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娄烨的电影《推拿》是根据毕飞宇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本文将从真实性和悲剧性两个美学角度对电影《推拿》進行审美分析。
关键词:推拿;真实性;悲剧性;审美
一、从小说到电影
娄烨的电影《推拿》是根据毕飞宇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毕飞宇的小说是一篇没有所谓主角的作品,采取每人一章的布局结构来刻画了多个盲人形象,又由这样的章节连篇而成一个整体的故事。
改编这样一篇作品对于讲究人物、故事的电影制作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首先,因为一般电影都是有主次角之分,以主角故事为电影的主线进行叙事。但小说《推拿》可以说没有唯一的主角,每一个盲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其次,《推拿》讲的是一群盲人按摩师的故事,他们的视觉世界是黑暗的,而电影则往往是“视觉盛宴”的多媒体代表之一,小说故事对象本身与电影的视听审美存在一定的冲突。最后,要将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叙事是比较困难的,很容易造成片面改编原著或与原著相悖而行。
针对上述的一些困难,娄烨作出了创新性的改编设计。第一,娄烨将电影定位为群体性电影,用群戏取代传统电影中单一“主线”的结构方式,专业演员与盲人演员配合混搭的选角方式,是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独特之处;第二,娄烨采用手持摄像头的拍摄技巧,极近距离地放大人物局部部位,深入表现人物“心理视觉”的摄像手法来展示盲人的生活,与一般的唯美、稳定、全局的电影镜头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这样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方法,这样摇晃、近距离、明暗相切的镜头让观众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盲人的生活,体验到那种不确定性、模糊性;第三,“盲人们一直拥有一个顽固的认识,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会。”娄烨选择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女声来做大段的旁白,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做出直接的语言描述,娓娓道来,可以说,闭上眼睛,听旁白“看”电影,会有另一种感受,这个设计也有可能是娄烨考虑到一些盲人观众的需要。
在群戏中个体情感的表达、纪实性的社会效果、视听语言上的成功探索,是娄烨改编小说为电影的精彩之处。
二、电影《推拿》的真实性审美
《推拿》主题体现出了安德烈·巴赞的真实美学原则之一,即关注直接现实性。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黑暗里的故事,一群盲人按摩中心的男女技师按照自己的方式触摸和追寻着爱情。这是一个对于健全人来说看似陌生的世界,但于盲人而言,是一个现实的世界,黑暗是寻常的。盲人没有视觉,却凸显了其他感官能力,他们靠敏感揣度声音细节和感受气息质感来与这个世界沟通,常人对美与丑的判断逻辑,在片中变得行之不通,“美是一块红烧肉”,我们或许觉得可笑,但在盲人世界里,这或许是最为真实、美好的赞美。
电影在叙写小马割喉后送进盲校时,是在真正的盲校进行拍摄的。盲校同学轻柔的歌声、简单的笑容、闪烁的眼神、不便的动作……这些镜头朴素而真实,用平淡的色彩描绘了盲人学习面对“主流社会”的生活,这是健全人远离的一个真实世界。
此外,影片的画面质感让我久久无法释怀。娄烨在影片中采用了他一贯的手持摄影机拍摄的手法,摇晃的画面,还有自然光的使用,都给予了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娄烨也使用了大量的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这种近距离的展现将盲人的行为动作甚至心理变化赤裸裸地映入了观众眼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里压迫感。他们一起制造了一种古怪的混沌不明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精准地描述了盲人的世界,也精准地描述了正常人的世界。相比于那些盲人来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认识也同样暧昧不清。电影《推拿》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被认为“不常态”的生活群体,向我们揭露真实的世界面貌。
三、电影《推拿》的悲剧性审美
“悲剧”是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其中,尼采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对于有视觉缺陷的盲人而言,似乎更是如此。盲人因为黑暗,所以对身边的一切都缺乏安全感,甚至,对他们来说,没有安全感这一存在,所以他们时刻保持敏感与谨慎,因为恐惧。
影片中三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血淋淋的镜头最能体验其中的故事悲剧。
首先是小马自杀的镜头。小马在小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光明。父亲在屡次的求医失败后大骂医生,深深刺激了敏感而脆弱的小马,以致其在医院里听到碗筷摩擦的声音时,打破瓷碗,深深地不断地割喉。一瞬间,整个画面都被小马空洞的双眼和鲜红的血液充斥着,对观者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而小马压抑良久的痛苦也一下子爆发,这是童年的悲剧。
