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体重指数、中心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ma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血脂异常发病与中医体质、体重指数(BMI)、中心型肥胖程度的关系,分析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1∶1病例对照设计,纳入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血脂异常组及血脂正常组各743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BMI、中心型肥胖程度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有8个影响因素,体质类型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特禀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和气虚质(P<005),肥胖指标方面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肥胖、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前期(P<005)。结论: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类型、BMI、中心型肥胖程度存在关联,通过控制体重和体型并积极干预偏颇体质有助于降低血脂异常及相关并发症的患病率。
  关键词血脂;中医体质;体重指数;中心型肥胖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yslipidemia and TCM Constitution,and Body Mass Index and Abdominal Obesity
  Luo Cuiwen1,Xu Fuping2,Liang Yongzhu1,Chen Jiehui1,Yuan Jiamin2,Yang Zhimin2,Yao Dandan1
  (1 Zhuhai Hospital of Guangdong Hospital of TCM,Zhuhai 519015,China;2 Guangdong Hospital of TCM,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slipidemia and TCM constitution,and Body Mass Index(BMI),and levels of abdominal obesity,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dyslipidemia.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 1∶1 casecontrol design,including 743 patients undergoing a physical examination at Zhuhai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uly 2017.There were 743 patients with abnormal blood lipids and 736 patients with normal blood lipids.Using analysis of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slipidemia and TCM constitution,BMI,and central obesity.Results:There were 8 influence factors of dyslipidemia5 factors were as follows:inherited special constitution,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and dampheat constitution and Qideficiency constitution(P<005),according to the magnitude of influence of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 types in descending order.The other 3 factors were Obesity,abdominal obesity and abdominal preobesity(P<005),according to the magnitude of influence of BMI and abdominal obesity in descending order.Conclusion:There are correlations between dyslipidemia and TCM constitution,BMI,and levels of abdominal obesity.The prevalence rate of dyslipidemia and the complications can be reduced in the process of weight and body sizes controlling and intervention of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 types.
  Key WordsDyslipidemia; TCM constitution; Body mass index; Abdominal obesity
  中圖分类号:R58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7.055
  血脂异常是指由于体内对脂类物质的代谢或运转异常,进而使血浆中脂质的量和质发生异常的一种病症[1]。多项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2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56]。
  体质是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有重要影响[7]。目前关于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活方式、体重、腰围、年龄、性别等方面,中医体质学的相关研究多为血脂异常的体质类型分布特征研究或异常血脂指标与体质类型的关系研究。而在同一人群中同时纳入中医体质、肥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尚缺乏。本研究旨在对血脂异常的发病与体质类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中心型肥胖程度进行共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样本来源于珠海地区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筛取同时进行血脂检测、中医体质辨识及体重、身高、腰围测量的18岁及以上成年人共2 683例,其中血脂异常人群1 616例,血脂正常人群1 067例。按照1∶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的条件进行配对,最终纳入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各743例。
  12血脂异常判定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6]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52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17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
  13中医体质分类方法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8]设计《中醫体重表》,该量表为自我评价量表,由9个亚量表构成,共60个条目,各亚量表转化分为0~100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为30~40分时,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转化分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转化分<30分,判定为“否”。亚量表分数越高,该体质越明显。
  14BMI水平和中心型肥胖程度判定参照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标准[9]:BMI水平根据成人体重分类标准: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单位:kg)与身高(单位:m)平方的比值。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185 kg/m2≤BMI<240 kg/m2为体重正常;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中心型肥胖程度根据成人中心型肥胖分类标准:85 cm≤男性腰围值<90 cm,或80 cm≤女性腰围值<85 cm为中心型肥胖前期;男性腰围值≥90 cm,或女性腰围值≥85 cm为中心型肥胖。
  15统计学方法应用构成比描述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BMI水平、中心型肥胖程度的分布情况,并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血脂异常和体质类型、BMI、中心型肥胖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完成,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为1∶1病例对照研究,以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的条件配对,最终纳入总样本为1 486例,年龄18~76岁。血脂异常组及血脂正常组各743例,其中男各413例、女各330例,2组平均年龄均为4225岁。2组的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100>005)。
