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还是“人性灾难”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在2007年以88岁高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这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作品主题风格多样,大到种族时代、世界纷争,小到都市生活、男女情感。《幸存者回忆录》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有明确地性别意识和立场,关注女性的成长经验,心路历程,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它叙述的是人类在面临大灾难后的种种景象,暴力,社会的无秩序状态,各种资源的匮乏等等。在家庭破裂之后,为了能生存下来 ,幸存下来的人联合在一起。此时,人类仿佛又回到了文明建立之初。本书的叙述者是一位在这场未知名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中年妇女,每天在现实与墙(潜意识)之间徘徊,观察着马路上的人群及邻居的动态。就在这种状况中的某一天,一个陌生男人突然来到了她的客厅,留下了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艾米莉。艾米莉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之后,小说就围绕着艾米莉的成长路程,婴童年时期的经历——从墙后面观察得来以及大环境的发展而展开。小说的结局颇具神话性,艾米莉和她的狗——雨果,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万物消融……
   一、人性探讨
   书中所描写的与杰拉尔德对立的暴力的孩子帮最大的才九,十岁。他们彼此间没有忠诚,只有谋杀、抢劫,无所不为,以至于成年人要去报警,甚至于找军队。有好心的女士带食物去看望他们,竟遭到袭击,这种西方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但就是这样的人,杰拉尔德执意必须去救助他们。“只是一帮小孩子,我们怎么能让他们烂掉、死掉呢?” 可是回报他们的却是棍棒和石头,杰拉尔德发现要让这些不到十岁的孩子遵守规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他不能容忍拯救不了这些孩子这个事实。最后只能以警察到来收场,这些孩子们走的时候拿走了他们的全部家当——棍棒、石头和武器,还有烤老鼠肉和生土豆。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群无药可救的孩子们,但莱辛对于他们的出生来历也给予了交代。“他们好像根本没有过父母,根本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有些孩子就出生在地下铁道,被遗弃了。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没有人知道 。但这些孩子却知道怎么活下去。”对于这样一些孩子,我们又怎么能苛求太多呢?后面从叙述者的口中,读者也陆续看到了周围人们对这些孩子的不同反应。人们对于这些孩子惊恐万分,要去报警,要去找军队,他们要把这些孩子从地下铁道里薰出来……只有杰拉尔德自始自终坚持要拯救这些孩子,固执地要将这一群生活在地铁下的孩子们拉入自己的大家庭,但是这些孩子漠视大家庭的纪律和行为准则,并最终将杰拉尔德地大家庭无情地摧毁了,甚至还攻击杰拉尔德和给他们送食物的好心人 。读者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样的孩子是否值得去拯救?在危难来临的时刻,还需不需要坚持人道主义立场?
   作者通过艾米莉和杰拉尔德表达了与W·H·Auden类似的想法——“我们必须爱别人,除非死亡。”尽管最终我们将不可避免被击败,抑或是幻想破灭,我们仍旧需要关爱他人。从字面理解,这似乎是一种矛盾,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尤其深远。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注定失败或得不到回报而不去做,例如一些基本道德问题,关爱他人,奉献精神等。
   二、西方文明,人性的崩塌与女性主义
   《幸存者回忆录》叙述的是当世界面临灭顶之灾时,不仅是外部的灾难,还有人性内部精神世界的灾难,人类所苦心经营的社会组织,法律系统都无法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人类所建立的一切文明——社会秩序,法律,科技等等,都将分崩离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预言式的作品。预言了人类文明的脆弱,预言了人类在灭顶之灾面前的无奈和挣扎,并借此呼吁忠诚,大爱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幸存者回忆录》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灾难的到来时刻,但从字里行间中也有所体现。“现在他们完全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公社。以前的那一个还可能恢复吗?当然不可能:曾经自然生长的某个有机体已经被摧毁。”人类仿佛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社会的无秩序,烧杀掳掠,无所不有。到那时,人类将何去何从?如同各个国家或朝代创立之初,总会出现一个英雄来拯救或者领导世界。在《幸存者回忆录》中,英雄的角色是由女性担当的,虽然杰拉尔德是这个家庭的男性大家长,但是艾米莉的角色却更为重要。 在杰拉尔德建立的大家庭中,艾米莉担任着管理者的角色,每个人(不仅仅是那些似乎已准备向杰拉尔德效忠的人)都向她打听消息、信息和建议,而她对此有着充分准备。从日常家务的料理,菜园、花园的安排,她都布置妥当,而杰拉尔德对于这个大家庭的贡献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当她站在女人的位置上,给那些孩子用梳子清除虱子及其幼虫时,杰拉尔德则可能在筹划着一次去某个地方获取给养的探险…… ”从莱辛对杰拉尔德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用了“探险”一词,他和和平年代寻常年轻人并无本质区别,有着满腔热血要拯救世界,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喜好探险,把一件很庄严的事业等同于嬉戏,个人心智还是停留在孩童时代而非一个能够肩负重任的大家长。从个人品质上并无本质缺点,但对于人民,或者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来说,这些品质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担当起重任,这也预示了杰拉尔德大家庭的瓦解。
