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D情史》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6830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D》一书来回看了三四遍,每次看完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领悟。看第一遍的感受确实和师姐介绍时说的那样,为高兹的唯美爱情而折服:很快你就八十二歲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填满。[1]还有比这更感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诠释吗?
  从看第二遍开始,我对于文本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思考作者安德烈·高兹当时的所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另外在阅读有关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致父亲的信》、《卡夫卡传》、《出生前的踌躇 卡夫卡新解》及相关论文过程中发现高兹和卡夫卡有着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以下我将结合两者的童年经历对写作的影响、婚姻观念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
  一、童年经验对写作的影响
  儿童文学评论者汤锐曾说过:“每一个成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永远的儿童存在着,从他的幼年直到老年,这个儿童逐渐从生活的表层沉潜入生活的深层,却一刻也未放松地把握着、控制着他的整个个性和人生。这就是每个人自童年时代所形成的人格基质和那一份童年经验,它伴随着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作家在艺术创作时,童年的生命体验便会有意或无意地投射到创作对象上,并通过作品来宣泄表达;也正是这个潜藏赞赏的无意识情结,融入到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化作了艺术创造的一种生命源泉。[2]童年的生活和家庭社会关系对主体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1)高兹童年时代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以及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
  高兹的整个童年时期的虚无、异化感觉主要受到其母亲对他的影响,高兹母亲是个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有着强烈渴望的天主教徒,她“望子成龙”并希望“母以子贵”,希望他成为一个没有犹太痕迹的、强壮的、勇敢的、有教养的、纯亚利安的上流社会男孩,以提升她的社会地位。但高兹有浓厚的犹太痕迹---一头黑发,让母亲感到失望。高兹回忆当时的感觉:他是有罪过的,这意味着没有人会再爱他,他在家里不再有任何地位,也没有任何存在的权利。他的躯体被剥夺了吻合和保护性特征,把自身降格为一堆负罪的肉;自我意识实际上被他的失败毁灭了,他退缩到一个角落,并渴望死亡。
  青年时期的高兹选择通过写作逐步放弃自我否定,反思自我,走向自我协调。“实际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什么并不是他的首要目标。他的第一需要就是写作。写作,就是让自己遁出这世界,遁出他自己,为着将世界,将自己变成文学的材料。”[3]对高兹来说,为了反对存在,唯一的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一种祈祷的方式,是一种从人类语言中借取一种魔幻般的手段去达及在他身上和他周围找不到的真理的一种行为。
  (2)卡夫卡的童年经验与其创作的影响
  童年高兹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无”,处于虚无、认同感缺失和归属感严重丧失的他渴望把自己变成一个他者。而在童年时代虚无、身份认同感的缺失方面弗兰茨·卡夫卡竟有着和高兹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是,影响卡夫卡一生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其父亲——赫尔曼·卡夫卡,赫尔曼·卡夫卡为了把卡夫卡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日后能跻身于布拉格少数德意志达官显贵的行列者,从小便把卡夫卡送进一所德语文科中学读书。这所中学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好地方,但卡夫卡只喜欢写作,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也提到:“你对我的写作及你所不知的与此相关的事所持的反感态度倒还有些道理。在写作中,我确实独立地离你远了一截,即便这有些让人想到虫子,它的后半截身子被一只脚踩着,它用前半截身子挣脱开,挣扎着爬向一边。我稍微舒坦些了,我舒了口气;你对我的写作当然也立即表示反感,这却破例地正中我下怀。你收到我的书时的反应我们已很熟悉:“放床头柜上吧!”(我拿着书走进来时,你多半在打牌。)[4]这让人与卡夫卡写的“令人想起一条蚯蚓,他的尾部被人用一只脚踩住,它将其前半部挣脱,挣扎着一边爬去”联系起来再合适不过了。
  二、婚姻观念
  (1)高兹对婚姻的看法
  高兹在《致D》中谈到对婚姻的看法:“对于婚姻我有一种原则性的额、观念性的偏见。我认为婚姻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固有习惯;是将一种关系法律化和社会化,一种原来仅凭爱情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完全没有社会性的关系。”我也一直说:“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然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呢”?[5]“想到婚姻现实的那一面,在我内心深处所拒绝的,正是它有可能回到现实这一点。第一遍看到高兹对于婚姻有如此看法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惊奇,按常理说,假使两人彼此相知相爱,认定对方后都会选择结婚来订终身,高兹却是“反抗”,现在我才理解或许是自童年以来的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伴随着高兹一生的内在的胆怯、平庸和懦弱的性格令其有这样的看法,但多莉娜的回答还是令他无法阻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幸运的是,高兹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爱情。
  (2)卡夫卡的婚姻观
  卡夫卡一生最高的追求是建立家庭,他把建立家庭看成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次订婚,三次退婚。结婚最初是被卡夫卡看作逃避父亲的“最堂皇、最富有希望的计划”,无奈最终发现自己“在精神上显然没有能力结婚”。卡夫卡对于婚姻的看法在《致父亲的信》中是这么体现的:“那我为什么没有结婚呢?”“我精神上显然没有能力结婚。”假若婚姻真是一个危险,我该怎么办呢!假期我婚后感觉到这种危险,那婚姻生活我还怎能过下去!结婚必然体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而且这种统治是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卡夫卡这样的已被权势剥夺的一无所有者来说,结婚非但不能给他带来逃避和自由,反而重新将陷入一种新的家庭统治格局中。卡夫卡与未婚妻菲利斯·鲍尔的两次退婚都出于同样的原因,菲利斯·鲍尔想要的是“普通的生活,舒适的住房,我对工厂的关心,可口的食品,晚十一点上床,暖气;校正我的表......”这些对卡夫卡来说,无异于使逃遁的灵魂重受束缚,让反叛的心灵重新向权势机构屈服。所以,退婚,成为卡夫卡逃避权势力量的追踪,捍卫自己精神的独立的绝望的证明。最终,卡夫卡一生未娶。
  在《致D》这部经典作品中,我感受到了高兹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折服于高兹与多莉娜令人动容的爱情。通过文本《致D》,借助于其他有关高兹、卡夫卡的作品,我深刻理解了高兹和卡夫卡的思想及其当时的存在状态。与此同时,本文于两者比较的视野上具体分析高兹和卡夫卡,详细阐释了童年经验、婚姻观念对作家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安德烈·高兹.《致D情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3]汤建龙.《在萨特和马克思之间 安德瑞·高兹早中期哲学思想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4]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第121页.
