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芒种谚语
  1. 芒种忙,麦上场。
  2.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3. 麦到芒种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4. 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
  5. 芒种三日打麦场。
  6. 芒种谷,赛过虎。
  7. 芒种不种高山谷,过了芒种谷不熟。
  8. 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
  9. 芒种打火夜插秧,抢好火色多打粮。
  10. 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
  今日芒种。
  历书上说芒种节气适合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比如晚稻、黍、稷,又说芒种是种植农作物的分界点,“芒种忙忙种”,过了这一节气再撒种育苗,就难成活了。
  前几日,也就是上周末,在车上看到不少农人高卷裤腿,弓身在路边的田里。空着的田里蓄了水,明晃晃的,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天光,人下到里面,站着,离云影那么近,近到伸手就可以扯下一角云絮来。
  农人此时当然是没有心思扯那云絮的,眼里也看不到云影,他们手里握着秧把子,把聳着肩胛骨的身子弯到与大地极近的弧度,将禾苗一株一株栽下去,每栽一行,深陷在泥田中的脚便摞一下,向后退一步。
  那些秧苗是晚稻吗?我不能肯定,虽一直居住在皖南的山野间,对农事却是生疏的,只模糊知道皖南的田区多种水稻,有种一季的,也有种双季的。
  远处更多的田里已栽下了秧苗。栽了秧的田真是好看,像写满了诗句的纸页,平平仄仄,整齐而均匀。隔着车窗看那绿盈盈的田野,觉得这个世界分明是刚刚诞生的稚子,那么清新,天真无邪,有着叫人感动的生机。
  芒种的节气大多在农历的四月底或五月初,离端午很近,这个时节最可看的花当然就是端午锦了。
  端午锦又叫蜀葵,大多长在村庄里,在院子和道路边上,颜色有深紫红、紫红、大红、粉红和粉白。这几种颜色的端午锦若开在一处是极热闹的,如生旦净末站在同一个台子上,各有迷人的范儿,又彼此映衬互照。
  单看一种颜色的端午锦——特别是深紫红色的端午锦,就是另外一种况味了。若又逢着下雨天,简直会不忍心多看,仿佛看着的是一个抹着红唇的凄艳女鬼(就像《胭脂扣》里的如花)叫人又心疼又想避开,唯恐一不小心就被那绝望之美迷惑住,缠住,再也脱不了身。
  粉白和粉红的端午锦大概心性相近吧,喜欢结伴而开,迎着初生的阳光,挽手并肩地站在那里,一副单纯透明、不知忧愁为何物的样子。她们像极了村里那些初长成的少女,有着溪水般的明澈与清丽,她们对自己的美还不自知,也就没有了骄矜,因此也越发动人了。
  紫红和大红的端午锦最常见,开在哪里都是适宜的,门前、窗下、篱笆边、路边……抑扬顿挫地开着,心无旁骛地开着。即便是开在废墟和瓦砾之中——开在滂沱的大雨中,也毫不露怯,那一团团要拥抱住你的暖艳是慰藉人心的,也慰藉了这日渐冷清下来的村庄。
  除了端午锦,芒种前后可看的还有栀子花。乡间的栀子花有两种,家生和野生,家生的是重瓣,花朵硕大,花苞刚结出的时候有点像青橄榄,被同样青色的叶子托着,是不显眼的,过去几日,那青橄榄样的花苞长大了,隐隐地泛出白色,腹部膨起,像有另一个生命在里面孕育着,生长着,用力要撑开这一重重包裹着它的花瓣。
  栀子的第一层花瓣打开时是花朵最好看的时候,花瓣形如莲瓣,玉白中又有一抹淡青,像一种既精心又不着痕迹的妆饰,也像不肯褪去的胎记。
  第一层花瓣一经打开,里面的花瓣也就松动了,香气冲了出来,极有力道——这香气就是那使花苞日益膨胀起的生命吧。
  家生的栀子花不必过多栽种,不像端午锦,可以随处撒一把种子。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种上三五棵栀子花也就够了,花开时,整个村子——每户人家的窗前都有一个小小的玻璃瓶或粗陶瓷碗,里面插着两三朵花,这两三朵花的香气是刚刚好的,不浓不淡,静静地开着,香着。若是贪多,在一个瓶里插满了栀子花,过于浓郁的气味就变得令人不安了,熏得人头昏,过两日再看那瓶里挤簇的栀子花,原本丰润的花朵失了神、打了皱,泛黄,过于拥挤和喧闹的环境使它们早夭了。
  种了栀子花的人家是有着好人缘的,在芒种前后总有很多人来串门,来的大多是妇人、老人和孩子,他们是来采那刚泛白的花苞的。栀子花和别的花不同,别的花——比如端午锦是要开在枝头上看的,没有人把它们采回家,而栀子花就得采下来,用装了水的器皿供着、养着,或用一根细细的发卡,别在脑后盘起的圆髻上。
  比起家生的栀子花,我更喜欢野生的山栀子。野生的山栀子也叫黄栀子,六枚小小的花瓣,看起来很单薄的样子,香气却丝毫不逊于家生的栀子花。山栀子初开时为白色,过了两天渐渐转成乳黄、柠檬黄,花冠旋卷,像一双巧手叠出来的纸风车,一朵朵别在枝头,风一吹便不停地颤动。
  我喜欢山栀子不是因为它的花有多美——山栀子的模样是不起眼的,若要赞美它,“天真淳朴”四个字倒更贴切些。我喜欢山栀子是它能唤起童年最明暖的记忆——山栀子是母亲偏爱的花,在所有的花里,唯有开在路边一丛丛的山栀子能令母亲瞬间就轻快起来,被忧愁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甚至有了难得的暖洋洋的笑意。
  “丽敏,去,把那山栀子花采下来。”挑着担子的母亲放慢脚步,对身后跟着的小女孩说。我赶忙跑到那跟我比还高的花树下,踮起脚,等一边的胳膊弯里抱满花时,母亲便说好了好了,不要采了,够啦。我将香喷喷的白色山栀子捧到母亲面前,像那些花儿一样仰脸望着母亲,快乐地啜饮着母亲笑容里的甘露。