   文中还有一段提到,来了年龄约十一岁的女孩在出售水,杰拉尔德带了他的一帮约二十个孩子来,但他们不是来买水,或拿其他东西换水,而是片刻工夫就抢走了水。“他警觉地站着,高度警惕……他眼睛冷冷地观察四周……艾米莉一直在窗口看着。她看上去很伤感,也很恼怒:我可以猜到她心里会用哪些词语责骂杰拉尔德。”后来杰拉尔德竟还是自己經营起售水买卖了。从这一段的描写,进一步指明了杰拉尔德的形象更类似于一个帮会的头目,而非孩子们的拯救者,他的一些行为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损失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艾米莉也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无声的谴责,可又无可奈何。所以小说的结尾安排了杰拉尔德没有被拯救,能被拯救的只有心灵最纯洁的人,就像艾米莉和她忠实的狗——雨果。
   这点从小说的结局也能窥知一二。在小说结尾,艾米莉和杰拉尔德都裹在毛皮里,毛皮表示原始,是动物的存在状态,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是穿着动物的毛皮的,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借由艾米莉和杰拉尔德身体上穿着毛皮暗示他们心灵上回归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墙壁破损、倒塌再重新生长,房子的屋顶像森林的一层面——青草情操萌生、鸟儿筑巢,房间被捣毁、废弃和洗劫……”在这个世界里,原有的一切都崩塌,垮台,但同时万物复苏,重新生长,幸存下来的人们重建家园。作者通过艾米莉经历了世界、人性大灾难后获得了双重重生。从后面的描写,我们看到莱辛是这样安排的,“艾米莉的旁边是雨果,还有落在艾米莉和雨果后面的杰拉尔德。而艾米莉,却已大大超越了她本人,彻底变换了容颜,而黄狗雨果也具备了它新的自我——一只堂皇、英俊的狗,非常的高贵和得体……杰拉尔德跟在后面,但仍陷在那可怕的冲突中,犹豫再三,踌躇不前……迅速地跟着消融了……”秩序和混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在文中不无体现。杰拉尔德一直试图解决这个冲突,最后以失败收场。艾米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最后进入了较为理想的世界。从这个程度上说,艾米莉完成了女性主体地位的建立,获得了完整的人格。
   毫无疑问,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女性主义者,虽然她本人否认她是个女性主义者,但她本人曾经说过:像 《幸存者回忆录》这样的科幻小说,给人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把禁锢在男性世界里的女性解放出来。在父权文化中,女性总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永远在男性的审视和判断之下,女性被界定为他者,一直处于客体地位。艾米莉也不无例外。当她以胖姑娘的形象出现在男孩们面前时,男孩们不理睬她,还就她的形象议论了一番,后来她就不再吃东西了。她的体重减的飞快,还从市场、废品站和旧仓库找来一些过时的“时髦”服装,改造一番后穿戴上身用以吸引年轻的异性的目光。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男性的目光就是她们的重要参照。而艾米莉最终由杰拉尔德的从属者进步成了由独立个性的女性。
   在《幸存者回忆录》中,西方文明崩塌的另一个体现是人类又回到了一夫多妻式的时代。小说中并未描写杰拉尔德对这种制度的态度,但是他对艾米莉对于他和其他女性的交往过密的嫉妒感到不理解,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杰拉尔德认为这种制度是合理的。但从对艾米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并不接受。换言之,如果她接受了这种制度,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那也不存在女英雄了。艾米莉和寻常女性一样,备受这种制度的困扰。而琼,艾米莉的好朋友,也是杰拉尔德妻妾中的一员,并不排斥这种制度,尽管年少,却已经默许了这种制度,从而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小说中描写艾米莉去“杰拉尔德之家”例行视察时,得知他和莫琳一起去市场了,其中并未直接描写艾米莉的心理活动,但是她突然对一个正在拔菠菜的男孩大声呵斥,从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艾米莉内心的波动,杰拉尔德的这种一夫多妻制对艾米莉的影响 。到后来,杰拉尔德的新欢换成琼——艾米莉的好朋友时,这种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由嫉妒转变成了嘲讽。叙述者从她的目光中多次看到过嘲讽火花的闪现,接着又嘲笑叙述者:“噢,她可不能怀孕,这是事情的底线。”艾米莉的笑容中有一些悲伤,又有些嫉妒,两者夹杂着啃啮着她的内心。这也是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一天里似乎要发生十几次——艾米莉在短短的一瞬间便从远比我“世故”的范畴(我用“世故”这个词表示对事情如何进行的一种认可、一种理解)转换为一个孩子的状态,十足的孩子,甚至两个角色她都习以为常……”从这里开始,艾米莉已经开始了蜕变,尽管一开始并不稳定,渐渐的由孩子向独立精神个体的女性开始转变。
