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变身 掀起创新“大混战”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立冬,北京金融街某大厦的会议室,上任满一年的易方达基金公司总经理刘晓艳向北京30多家媒体描述着基金行业的前景。刘晓艳说:“今后,公募基金行业将有可能从相对垄断的行业向完全竞争的行业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将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进入大混战的局面。”
  刘晓艳用“大混战”一词形容目前基金公司的竞争态势,可谓恰如其分。今年,华泰柏瑞和嘉实基金首发跨市场沪深300ETF,就此拉开基金公司“大混战”的序幕。紧接着,汇添富和华安基金开创了短期理财基金先河,两只基金共募资426.64亿元,各家基金争先恐后抢夺短期理财基金产品发行资格。而天弘基金则讨巧地摘下了第一只养老基金,国泰基金将国债ETF收入囊中。各家基金公司在2012年,使出浑身解数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竞争力。
  郭树清就职证监会主席后,对股市进行修补的同时,也将“扳手”伸向了基金行业,如为基金产品发行敞开大门、对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开闸、创新产品单独审核不设数量限制等举措,意在推动基金行业的创新步伐。
  制度支持给力
  从2007年第一只投资海外的QDII基金诞生以来,基金公司从来就没有降低推出创新产品的热情,但却走向了同质化竞争的道路,各个公司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
  在搜狐2012基金经理人年会上,富国基金公司总经理窦玉明讲道:“基金同质化竞争表现在产品策略上普遍追求大而全,每个公司都想成为全产品的提供商,没有一家公司选择单产品线。谁也没有底气敢说自己明显比别人做得好。”
  面对基金行业发展的问题,监管部门也有些按捺不住。有媒体报道,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基金协会成立之时曾指出,整个行业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他还批评道,基金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是基金公司共同面对的问题;投资行为的散户化、短期化特征明显;一些基金公司研究不深入,跟风炒作,与价值投资理念背道而驰。
  被称为“乖孩子”的基金公司从来不敢怨天尤人,不过在基金创新的问题上,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执行总监梁珉对本刊记者讲道:“在产品框架不改变的情况下,仅仅修改某一个细节就能带动比较大的市场需求,这样的创新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上一般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真正的创新必须摆脱制度的限制,这需要托管行、交易所和监管部门等多方支持。”
  如跨市场沪深300ETF的发行,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次重要的产品创新。而华泰柏瑞和嘉实基金都曾表示,跨市场ETF早在两年前就已筹备,正是由于交易所制度性限制才导致产品迟迟无法推出。
  国泰基金程刚对本刊记者说道:“基金公司肯定是愿意进行产品创新的,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一些制度性的限制,而制度性的限制往往给基金公司创新的道路增添不少障碍。”
  如今,众多标志性的产品破茧冲出,显现监管部门在制度上史无前例的开放,为公募基金创新敞开大门。而在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未来新基金或将取消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新基金从报上去到最终批出来,或许最多不超过20个工作日,这将更考验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需求决定创新方向
  在近些年的熊市背景下,股票型基金发行受阻,以恒生指数为跟踪标的跨境ETF、跨市场的沪深300ETF、货币基金T+0多只工具类产品成为基金公司的创新点。工具型的创新产品在为投资提供更多交易性手段的同时,基金公司也更容易借助工具性创新产品冲击发行规模。
  在易方达首席产品官范岳看来,今年基金公司产品偏重工具性的创新,跟交易所和管理部门的放开有直接关系,管理部门促成了制度的改善,使得孕育多年的产品得以出世。
  工具型创新产品的涌现折射出机构在市场的地位日趋强大。从国外发展来看,机构参与工具性产品占绝大多数,例如操作复杂的分级基金对投资者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其规模近年来却不断扩大,分级基金的使用机构占比较大,体现出国内机构对工具性基金的需求。
  工具类产品多为被动投资,被动投资是国内外基金未来发展趋势。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执行总监梁珉介绍,被动指数产品之所以能够赢得机构芳心,是因为机构搭建资产配置更倾向于被动投资,国外养老金的30%~40%投资于被动投资的产品。