其他文献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写作文,是因为考试?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我知道你可能说得有点假,因为其实你并不真的需要这样的作文。  我四岁的女儿这样写道:  我看到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石榴上全是水,就想跟妈妈开个玩笑,就惊呼说:“妈妈,快来看呀,石榴怕被我吃了,吓出来一身冷汗哪!”  ……  有时候,幸福很简单,就是能和妈妈晚上一起睡觉。更幸福的是,睡觉前还可以一起头碰头聊聊天,聊聊白
期刊
训练分两种:一种是脱离教学语境的自我训练,一种是发生在课堂上的教学训练。前者不具有教学性,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文教学训练。  我们知道,训练是生成技能的根本途径,那么,初中作文教学,应该训练什么呢?  很多人主张从文体的角度加以落实训练内容,比如,初中侧重于记叙文教学,那么,初中作文教学就应该训练“记叙、描写、选材、构思”等不同内容。这种思路,还没有抓到本质,我认为,应当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来
期刊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爆红的作文,大家纷纷转发,都觉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篇作文是北京四中的一位初中生的考场作文,当时老师在作文下面批道:“实在酣畅又深刻!阳光又温暖!说出了很多人到中年的人想说的话!”小编自己也觉得这位同学简直是活明白了,把世界与人生看得如此通透,实在难得。虽然有鸡汤之嫌,但是无疑,给了人满满的温暖与能量,而且金句遍布,让人忍不住击节称叹!  但,这篇到底算不算初中生的好作文呢?也
期刊
记得多年前的一片月光,轻轻地落到墙角枝叶婆娑的枣树上,在小院投下淡淡的斑驳的光影。有一点晚风,暖暖的,柔柔的,送来墙外的花香。那时候,我们的小村庄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那时候,乡亲们劳作归来,最惬意、最经济的消遣,就是在敞亮的大院里嬉笑聊天,直至睡意袭来,才各自回家,划一根火柴点亮煤油灯,然后脱鞋上炕。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七八岁的模样。大人们的话题,有些能听懂,有些略知一二,有些压根不
期刊
民谣是音乐的一个大的门类,与摇滚并重。虽然在受众上显得有些小众,可是,民谣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音乐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民谣的曲风通常清淡悠远,歌词内涵丰富,像是在诉说一个个久远的故事。而摇滚则是时代的呐喊,通常喊出对时代的愤怒的期盼。民谣与摇滚是如此不同,因为有它们,音乐才那么多姿多彩。  ★摇滚在呐喊★  摇滚乐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开端。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摇滚乐成为呐喊、反抗的标志
期刊
老家的窑洞,在一座大山脚下,一排九孔,住着七户人家,有一个很长却不宽的院落。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建有猪圈、鸡窝、厕所、柴房,密密匝匝,挨挨挤挤,本来就不宽敞的院落因此显得更加狭窄。在这狭窄的院落里,七户人家却过得一点也不拥挤,和和睦睦、安安逸逸,心里宽敞着呢。  院子里有两个灶台,上面安着两口大铁锅。夏天,窑洞里做饭的土炕热得没法睡,一院子的人就轮流在这两口大铁锅里做饭。每天傍晚,是小院最热闹的时候
期刊
★谷雨简介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种瓜点豆、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谷雨时气温偏高,阴雨频繁。“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故事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
期刊
作者自画  “动如脱兔,静若止水”,就是形容我这枚文艺小清新吧。我喜欢娴静的时光,一个人独享时光的美好。我的大偶像苏东坡有一句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沿循着前人足迹,捧一卷书,呷一口茶,嗅着文字的墨香寻索至真至朴的情操,希冀有朝一日“气自华”。空闲时写写文,练练字,听听歌,希望能成为一个灵魂都有香气的女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向往北大未名湖畔的莺歌燕舞,青春韶华,定不相负。  文化
期刊
各位小编,一起说说你记忆中的老物件吧!  东东:爆米花,来一炉子。  寒云:而且要加几粒糖精。  咪蕊:我们那时候都是自己从家里拿米拿糖去爆的。  寒云:我们也是,而且我就喜欢吃大米的,不喜欢吃玉米的,那么硬。  小娜:那时候,一个月饼两毛钱,一根冰棍5分钱。身上装1块钱,就觉得自己是大款!  咪蕊:小时候,穿的毛衣毛裤都是妈妈织的。记忆中妈妈只要是坐下来手里就不会是空的,永远拿着毛线在织。虽说三
期刊
有的學生常常觉得一篇课文,无非就是常用三千个汉字的排列组合,一翻开书,字都认得,没有多大嚼头。但是,写作文时,对文字不敏锐,对生活不敏感,自己对汉字的“排列组合”往往捉襟见肘,窘迫异常。  中国汉字,追本溯源,其实是很有意味的。走在台湾街头巷尾,满眼繁体字,却觉文化无限,意蕴深长。每一个汉字仿佛都有“灵魂”:“產”要生,“麵”有麦,“運”有车,“導”有道,“飛”双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愛”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