   “我在认识一个成熟的女子,这个女子已经疲于应付了,却依然被别人请求着、要求着和劝说着去付出。这样的一个女子实在很慷慨,她的财富和源泉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愿意这样——是这样的,但在她内心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致命的疲惫……这是一对大约三十五到四十岁的成熟女子的眼睛……她决不愿再经受那一切了……她充分显露她的疲惫,绝对必要的话,她愿意使尽全力,却力不从心。” 在经历了这些磨难、痛苦之后,艾米莉已经完成了转型,已经蜕变成为了成熟女子,此时她的形象已经完全成为了拯救者的形象,成为了他人的精神寄托,而她也愿意为别人倾力付出。这和杰拉尔德一个大男孩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而杰拉尔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当众公布他只接受一个女人——艾米莉,因为杰拉尔德发现在这些幸存下来的人中,只有一人追随自己,那个人就是艾米莉。而此时的艾米莉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女性,她也看清了杰拉尔德之所以要拯救那些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的目的就是只想拥有一帮人,而且那些孩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控制了杰拉尔德。当艾米莉建议杰拉尔德放弃那些孩子时,不留情面地說:“他们以前也有吃的用的。”而杰拉尔德却把她完全当成了批评他的人。艾米莉一语道破杰拉尔德的真实想法,这是杰拉尔德受不了的。
   莱辛对于艾米莉这个由普通的邻家女孩成长为有独立个性的女性的过程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很鲜活的。女性,抑或是女孩是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成长起来的。正如Elaine Showalte所说的,英国的女性主义强调的是压迫。反抗压迫,成长为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是当代女性的要求。《幸存者回忆录》是由一位未知名的中年女性视角叙述的,从她的眼里,读者看到了一个文明崩塌,混乱、无秩序的世界。外部世界的混乱和艾米莉内心的矛盾,挣扎共同折射出了一幅末日图景。“《幸存者回忆录》 所记述的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崩溃, 更是一场人性的灾难: 人性中最原始的自我被社会的冷漠所扼杀的灾难。”莱辛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叙述者是由墙后面的世界认识艾米莉的童年的。可以说,艾米莉的婴童年生活是凄苦的,孤独地生活在精神废墟之下的。她渴求母亲的关注,得到的只是厌烦和大声呵斥,她的母亲只关注她的小儿子——她养育的异性,所以她只能转求父亲的关爱,而他的父亲却只会给他带来梦魇——要么不予理睬,要么玩性侵犯的游戏。我们可以理解为墙代表的是艾米莉的潜意识,艾米莉和叙述者建立了某种精神联系,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互通的,这也许也是陌生男人把艾米莉留给叙述者照顾的原因吧。
   小说中还提到一点底层人民对于权势的对抗,这是无论原始社会或者现代文明社会都会遇到的问题。书中描写到艾米莉批评一个黑皮肤的孩子摘菜摘得太早了,并示范给他看,艾米莉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她的反抗,这使她感到难受,温和的和孩子们交流, 那个孩子叹了口气,和琼——杰拉尔德大家庭的一员,也是妻妾中的一员保护性的互相拥抱着,联合起来对付他们的上司——艾米莉。从后续的描写中得知,琼并不希望别人责备艾米莉,这是潜意识对权势的本能反抗。
   三、女性之间的关系与人格成长
   艾米莉和琼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叙述者认为琼爱慕艾米莉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艾米莉比她年长,能干。但后来,叙述者认识到艾米莉对于琼也十分依赖,艾米莉认为琼不仅是她的好朋友,也是她真正亲近的人。通过墙那一面的描述的艾米莉的凄惨童年,不难理解她的情感。所以她对于琼成为杰拉尔德的新宠感到愤怒万分,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显露出被压抑的满腔愤怒,因为对于艾米莉来说,这是双重背叛。当小说的叙述者考虑给多盖利夫妇安置棚屋时, 艾米莉表现出了发狂似的焦虑,并由此认识到不可能将艾米莉和琼分开。她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好朋友的界限。后来,琼跟随一个女人的帮派离开了,那个女人精力旺盛,有男子气概。
   艾米莉对于琼的离去,悲痛欲绝,而琼却置之不顾,莱辛是这么描述琼的——“爱呀忠诚呀努力呀只能倾注给她——犹如一只没底的水罐,注入后就流掉了,没留下任何痕迹。她不该得到什么,她不欠人什么,别人没法真心爱她,因此也不该惦念她。” 读者在这里仿佛觉得艾米莉似乎失去了所有,被小说开头的陌生男子抛弃(小说并未交待他的身份);杰拉尔德感情的不专;琼的离去;新接纳的孩子帮的反抗并最终离去,剩下的只有她和雨果,一只长着猫脸 的狗和小说的叙述者。但也正由于这些经历,使她完成了从少女到成年女性的艰苦蜕变。艾米莉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真爱,从她童年想获得母亲的爱怜,少女时想获得忠实地友情和爱情,在杰拉尔德之家的尽心照料可以折射出女性对于理想的企盼,也反映了艾米莉随着成长的过程,她的人格尊严的主体意识也在逐渐成长。
   《幸存者回忆录》从女性视角阐释了女性真实的感受。由于世界大灾难的危机下,对于艾米莉童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是通过叙述者对于墙后面的世界的描写来呈现的。叙述者在独处时,面对着墙,会看到许多景象,绝大部分是关于艾米莉的,从艾米莉的婴儿时期到童年时期,这也使得艾米莉这个人物形象更为完整,鲜活。
   四、 结语
   莱辛的作品丰富,许多都涉及了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在男权社会下的压抑等等,塑造了许多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种种危机,以唤起社会公众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幸存者回忆录》中,作者从女性视角对艾米莉的童年到少女以及最终获得成熟的描写,以此来塑造当今世界新女性的形象。作品从女性主义和人性灾难这两个方面阐释了世界濒临灭亡时刻,人类之间的大爱与自私。女主人公艾米莉不再是依附男主人公杰拉尔德生存的附属品,她颠覆了传统女性 形象,不肯屈从于父权,男权,最终实现了女性身份的主体性,获得了新生。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 朱子仪译. 幸存者回忆录 [M] .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陈红薇. 幸存者回忆录 : 一个叙述人性灾难的文本[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9) .
