余天的时间,其间还包括一个春节长假,这个速度在三联书店还不多见。
  作为责编,我感触最深的是,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一步一步走近雷锋的过程。全书的文字不过10多万字,无论是叙述雷锋的生平,还是讲述照片中雷锋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少有惊人的语式,但却勾勒出一个鲜活的雷锋。我们从上千张照片中挑选出300多幅代表了雷锋各个时期风貌的照片,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以前不曾见到的生活照,即使是照相馆里拍出来的照片,也是那么生动,那么朝气蓬勃,那么富有活力。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充满理想、有追求的雷锋;一个爱旅游、爱照相、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雷锋;一个爱照镜子、注重仪表,阳光、健康的雷锋;一个热情坦诚、宽容仁厚的雷锋;一个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雷锋;一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雷锋;一个坚定执着、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雷锋。归跟结底,一个好人雷锋。这样的雷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社会的中坚,这样的雷锋精神是不会过时的。
  当初,我们设想起一个响亮的书名,方案拟了许多,也反反复复讨论了许多次,最后还是决定用一个最朴素的名字
  《雷锋1940-1962》,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足以涵盖雷锋精神。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仅仅22岁的年轻人,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人。他的伟大与不凡正是在于他一以贯之地做了无数件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我们情愿用一个最普通的名字还原一个不平凡的楷模。
  在全书的设计上,我们力求以现代视角再现一个有生命力的雷锋形象。简洁、大胆、细腻的设计使全书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一切首先要感谢设计师陆智昌先生。虽然生长在香港,但他对雷锋的钦佩甚至超过某些内地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前勒口设计了一幅雷锋的站像,并标上154cm的身高,而在封底有一行小字,“这个一米五几的小个子湖南人,更多地属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这些细微之处,表达了我们对雷锋发自内心的敬仰。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出版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雷锋的过程。30多天的时间里,无论是编辑、设计、校对还是负责印制、发行、市场推广人员,各路人马,上上下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高速运转之中,大家都笑称是在学雷锋。是雷锋让我们在忙碌中找到了工作的快乐、互助的快乐!
  
  北京燕山地区群众性读书益民活动正式启动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典范
  本刊讯 日前,燕山地区群众性读书益民活动启动仪式在燕山文化广场举行,来自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外来务工、武警官兵等15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梁成林、房山区委常委、燕山办事处主任史全富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这次读书益民活动的主题是:以读书促学习,以学习促发展,共同创建和谐新燕山,在活动现场,宣传人员利用电子屏、条幅、板报、宣读发放读书倡议书、鼓乐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宣讲读书益民的好处和道理。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燕山工委办事处把三月定为地区群众性读书月。今年,将利用3月~6月,在全地区首次开展群众性读书益民活动,以此掀起创建学习型燕山的新高潮。读书益民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3月为读书活动启动月,加大宣传力度,为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4月~5月为读书活动实施推广月,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掀起全民读书学习的热潮;6月为读书活动评比月,通过演讲、征文等活动,检验读书效果,提高全民重视读书学习的意识,树立起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社会学习氛围。
  (韩征、贾志杰、王爱军)
其他文献
半月掇闻    龙新民署长到商务调研时强调:要让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要倍加珍爱‘商务’这个金字招牌,多出版与‘商务’地位相称的好书,多出人才,在‘走出去’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龙新民4月18日到商务印书馆调研时多次强调的。  在听取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的情况汇报后,龙新民指出,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历史悠久、名家云集、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出
期刊
桂晓风:让更多的中国出版物走出去    如何让更多的出版物走出去,桂晓风说,要由高层领导牵头,超越部门互不通气,分散作业的体制,调整资源配置,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比较研究国内外同业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文化对外发展战略,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段分类抓落实。不能简单地把已有的国内出版物转换成为外销出版物,要专门组织策划,坚持质量第一,精心打造外向型出版物。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到境外办报办
期刊
英国书商协会针对图书数字化对书店的威胁作出反应    书商担心出版公司进行图书数字化,会给他们的供货链带来威胁,特别是会将他们从这一供货链中去除表示不安。为此,英国书商协会最近成立了一个数字化工作小组,专门解答这一类问题。  英国书商协会首席执行官司蒂姆表示,协会理事会的成员相信,两年之内数字化图书内容就会对书商的销售产生巨大变化。他也表示,迄今为止,出版公司没有给书商的作用提供一些想法。英国书商
期刊
法律风险:责任编辑须警惕  刘亚红    近期出版业内外有关“著作权”、“署名权”的纠纷纷至沓来,一旦涉诉,无论输赢,作为“单位”的出版社和作为个人的编辑者,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分享署名权  责任编辑相对于作者与著作(作品)而言是一个握有一定“生死予夺”大权的“判官”。正是这种特殊身份与职权决定了其必然与“经手”过的著作(作品)建立起某种程度上的情感甚至
期刊
总署等十部委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启动    由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等共同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暨“中国电信绿色网络遍神州工程”启动仪式2月26日在京举行。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的以服务青少年网络需求,创造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良好网络环境的重要行动。  这次行动将从绿色网络内容、绿色网络载体等6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重点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
期刊
创造杂志的共振性  王元晓    记得二战时期,德国坦克从一座坚固的桥上轰隆隆开了过去,后面的几万名步兵为了显示威风,排好纵队,正步走上大桥,没想到坚固的大桥在德国兵整齐的脚步声中波动的越来越厉害,一声巨响桥断裂了,上千德国兵掉入了水中。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共振原理,作为一本长期连续出版的杂志,也要充分利用这种共振原理,有意识地敲响读者的生物钟,让他们与自己喜爱的杂志同步,以期在头脑里发生最强的共
期刊
《水煮三国》被判侵权    据《民主与法制》报道:日前,成君忆所著《水煮三国》一书中不等式侵权案的判决书由朝阳区中级人民法院下达。判决书中认定,书中四个不等式为原告相晓冬的独创表达,未经相晓冬允许,被告成君忆不得使用涉案侵权内容,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在《中国经营报》上向相晓冬公开致歉同时,在未征得相晓冬许可使用前,中信出版社不得在重印、再版《水煮三国》一书时使用涉案侵权内容。    电视剧《
期刊
上海外教社:研究立社 研究促社    本刊讯 (记者李萍)“十一·五”的号角吹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简称外教社)已走上规划中的改革创新之路。为了构建出版、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2005年,外教社就成立了出版物研究所和出版发展研究所。两个研究所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有何目标?其主要职责是什么?开展了哪些工作?其运作情况如何?今年是否有新的举措?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外教社为何成立
期刊
美国美国发行量审计局(ABC)宣布,2005年4月~9月美国报纸发行量下降2.6%。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降幅。在这6个月中,美国发行量审计局发现,789家报纸的发行量出现下滑。其中,周报发行量下降3.1%。据《纽约时报》报道,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上网浏览新闻(包括报纸网站)或阅读免费发放的出版物。1984年美国报纸发行量达到最大值。当时1688家报纸的订阅人数为6330万。根据2
期刊
关注中国——对话经济学大师    钟心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关于什么样的经济学家才是好的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家为谁说话的问题;关于经济学家的立场和道德问题;关于纯粹的学术研究问题;关于中国经济当下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本书都会给予答案。  选题点评:这本书谈论最多的是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它几乎涉及到了目前中国经济最敏感的绝大部分问题。不论是国外经济学家看中国,还是国内经济学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