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说文解字》中表示动物类的字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其中有一部分是以阐释动物为主的字,本类字在《说文》中占有的篇幅虽不大量,但是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所包含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章试将《说文》中有关动物的字进行部分罗列并具体以豸部、马部为例作分析研究,希望能从这类字中窥视汉代动物类汉字的大体风貌,进一步了解其历经的意义上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引言
   自《说文》问世以来,研究者络绎不绝,也不乏名家名著。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说文》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选取《说文》中的豸部和马部这两个表示动物类的部首,并将列举例证加以阐释,通过探析这两个部首中具体汉字的特点,从中反映出汉代动物类汉字的一般面貌。
   二、豸部
   豸部是《说文 九下》中的其中一部,共收20字,新附1字,重文2个。《豸部》:豸,兽长齐。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池尔切。司杀读若伺候之伺。根据许慎对豸部的描述,我们了解到,豸是指野兽欲有厮杀动作的样子。那么不难推测凡是带有豸这个字做偏旁的字几乎都与凶猛或者具有猎杀本领的野兽有关。下面我们列举豸部中所收的字作进一步说明。
   豹,似虎圜文。从豸勺声。北教切。豹属于肉食性动物,常会猎杀其他小型动物作为其食物,因此捕食时会出现将要捕猎事物的动作,豸,表示的就是意义,右边的勺字,就表示声音。
   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从豸莫声。莫白切。貘字左面的偏旁部首是代表动物的豸部,右面跟表音成分的莫字。
   貂,鼠属。大而黄黑。出胡丁零国。从豸召声。都僚切。左形右声,左面的豸部表示意义,右面的召字表音。
   貉,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莫白切。左形右声,豸部表意,各字表音。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豸部不但可以表示动物类的字,而且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即是说在豸部所收的字中,形声字占有的比例是100%,而且形式是统一的左形右声。从上述例子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些代表凶猛动物这类意义的字的自身意义也在发生着比较微妙的变化。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豸部的字都只具有猛兽这类意义蕴含在内。如:豸,这个字,在东汉时期许慎解释为野兽欲厮杀的动作,而豸在古书中还指没有脚的虫子。词语虫豸,是旧时对虫子的统称。对比之后可以看出,豸既可以表示大型的猛兽,也能够表示小型的虫类。
   三、马部
   《说文马部》共收字115个,新附5字,重文8个。《说文十上 马部》:“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鬃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莫下切。”《马部》所收录的字,大部分都是与“马”这类动物有关系。古往今来许多经典之作都证实了一个观点,即:“古人用字,细致有别。”虽然同属于“马”这一大类,但是如果再继续细分下去,这其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同特色的马种。从这些不同种类和特色的马里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分析对比出《说文》中表示动物类的字中马部所收录各字的细微差别之处。
   1.在表示马的年龄大小方面,分别用不同的字进行描述。如:驹,马二岁曰驹。三岁曰洮。从马句声。举朱切。
   2.在马的皮毛颜色方面,也使用了不同特点的字来表示,如:骊,马深黑色。从马丽声。吕之切。骆,马白色。黑尾也。从马各声。虑各切。骢,马青白杂毛也。从马悤声。仓红切。
   3.根据马的毛色出现的位置的不同,划分不同马种。如:驳,马色不纯。从马爻声。
   4.依据拉乘车辆的马匹的数量,划分马种。如: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驷,一乘也。从马四声。息利切。
   5.根据与马有关的一些情况划分的字。如:驿,置骑也。从马 声。羊益切。
   從上述的例证中我们看到,古人使用了大量的字词表示了同一类事物的细微不同之处。如果从现代汉语中进行观察和对比,我们会发现,表示什么样的马或者马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在现在已经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了。也就是说,与“马”有关的字已经大大减少了。在某种意义上,“马”字成为了一种统一。马部下面所包含的字发展到现在也就呈现出“以简代繁”的趋势。那么,这个趋势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又是怎样不断变化才产生出现在的形式的呢?那些看似繁琐的表示马种类的字是怎样一步步消失进而转换到今天我们见到的字典里马部中所收字的呢?对于古人用字细致,也就是“繁”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进行专门讨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作者简介:巫正秀(1984.11-),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却发现地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矗
期刊
一、源贺族人的由来和发展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东省鹤山市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篇题为《鹤山源氏是鲜卑后裔》的文章。该文称,在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姓。目前,霄乡村住着源姓1000多人,世界各地还有源姓2000多人,共计有4000多人。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源姓的始祖叫源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王子,原名叫秃发破羌,公元406年生于西平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 
期刊
根据中央纪委“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工作部署,笔者对江苏泰州市海陵区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相对薄弱,反腐倡廉建设不容乐观,内部管理面临新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机制。建设非公企业纪律监督组织,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坚持示范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和坚持科学组建等举措
期刊
柳湾墓地     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墓地,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这个墓地不仅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柳湾墓地的发现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柳湾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西距乐都县城十七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上游主要支流的湟水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自然环境优美,为古代人们劳动、生息的好场所。湟水河谷两岸蕴藏着丰富的古代
期刊
一、引言  《让我死亡》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1567—1643)在其妻子重病时所谱写完成的作品,其创作概括了文艺复兴后期音乐艺术的先进成就。他的音乐比起卡契尼、佩里的宣叙风格更具戏剧性。他将人的各种各样的感情,注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他所倡导的“激情风格”(stillo concitanto)。在这首歌中,他以深刻感人的旋律,谱成了一曲催
期刊
从电影片头的“生命必须延续”开始,代表着人类灵魂9个侧面的机器人踏上了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旅程。在战胜强大敌人的过程中,也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而最终“希望”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灵魂得到净化,新的生命开始孕育。除此以外还对影片的视觉风格进行了分析。   《9》是导演蒂姆·伯顿监制的奇幻动画电影。“生命必须延续”这是电影开端处就出现的话语,也是整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
期刊
我在刚步入大学时,才开始断断续续地翻看过《红楼梦》,一遍,两遍。如此鸿篇巨制、包罗万象的世界名著,读一两遍所领略到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而今,为了写这篇作业,又把它从书堆里翻出来浏览,以期从中涉猎到片鳞只爪。但总觉得无论提笔写下些什么,只觉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复杂,情节琐细,有如面对一只刺猬,虽知是一顿丰盛美餐,却不知从何处下口。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如大多以俗烂之辈,在端起《红楼梦》之后,总不免将自己设
期刊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在2007年以88岁高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这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作品主题风格多样,大到种族时代、世界纷争,小到都市生活、男女情感。《幸存者回忆录》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有明确地性别意识和立场,关注女性的成长经验,心路历程,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它叙述的是人类在面临大灾难
期刊
1993年,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最辉煌、最夺目的一年,这一年,他先是给我们带来了《侏罗纪公园》的惊喜,时隔半载,又推出了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经典人道主义之作《辛务勒的名单》(以下简称《辛》)。在众多二战题材影片中,《辛》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突破了同类电影的樊篱,用深邃的思想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历史画面,创造了用艺术气质浓厚的方式去深刻表现思想严肃的战争题材故事片的先
期刊
黄粱梦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黄粱梦吕仙祠这所道观就是依据这个故事而修建的,始建于北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吕仙祠有卢生殿、吕祖殿、钟离殿三大殿和左右配廊,此外还有八仙阁、钟鼓楼、莲池、八角亭、山門、“蓬莱仙境”照壁和历代文人名士的诗咏、碑刻。  吕仙祠殿阁错落有致,门楣及楹联上的题字,无一不是当代巨匠的墨迹,尤其是吕仙祠的核心处卢生殿前的楹联,无不让游客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