  机构投资考核往往以战胜沪深300为主,当机构预计市场将下跌赎回了一部分股票基金时,却无法保障基金公司在投资中降低了仓位,剩余主动股票型基金仓位可能依然很高,不利于机构自身对投资的把握,而被动的指数产品就满足了机构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可以严格按照机构自己的投资策略运行。
  范岳认为,市场需求将是基金今后创新的重点,基础市场A股表现不佳,权益类的产品为投资者赚不到钱。投资者自然会回归理性,开始重视其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分级基金A份额、短期理财基金以及纯债基金的大力推出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短期理财基金虽然受到市场争议,客观来看,基金公司发短期理财基金的热销也反映出市场特定时期的需求,正是市场热点催生出基金公司的产品。”德圣基金江赛春说。
  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基金公司一头热,银行作为基金的主要销售渠道,也希望基金公司推出创新产品,增添新的营销噱头。“银行对基金新的产品和思路也非常感兴趣,他们也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有特点或者满足细分需求的产品。”范岳说。
  中型规模的公司更热衷创新
  在创新的道路上,公募基金的思路并非一致,看似简单的产品创新却折射出基金公司战略性的定位。一位北京公募基金市场部总监对本刊记者谈到,在基金业创新的基调下,公司起初的想法是坚持自身最擅长的业务,并希望通过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赚到钱。而一年下来,A股熊市持续,市场对创新类产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公司领导也在重新思考产品创新的问题。
  “一些公司不太侧重创新可能是想把注意力提高到对产品的管理能力上,通过业绩来吸引投资者注意力,以及加强公司在行业的地位。一些规模中等的公司,则更希望通过创新来提高公司规模,毕竟首发产品的确能为提高公司规模出不少力。规模较大基金公司,发一只创新产品对公司规模的边际效益并不大。”一位前基金公司产品部副总监对本刊记者说。   截至2012年9月30日,市场中共有1101只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4328亿元,相比于2012年第二季度末小幅增长了147亿元。今年三季度新发基金总规模为1695亿元,约占市场存量基金总规模的7%。海通证券分析,三季度存量基金份额遭遇少量净赎回,净值也出现小幅下滑,新发基金成为行业规模增加的主要原因。
  如凭借新发行的超大规模理财型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公司规模提升了逾两百亿,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7位。此外,南方、大成等基金公司也是理财型基金的受益者。
  而易方达首席产品官范岳则表示,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对创新同样有需求,之前由于通道问题,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发行产品较多,留有的通道空间不多,因此首发创新产品存在困难。
  《中国证券报》11月11日援引权威人士透露,证监会已明确,针对创新产品单独设立审核通道,基金公司上报创新产品不受数量限制。
  今后,证监会或者其他部门将减小对产品发行通道的控制,放宽产品发行渠道,这更有利于基金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产品。渠道的放开,为各家基金公司提供了公平的环境,产品创新将更考验基金公司的综合能力。
  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梁珉介绍,现在多数基金公司将产品创新放到比较高的位置上,当然产品创新只是基金创新道路的一部分,管理、服务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往往是外界无法看得见的,无法成为宣传的东西。而产品创新带来的宣传效应更大,从而更快提高基金公司的影响力。
  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在创新的道路上,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华泰柏瑞在被动指数基金独领风骚、银华基金用量化分级基金抢下了不少市场眼球、南方基金在固定收益类基金中独树一帜。
  鸡肋受伤的是自己
  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中取得不少优异的成绩,一些基金公司设计出好的创新产品会受到投资者和业界的尊重,比如诺安基金曾经做出一系列创新产品,黄金和房地产REITS的QDII基金的业绩稳定,获得业内广泛好评;分级式基金的推出活跃了市场,也为机构和个人提供良好的交易工具。
  不过也有一些创新基金的推出令投资者伤心透顶,早期ODII曾经在首发规模上,赢得市场巨量认购,结果之后巨幅亏损,给QDII基金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你会看到之后发的QDII产品就困难了,遭到市场冷遇,没有人买。”程刚说。
  “鸡肋的创新产品失败,除对投资者有影响外,基金公司损失也不小,投入大批人力和物力创新,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也影响公司发展。”程刚说。相对而言,业内对鸡肋的创新产品则比较包容,一家公司的失败例子,实际上为其他基金公司在这类创新中提供了警示作用,今后会在某些环节更加谨慎。
