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的原因探析

来源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高校思政课中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是思政教育的必然之义。从主客体间关系看,高校思政课之所以能够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资源积淀使然,也是教育的主体性使然。
  关键词:传统美德 思政教育 主体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中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是教学的必然之义。从思政课所面对的传统道德资源和主体教育理念视角看,高校思政课之所以能够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资源积淀使然,也是教育的主体性使然。
  1 中华传统美德的资源积淀使然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美德体系,是我们今天从事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和历史切断联系,因此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梳理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从传统美德资源库中撷取珍宝,古为今用,为实现中华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系经历了从氏族的共同道德到个人德行和德行的发展,统治者逐渐意识到民意的重要性,将天意和民意结合起来,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众多的道德条目排列中,仁、信、忠、孝、义、勇、礼、智出现的次数最多,孔子经常提及的道德条目有仁、义、礼、智、孝、勇、忠、信、恭、宽、敏、惠等。孔子通过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突破了氏族的血缘限制,将“仁”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德行,仁不仅是具体的德目,而且是人格的代称,仁者爱人,其内在的生命和情感基础为维系社会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墨子和孟子重视社会正义问题,尤其自孟子开始,仁、义、礼、智“四德”成了固定搭配,为道德形成提供了人性基础和心理说明。汉代以降,人们普遍认为人由五行之气生成,故人有五行之性,表现为五常之德。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原则用于处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关系,涵盖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加上后来发展出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维护农业社会的宗法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宋代以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成为普通民众尊奉的一般道德,“八德”易为民众接受,是教化民众的重要内容,稳定的家庭倫理巩固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1]
  近代以后,随着列强入侵,西方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涌进中华,对传统的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对比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认识到东西伦理政教的差异,反思封建旧道德的不足,吸取西方伦理的积极因素,试图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梁启超先生主张保留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美德,对其中有些可能与现代价值相冲突的道德则给予新的转化,如“忠君”之“忠”可以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孙中山先生对“八德”进行了符合时代精神的重新诠释,尤其对“忠孝”的重新诠释,剔除了其中封建等级制下不平等的成分,特别强调其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方面,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无论是梁启超先生的主张还是孙中山先生的主张,都暗含了一个前提,即道德的诠释和转化工作的资源来自中华传统道德,若完全排斥中华传统道德,也就失去了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道德具有继承性,后一时代的道德是从前一时代的道德演变而来的,前后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关系;道德又有变革性,人类道德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不能原封不动肯定中国传统道德,并将其运用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又可以将具有普遍性的部分传统美德用于新时代的道德建设,或者经过某种批判转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毛泽东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同志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系统概括了其蕴含的六个基本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应以积极而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系统整理、深刻阐释它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唤起人们内心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建设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既是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也是为适应新时代,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思想进行转化、改造、重建;既体现了继承性和民族性,也体现了原创性和时代性。
  2 教育的主体性使然
  丰富的道德资源自身并不会自行进行转化,创造和转化需要道德主体即人发挥其主体性才能进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成为人在于他有德性,这种德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性。主体性首先是一种潜能,能做什么和想望什么的潜质。潜质是人的主体性的未发状态;人的主体性正在显现着,这是人的主体性的显现状态;主体性的显现必然造成一个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有效还是无效。反思和批判理应成为主体性的一种特质,责任性是主体性的内涵之一。亚里士多德主体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维度就是道德的德性。“德性分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时间和经验。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的。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自身造成的。”[3]因此,绝不能仅从科学主义的立场即我们能做什么的立场去定义主体与主体性,也不能仅从心理主义的立场即我想望什么的立场去定义主体与主体性;伦理主义的立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这是一个我该做什么的角度,也即责任的角度。实际上,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我能做什么、想望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是密切关联的,然而人们经常强调我能做什么和想望什么,而丢掉了我应该做什么。当我们把科学主义、心理主义和伦理主义的立场综合为一个完整的定义模式,主体和主体性就变成了一个丰富的且人性化的存在:主体是一个具体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责任者;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改造和享用客体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为我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性。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文章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分级分类创业园区,施行创业园区学生团队自主管理机制,实施创新创业精英教育计划,举办针对性特色论坛等形式的实践育人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众多传达防疫办法的措施,其中标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标语在选词用语上贴近人们的生活,格式上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通过预设理论结合心理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对于众多标语中的防出门类标语进行语用分析,以探讨防出门标语的预设、行事方式和成事效果,发现防出门标语的共同预设都是对于新冠疫情这一现状的认知,具有隐蔽性和情感化的特征;根据标语特色分为宣告类、断言类、承诺类、指令类、表态类五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采用P?ers-Harr?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83名视障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视障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视障儿童自我意识的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全盲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高于低视力儿童;视障女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视障男童;8~10岁组视障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最好,14~16岁组次之,11~13岁组的自我意识水平最低;城镇视障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农村视障儿童
期刊
摘要: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于人才集聚的高等院校二胎生育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幅增长,而是偏低。育龄女教师不愿意生育二胎的主要原因是育孩成本太高、抚养精力不够,育儿与家庭负担影响个人事业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女教师注重的教育成本高是影响二胎生育率偏低的最大因数。建议制定二胎生育相关配套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减轻妇女生育压力;提供学习晋升机会,增强归属感、存在感,从而提升二胎生育意愿。  
期刊
摘要: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深受加尔文教清教意识的影响,以具有浓厚善恶观念的思想来看待世界。在他的眼中,一切社会问题、罪恶现象的根源都在于世界上所固有的一种“恶”。这种加尔文教教义中的“原罪”观念对霍桑思想的影响直接反映于他的作品中。探索人们心中这种隐秘的“恶”,即人人皆有罪的“原罪”意识,便成了霍桑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霍桑 小说主题 “原罪”意识  纳撒尼尔·霍桑( Na
期刊
摘要:为国家培育和输送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图书馆应通过创建信息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开展学科信息门户导航服务,教育学生用创新思维指导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来促进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创新 人才培养 阅读习惯 图书馆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期刊
摘要:近年来文秋芳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产出导向法(Product?o?-or?e?ted Approach,简称POA),该方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将以现有的POA教学法与大学英语口语相关的论文为基础,深入分析这些文章的研究现状,然后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以此为将来POA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期刊
谢虹  摘要: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认识文化重读之于翻译的重要性,探讨文化重读与汉英典故文化飞散翻译的关系,以文化的飞散性,汉英典故的翻译到语言文化重读与翻译为依据,论证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及其传播文化对翻译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翻译越来越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交流 文化飞散 文化重读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宝库中的皇冠,其中的俗语艺术是这顶语言艺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小说文备众
期刊
摘 要:本文紧扣新时代定位,顺应2019年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倡导,从分析不同学科视域下的“仪式”研究概述入手,研究内容涉及人类学、宗教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传承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文化精髓,挖掘现代仪式教育的特征,进而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建议,最终探索促使仪式教育实现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的有效实
期刊
摘要:权力制衡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权力制衡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另一种是道德、天意对于权力的制约。  关键词:中国古代 权力 权力制衡  从传统上来讲,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没能形成现代法治实施所必备的人文、政治和社会条件,在制度上纯粹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家长专治。在国家层面,认为朝廷是由皇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