接下来是王大夫割腹的残忍场面。王大夫的弟弟欠债,父母叫他回家处理,这看似很合乎常理的家庭事,但对于一个盲人而言,他在追债人面前有何能力?只能还钱。然而,面对弟弟的无情耍赖、无理要求,父母“苦苦”的求助,王大夫最终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护卫自己的钱财,同时也是护卫自己的尊严。他拿着菜刀在自己胸前狠狠地割了一刀又一刀,鲜血流了一身,流了一地,画面感带给观众的震撼和心里的压抑是不言而喻的。王大夫痛苦的表情和收债人冷漠的面目交替出现在观众眼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既心痛又悲哀。同时,在王大夫割腹的时候,父母只是一味地进行语言上的劝阻而非行动上的阻止,在追债人走后母亲的一句“儿子,你是好样的”,让我心里发凉,这是真心实意的亲情吗?试问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割腹,有多少父母还能那样冷静?王大夫流出的鲜血,就像是一个男人无声的眼泪。这是亲情悲剧的另一种诠释方式,看似爱,实为冷漠与利用。
最后一处让观众的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镜头就是沙复明突然吐血,大口喷涌的鲜血,像是把他内心所有的失望和绝望之情全部发泄出来了。沙复明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盲人,没有因为眼盲而放弃生活,但他却也是这群盲人之中活得最“不现实”的一个。他追求诗歌,追求爱情,追求美,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就好像他的名字一样——沙复明,却不能复明。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正因为沙复明的“不现实”,导致了他爱情路上屡屡失败。那晚的聚会本是沙复明为了庆祝都红出院的,而都红却留下一封信悄然离去,这无疑给沙复明很大的打击。盲人的爱情很简单,但满是荆棘。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所以表达爱情的方式更为激烈,更为直接,反正,他们自己及身边人看不到。这何尝不是爱情悲剧?
而这血淋淋的场景展现在我们这些健全人面前,把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悲剧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就好像是在用这触目惊心的鲜血来展现盲人在心灵上和生活上的痛苦、无奈,更为重要的是,以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场面反抗这个社会对盲人的漠视和歧视。
【参考文献】
[1]文菁.《推拿》:黑暗世界里的人生之路[J].社科纵横,2015(9).
[2]王雪娇.《推拿》:一群盲人推拿师的血泪人生——论毕飞宇《推拿》中的悲剧意识[J].青春岁月,2015(6).
[3]王小华.《推拿》:艺术电影的群体性探索[J].电影评介,2015(15).
[4]娄烨,张莉.电影制作更接近另一种“书写”——关于《推拿》[J].大家,2015(2).
关键词:推拿;真实性;悲剧性;审美
一、从小说到电影
娄烨的电影《推拿》是根据毕飞宇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毕飞宇的小说是一篇没有所谓主角的作品,采取每人一章的布局结构来刻画了多个盲人形象,又由这样的章节连篇而成一个整体的故事。
改编这样一篇作品对于讲究人物、故事的电影制作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首先,因为一般电影都是有主次角之分,以主角故事为电影的主线进行叙事。但小说《推拿》可以说没有唯一的主角,每一个盲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其次,《推拿》讲的是一群盲人按摩师的故事,他们的视觉世界是黑暗的,而电影则往往是“视觉盛宴”的多媒体代表之一,小说故事对象本身与电影的视听审美存在一定的冲突。最后,要将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叙事是比较困难的,很容易造成片面改编原著或与原著相悖而行。
针对上述的一些困难,娄烨作出了创新性的改编设计。第一,娄烨将电影定位为群体性电影,用群戏取代传统电影中单一“主线”的结构方式,专业演员与盲人演员配合混搭的选角方式,是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独特之处;第二,娄烨采用手持摄像头的拍摄技巧,极近距离地放大人物局部部位,深入表现人物“心理视觉”的摄像手法来展示盲人的生活,与一般的唯美、稳定、全局的电影镜头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这样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方法,这样摇晃、近距离、明暗相切的镜头让观众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盲人的生活,体验到那种不确定性、模糊性;第三,“盲人们一直拥有一个顽固的认识,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会。”娄烨选择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女声来做大段的旁白,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做出直接的语言描述,娓娓道来,可以说,闭上眼睛,听旁白“看”电影,会有另一种感受,这个设计也有可能是娄烨考虑到一些盲人观众的需要。
在群戏中个体情感的表达、纪实性的社会效果、视听语言上的成功探索,是娄烨改编小说为电影的精彩之处。
二、电影《推拿》的真实性审美