  为创新而创新的基金公司也不少,先发个产品占个坑几乎成为基金公司的通病。德圣基金江赛春谈道:“从国外市场来看,ETF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不过目前的市场发行大量多元化的ETF并没有成交量,未能起到工具性配置的价值。我们的市场是否发展到了需要多元化ETF的阶段,还不好说。”
  他认为,基金公司发行产品更应该从市场需求和认知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发展的程度推出相应的产品,才是将创新用在刀刃上。同有感触的易方达固定收益部总监马俊提到,从国外债券基金的发展来看,国内的一些同时投资了股票、债券和可转债的混合型债券基金,由于没有明确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今后将可能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根据投资债券信用等级归类的债券型基金,而这类债券基金,要等到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有全面认识后,才有可能推出。
  创新绝非只有产品
  创新产品在销售上增添不少噱头,而真正能够做到产品的突破并非易事。天弘基金养老金基金发布会上,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提到,由于产品走创新渠道需要管理部门审批评估,所以审批时间较长,而没有太多设计上的创新,走一般渠道只需3~6个月,所以养老基金没有走创新通道。
  其实投资者并不在意产品是从哪个渠道批出来的,“创新的产品从酝酿到发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有影响的创新产品设计还要和管理部门、交易所等多方面接触,时间周期对于公司也有很大考验,一只创新产品还需要设计、投研、渠道等多个部门配合,然而真正能够影响市场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大部分基金可能只能满足市场一部分的需求。”江赛春说。
  随着通道的放开,基金公司发行产品将不受数量的限制,基金公司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发行产品。但是如果基金公司就此认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滥发产品,恐怕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国金证券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张剑辉认为,产品发行的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基金公司忙于播种种子,有可能为今后种下坚实的果实,也有可能种下失败的苦果,基金产品面临退出的风险也有可能出现。“过个三五年,当初设计的某只产品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基金公司选择转型或者退出也很正常。”张剑辉说。
  创新产品可以吸引眼球、提高规模,却无法与好的业绩画上等号。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部总经理王群航认为,基金公司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为了提高收益,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做各种各样的努力。现在,如果说某种创新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基金的业绩,那这种产品想必早已在业内泛滥了。因此,最好不要简单地指望创新能够给我们所持有的基金带来良好的收益,至少截至目前,还无法看到创新可以给基金带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的可能。
  在行情不好的熊市中,基金公司投研没有起色,加之市场不好,似乎只能通过发行来扩大规模。一位前基金公司产品部副总监直言道:“搞思潮搞创新几乎大部分是在熊市中,牛市的时候谁还会依靠费时费力的创新实现扩大规模。那时更重要的是投资能力,优良的收益和管理更有效。”
  除了产品创新,梁珉介绍,国外一些专业基金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一般更愿意进行投资者教育。“作为资产管理公司,能否在高点让投资者卖出基金,在低点勇敢地告诉投资者买入,长时间证明专业机构的价值,这样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黏合度才会高。” 梁珉说。
  相比银行对大客户的服务,基金公司对大客户的服务很欠缺,未能提高更多增值性的服务,买进去就对客户不管不问,更不用说中小投资者了。所以在服务上的创新,基金公司做得还远远不够。基金的创新固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方式,但投资者仍然需要具备“火眼金睛”,分清哪种创新是真的创新,哪种创新只是基金公司为了冲规模而制造的“噱头”。而创新基金也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存活下来的产品,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创新基金。
其他文献