  22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中平和质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171%、1359%(P>005)。2组的偏颇体质分布比较,以痰湿质、阳虚质、兼夹体质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痰湿质、阳虚质、兼夹体质的比例分别为1117%、1077%、875%,血脂正常组痰湿质、阳虚质、兼夹体质的比例分别为579%、1588%、1211%。见表1。
  232组在不同BMI水平的样本分布比较2组在不同BMI水平的样本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异常组肥胖、超重、体重正常和过低人群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642%、3957%、4078%和323%。血脂正常组肥胖、超重、体重正常和过低人群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1%、3163%、5680%和646%。见表2。
  242组在不同中心型肥胖程度的样本分布比较2组在不同中心型肥胖程度中的样本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异常组的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前期、无中心型肥胖比例分别为5599%、1992%、2409%,血脂正常组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前期、无中心型肥胖的比例分别为3567%、2328%、4105%。见表3。
  25血脂异常与BMI、中心型肥胖程度、体质类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血脂异常为因变量,BMI水平、中心型肥胖程度和中医九种体质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条件logistic(向后:LR)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最终入选了10个因素,其中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类型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特禀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和气虚质(P<005)。肥胖指标方面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肥胖、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前期(P<005)。见表4。
  3讨论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血脂异常的病名,《黄帝内经》中对“膏”“脂”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血脂概念比较相似[10]。《灵枢》对“膏”进行描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在《类经》的阐释也指出脂膏源于水谷精微,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有充养、滋润的作用。《素问》《医学心悟》等文献指出血中脂膏生成、输布、代谢异常可致病,诸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凡人嗜食肥甘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
  近代学者多认为血脂异常与过食肥甘厚味、过逸少劳、情志不调引起脏腑功能失司、气血津液运行和代谢失常,从而产生湿浊、痰凝、瘀血有关[1112]。王氏研究发现痰湿质、气虚质为高校教职工群体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13]。章氏研究发现杭州市多个社区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相关,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人群TC、TG、LDLC水平偏高[14]。韩氏研究发现气虚质为血脂异常最常见的体质类型[15]。成氏研究报告指出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为血脂异常的主要体质类型[16]。杨氏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质、血瘀质为中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7]。   以上学者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即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可见人体脂质代谢异常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和代谢过程密切相关,重点在于痰、湿、瘀血滞于血脉或兼有痰湿滞久化热。痰、湿、瘀血为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疾病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灵枢·百病始生》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等理论阐述了痰、湿、瘀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共生的密切关系。素体气虚之人元气不足,并以疲乏、气短、自汗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类经·脏象类》提出:“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由此可见“气”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不足者,气、血、津、液失于运化,则湿浊内停、血行滞涩,机体产生痰、湿、瘀而留滞不去。因此,血脂异常的形成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对血脂异常患者的干预,可根据患者的主要体质及兼夹体质的具体情况,辅以补中益气、理气化痰、活血祛瘀、清利湿热之法。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特禀质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危险系数较高。特禀质主要分为过敏体质、遗传体质、胎传体质,本研究纳入的特禀体质样本主要为过敏体质人群。中医理论认为过敏体质者主要在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时,外邪入侵而发病,可通过调补肺、脾、肾之气,并配合运动锻炼、身心放松以改善过敏体质,减少发病。曹氏研究结果显示特禀质与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的关系密切[18]。可见过敏体质的形成和发病与正气不足、痰浊、湿热因素有关,可能与血脂异常的形成过程存在共通之处。但考虑本研究中血脂异常组和正常组的特禀质样本量较少,不排除存在误差的可能,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
  关于肥胖指标方面,2010年我国6市中小学生调查结果发现肥胖组TG、TC、LDLC的平均水平均高于非肥胖组[1920]。苏氏关于江苏省慢性疾病与危险因素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BMI和腰围水平增加,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加[21]。广东省血脂异常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腹型肥胖为影响广东省成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22]。本研究基于珠海地区1 486例居民体检的数据样本,发现肥胖、中心型肥胖前期、中心型肥胖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危险系数随着BMI水平、中心型肥胖程度上升而增高,与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不同地区在制定血脂异常的干预方案时,均应重视肥胖或有中心型肥胖倾向的人群的指标监测和干预,并把控制体重作为干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血脂异常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BMI水平、中心型肥胖有关。有肥胖或中心型肥胖倾向的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和体型,通过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等方法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以维持健康体重和体型。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人群应作为防治血脂异常的重点干预人群。体质可辨、可调,重视对血脂异常危险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调体方案,能为防治血脂异常、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9.