  [5]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45页.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听众收听习惯的改变以及广播的“窄播化”,在广播信息传播中长期占据最重要位置的广播新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将对广播新闻在广播传播中受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播新闻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发展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闻生存格局  1、新媒体强势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
期刊
【摘要】:恐惧诉求作为广告宣传方法的一种,在如今广告界中被大量使用。恐惧诉求运用是否恰当,对广告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运用恐惧诉求能使广告更具吸引力,不恰当的运用诉求恐惧,则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广告效果。文章分析了恐惧诉求对广告宣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在广告宣传中运用恐惧诉求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恐惧诉求;广告宣传; 传播效果  一、恐惧诉求的意义  罗杰斯(Ro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纠纷、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过去依靠立法为中心,行政手段为主的传统解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与此同时,环境司法作为一种有效促进环境保护的举措显得愈发重要。因此本文首先从环境司法的现状出发,指出其在环境立法层次存在一些不足,更主要的障碍是在司法层面,存在被害人“信访”不“信法”、法院能动性低、审判机制不合理、环境公益诉讼尚不成熟等问题。并对其未来的
期刊
【摘要】:护理工作作为重要的医疗工作,对病人的康复和医院的发展以及护士自身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护理工作中为病患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我们护理工作所秉承的理念,本文从笔者从事护理工作的经历中谈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看法。  【关键词】:护理服务;优质服务;质量提升;用心;人性化;专业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不管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还是对服务质量的要求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
期刊
广西,虽是一个富饶的土地,但仍算是地处中国南疆边陲,是一个远离政治文化中心,风景秀丽的民族自治区。正是这样一个在经济和文化都在地大物博的中国都扮演着默默无闻角色的地方,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奇迹般地培养出了第一批中国第五代导演。广西的电影史大致可以归为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兴衰史,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厂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走上了转型
期刊
【摘要】:办公室是企业运转的中枢部门,办公室人员的工作面貌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办公室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对企业办公室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尝试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以致力提升企业办公室人员工作水平。  【关键词】:企业;办公室人员;工作水平  一、企业办公室人员现状简述  办公室是企业运转的中枢部门,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否高效落实执行,企业的重点工作能否按期扎实推动,都与办公室的工作成效
期刊
【摘要】:文章以牡丹纹样为例对中国古代吉祥纹样在现代服饰的应用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首先解释吉祥纹样的含义然后介绍吉祥纹样的发展变化以及吉祥纹样的审美特征。重点以吉祥纹样中的牡丹纹样为例,阐释了牡丹纹样的内涵以及其纹样蕴含的独特寓意,解析了牡丹纹样在古代服饰中的运用表现等。结合具体的时装对牡丹纹样运用进行实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析牡丹纹样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对牡丹纹样的研究分析使之能
期刊
【摘要】:矛盾修辞既吸引眼球又发人深省,短小精悍却富于哲理,因此常常用在文章标题中。本文选取了外刊新闻标题中矛盾修辞的典型范例,分析其使用特点并总结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矛盾修辞;新闻标题;外刊  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高度概括、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具备推销文章、美化版面等功能,实为“新闻之眼”。好的标题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手机
期刊
【摘要】:法国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在《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中成功将艺术追求与商业性完美结合,表现职业杀手Leon和12岁女孩玛蒂达超越年龄的碰撞。本文从视觉、听觉表现和美学风格方面分析影片,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内涵。  【关键词】:《这个杀手不太冷》;吕克·贝松;视听语言;美学风格  一、电影简介  《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于1994年上映,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Lu
期刊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了遗传算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原理及其遗传算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基本流程,对算法在组合优化、人工智能、多目标优化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遗传算法;遗传算子;原理;应用  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最初是由J.Holland教授于1975年提出。它是一种仿照达尔文生物进化过程的模型,用来随机搜索最优解。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