第三轮量化宽松终于粉墨登场,美联储承诺每月购入400亿美元有抵押证券,直至实现美国经济复兴。也就是说,第三轮量化宽松,实际上是量化宽松永恒版。  那么政策的结局,到底会是经济复兴,还是灾难来临?要知道,正是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金手指”,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乃至全球金融危机。本·伯南克所谓的“量化宽松”,就能拯救当今世界吗?  这已经是第三轮量化宽松了,这个事
期刊
被称为“中国淡水养殖第一股”的大湖股份(前身为洞庭水殖,2009年5月21日更名),是以水产和白酒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股价从2008年最低的每股2.7元一路飙升,在2010年达到每股11.45元。但其后股价一路下跌,到现在几近被腰斩。在如今股市不断寻底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有机会冷静审视一下,这家公司到底是一家偶然飞上天的猪,还是暂时寄落在平原的老虎?  现在的困境:主营业务萎靡  大湖股份原有业务是
期刊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我一定是最不受欢迎的客户,因为如果我有100万元,我会把80万元存到银行。我不买任何投资产品。”一见面,潘长江就以一贯的潘氏幽默,自嘲自己在投资理财上的“不作为”。  采访地点是在“长江工作室”——北京北四环一幢4层的高级别墅。一楼的客厅宽敞明亮,身处其中,人显得更加“娇小”。这样的对比是潘长江喜欢的范儿:“别看我个子小,就喜欢住大房子,宽敞!开车也喜欢开大车!我这是因为个子矮
期刊
“英语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语若初恋”,这是很多英语学习者的心声。一位专为外企提供服务的猎头说:“熟练掌握英语加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找工作很容易。”而一项薪金调查更显示,英语流利的应聘者的薪资水平一般可以高出普通求职者2000元,而如果多掌握一门小语种,薪水更能高出3000~4000元,甚至翻倍。  “外语决定命运”像魔咒一样裹挟着各路考试大军——国考、考研、留学,伏彩瑞和他创办的沪江网看到了需求
期刊
职业投资人唱空中信证券、私募大佬但斌喊话愿借出茅台、电商大战隐秘机构狂呼做空苏宁电器。熊途漫漫的A股上演着融券卖空的戏码,越来越多的做空让习惯单边做多的中国投资者开始审视传统的投资逻辑。  国外研究公司“浑水”“香椽”突袭中国概念股,让新东方、恒大地产、奇虎360等一大批海外上市公司惨遭磨难。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新东方公司财务问题展开调查第二天,浑水公司发出报告称新东方存在欺诈行为,给
期刊
三年前,承载了无数人创富梦的创业板正式推出。当时,赞誉声一片。在此,我摘抄了一些当时的豪言:“我国创业板未来的上市资源充沛而且优质,创业板的所有参与者有望共同获得创富的成就。”  然而,三年间创业板的指数反复走低。看来,真正利用创业板实现创富的只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高管、PE等,二级市场的参与者大多难逃亏损。  从第一批28家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以来,“三高”(高溢价、高市盈率、高估值)一直是热
期刊
“在银创瑞财的前3年,都有可能不赚钱。”  这是周全在刚拿到力利记集团500万元投资时,对老板说的第一句话。  结果是,第二年年底,公司就实现了盈利。  这个85后大男孩,赢了!  周全的“起死回生”  周全,27岁,北京银创瑞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压力最大的时候,除了大把地掉头发,最痛苦的是失眠,整夜整夜睡不着。”  银创瑞财是周全和3个朋友东拼西凑了100万元,在2009年创建的。当
期刊
我曾提到为女儿在做一套财商绘本《哈Q仔的金钱世界》,第一册是《妈妈去班班》,通过对工作、金钱、物质满足、表达爱、母亲的成就感之间关系的描述,建立宝宝对钱和价值的最初认识。那是宝宝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了没多久,她就能理解钱的重要性了——钱是她和物质世界的重要媒介。对钱的认知,让她发现,物质是可以通过钱转化成她所拥有的东西的。她开始喜欢钱,把很多东西都说成“1分钱”。显然,1分钱对她很重要了。  于是,
期刊
买基金看大势  绝大多数投资者开始接触理财,可能都是从买基金开始的。基金是重要的理财产品,关键是买什么样的基金。承受得起风险买权益类基金,承受不了亏损寻找稳健收益的基金,这是最基本的理念。  钱经 当下的环境下,股票型基金困难之时,您认为投资者如何看待基金产品,有买基金的必要性吗?  江赛春 投资者对基金的印象大多来自股票基金,收益暴涨暴跌。近几年股市低迷,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也一降再降,但实际上
期刊
2012年已快成为历史,地球上仍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相反,“缩水”这个词倒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家庭的关键词——对于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这个从冬天到冬天的12个月的历程中,基本都没躲开家庭资产的减值。  第一点,当然是A股节节下挫,入市的投资者几乎是全军覆没,能够保本或者微利的,就已经可以说是高手了。第二点,虽然不容易觉察,但是牵涉面更广——那就是家庭物业的减值。房地产市场红火了这么些年,造就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