  [2]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3]孙佳艺,刘静,谢学勤,等.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94198.
  [4]王薇,趙冬,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0.
  [7]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8]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西部卫生行动医改评估与信息系统支持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数字医学,2013,8(7):109109.
  [10]王自旺,韩艳,林传旭.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展望[J].西部中医药,2011,24(8):103105.
  [11]刘宗瑜,李其忠.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0,39(4):5153.
  [12]乔军华,盖国海,乔红曼,等.高脂血症中医病机及治疗刍议[J].中医临床研究,2015,(14):145147.
  [13]王智玉.浅析高脂血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7(7):604606.
  [14]章赛月,朱晓岚.中医体质分型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217,232.
  [15]韩丽蓓,王丽娟.原发性血脂异常体质类型及其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4):3537.
  [16]成杰辉,吴芷兴,曾永红,等.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研究[J].新中医,2014,46(02):6669.
  [17]杨惠民,赵宇捷.北京地区汉族中老年人原发性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96100.
  [18]苏俊.特禀体质流行病学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9]张云鹤,何青.中国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3):254256.
  [20]朱建芳,梁黎,傅君芬,等.中国6市7~16岁中小学生血脂水平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0):10051009.
  [21]苏健,向全永,吕淑荣,等.成年人体质指数、腰围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7):696700.
  [22]莫景富,宋秀玲,许燕君,等.广东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02):1117.
  (2017-11-17收稿责任编辑:王明)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利水化瘀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泌尿系结石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100例324份电子病历及处方,并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药物频数、频率统计及系统分层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9味药出现频率超过5000%,8味药出现频率介于2500%~5000%,13味药出现频率低于2500%。2
期刊
摘要 本文根据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生长适宜性要求,通过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建库等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暗紫贝母生长的环境指标进行量化和综合分析,得到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适宜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四川省红原、松潘、若尔盖、九寨沟、茂县、黑水、理县、平武、马尔康等地等地区为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适宜分布区域,其中红原、松潘、若尔盖、茂县、黑水、马尔康、九寨沟7个县是暗紫贝母的主要分布
期刊
摘要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02.033     复方紫草油(国药准字Z20044385,属医保乙类OTC外用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痛之功效,既往主要用于水火烫伤,也有报告对部分其他皮肤科疾病有治疗作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理论,为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复方紫草油在皮肤科的臨床应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易筋经防治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VIP和CBM,样本量文种不限,收入易筋经防治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 handbook510评价研究质量,应用RevMan53和Stata110软件进行M
期刊
摘要 川产道地药材在中国道地药材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质量优为其特点,经典名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中医药临床中经历了千年实践验证,是中医学传承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膳食补充剂的管理方式和政策机制,为中药经典名方进入美国膳食补充剂市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本文根据美国FDA对膳食补充剂的管理方式和本团队前期工作基础,概述了以基于川产道地药材及经典名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討针灸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9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期刊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经费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研课题(XJY17001)———中医皮肤病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数据库建立与新型教学软件研发作者简介:萧明(1986.05—),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E-MAIL: xiaoming211@sina.com通信作者:张丰川(1968.02—),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治疗皮肤病,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价银僵汤的初步优化方——银僵I号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优化处方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收治的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银僵I号组、银僵汤组,每组30例。每剂药均水煎成2袋包装。1袋/次,100 mL,2次/d服用。观察14 d,评估疗效。结果:银僵I号、银僵汤在缓解靶淋巴结肿胀、疼痛,退热,升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選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血糖、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LB)、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MicroAlbumin/Urinecreatinine,mALB/Ucr)及临床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