《推拿》主题体现出了安德烈·巴赞的真实美学原则之一,即关注直接现实性。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黑暗里的故事,一群盲人按摩中心的男女技师按照自己的方式触摸和追寻着爱情。这是一个对于健全人来说看似陌生的世界,但于盲人而言,是一个现实的世界,黑暗是寻常的。盲人没有视觉,却凸显了其他感官能力,他们靠敏感揣度声音细节和感受气息质感来与这个世界沟通,常人对美与丑的判断逻辑,在片中变得行之不通,“美是一块红烧肉”,我们或许觉得可笑,但在盲人世界里,这或许是最为真实、美好的赞美。
电影在叙写小马割喉后送进盲校时,是在真正的盲校进行拍摄的。盲校同学轻柔的歌声、简单的笑容、闪烁的眼神、不便的动作……这些镜头朴素而真实,用平淡的色彩描绘了盲人学习面对“主流社会”的生活,这是健全人远离的一个真实世界。
此外,影片的画面质感让我久久无法释怀。娄烨在影片中采用了他一贯的手持摄影机拍摄的手法,摇晃的画面,还有自然光的使用,都给予了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娄烨也使用了大量的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这种近距离的展现将盲人的行为动作甚至心理变化赤裸裸地映入了观众眼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里压迫感。他们一起制造了一种古怪的混沌不明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精准地描述了盲人的世界,也精准地描述了正常人的世界。相比于那些盲人来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认识也同样暧昧不清。电影《推拿》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被认为“不常态”的生活群体,向我们揭露真实的世界面貌。
三、电影《推拿》的悲剧性审美
“悲剧”是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其中,尼采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对于有视觉缺陷的盲人而言,似乎更是如此。盲人因为黑暗,所以对身边的一切都缺乏安全感,甚至,对他们来说,没有安全感这一存在,所以他们时刻保持敏感与谨慎,因为恐惧。
影片中三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血淋淋的镜头最能体验其中的故事悲剧。
首先是小马自杀的镜头。小马在小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光明。父亲在屡次的求医失败后大骂医生,深深刺激了敏感而脆弱的小马,以致其在医院里听到碗筷摩擦的声音时,打破瓷碗,深深地不断地割喉。一瞬间,整个画面都被小马空洞的双眼和鲜红的血液充斥着,对观者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而小马压抑良久的痛苦也一下子爆发,这是童年的悲剧。
接下来是王大夫割腹的残忍场面。王大夫的弟弟欠债,父母叫他回家处理,这看似很合乎常理的家庭事,但对于一个盲人而言,他在追债人面前有何能力?只能还钱。然而,面对弟弟的无情耍赖、无理要求,父母“苦苦”的求助,王大夫最终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护卫自己的钱财,同时也是护卫自己的尊严。他拿着菜刀在自己胸前狠狠地割了一刀又一刀,鲜血流了一身,流了一地,画面感带给观众的震撼和心里的压抑是不言而喻的。王大夫痛苦的表情和收债人冷漠的面目交替出现在观众眼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既心痛又悲哀。同时,在王大夫割腹的时候,父母只是一味地进行语言上的劝阻而非行动上的阻止,在追债人走后母亲的一句“儿子,你是好样的”,让我心里发凉,这是真心实意的亲情吗?试问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割腹,有多少父母还能那样冷静?王大夫流出的鲜血,就像是一个男人无声的眼泪。这是亲情悲剧的另一种诠释方式,看似爱,实为冷漠与利用。
最后一处让观众的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镜头就是沙复明突然吐血,大口喷涌的鲜血,像是把他内心所有的失望和绝望之情全部发泄出来了。沙复明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盲人,没有因为眼盲而放弃生活,但他却也是这群盲人之中活得最“不现实”的一个。他追求诗歌,追求爱情,追求美,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就好像他的名字一样——沙复明,却不能复明。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正因为沙复明的“不现实”,导致了他爱情路上屡屡失败。那晚的聚会本是沙复明为了庆祝都红出院的,而都红却留下一封信悄然离去,这无疑给沙复明很大的打击。盲人的爱情很简单,但满是荆棘。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所以表达爱情的方式更为激烈,更为直接,反正,他们自己及身边人看不到。这何尝不是爱情悲剧?
而这血淋淋的场景展现在我们这些健全人面前,把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悲剧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就好像是在用这触目惊心的鲜血来展现盲人在心灵上和生活上的痛苦、无奈,更为重要的是,以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场面反抗这个社会对盲人的漠视和歧视。
【参考文献】
[1]文菁.《推拿》:黑暗世界里的人生之路[J].社科纵横,2015(9).
[2]王雪娇.《推拿》:一群盲人推拿师的血泪人生——论毕飞宇《推拿》中的悲剧意识[J].青春岁月,2015(6).
[3]王小华.《推拿》:艺术电影的群体性探索[J].电影评介,2015(15).
[4]娄烨,张莉.电影制作更接近另一种“书写”——关于《推拿》[J].大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