   [3]孙方莉. 找寻女性自我意识: 幸存者回忆录的拉康式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6).
  
   (作者简介:王莉娟(1981.6-),女,汉,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榆林学院用户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得出:电子资源因内容丰富多彩,时效性强,对用户的学习、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利用率低,用户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硬件设施、相关服务等方面不是很满意。因此,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建设,优化电子资源的结构,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提升信息服务质量。   随着数
期刊
历史上,大部分人的死亡伴着自己生命的殒落、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所淡漠、遗忘。而苏格拉底不是。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殉道以来,哲学家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继续着他的死亡的话题。柯拉柯夫斯基说:“有这样一个人,所有欧洲哲学家都拿他来认明自己,即使是这些哲学家肢解了他所有的思想。这就是苏格拉底,而一个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典范人物相认同的哲学家,就不属于这一文明。”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死
期刊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再推崇汉光武帝:“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帝允冠百王也”,“君臣交尽其善,唯东汉为盛焉”。东汉初年社会安定、君臣和睦,的确应归功于刘秀重才执法的开明统治。刘秀的个人魅力对臣属们影响很大。      为人处事低调,不显山露水     汉光帝刘秀做事很低调,时机不成熟,绝不轻举妄动,这正是他以柔制胜的表现,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另外一点重要经验。大事来临,他心不惊胆不怯,从容应付,从
期刊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却发现地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矗
期刊
一、源贺族人的由来和发展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东省鹤山市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篇题为《鹤山源氏是鲜卑后裔》的文章。该文称,在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姓。目前,霄乡村住着源姓1000多人,世界各地还有源姓2000多人,共计有4000多人。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源姓的始祖叫源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王子,原名叫秃发破羌,公元406年生于西平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 
期刊
根据中央纪委“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工作部署,笔者对江苏泰州市海陵区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相对薄弱,反腐倡廉建设不容乐观,内部管理面临新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机制。建设非公企业纪律监督组织,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坚持示范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和坚持科学组建等举措
期刊
柳湾墓地     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墓地,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这个墓地不仅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柳湾墓地的发现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柳湾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西距乐都县城十七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上游主要支流的湟水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自然环境优美,为古代人们劳动、生息的好场所。湟水河谷两岸蕴藏着丰富的古代
期刊
一、引言  《让我死亡》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1567—1643)在其妻子重病时所谱写完成的作品,其创作概括了文艺复兴后期音乐艺术的先进成就。他的音乐比起卡契尼、佩里的宣叙风格更具戏剧性。他将人的各种各样的感情,注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他所倡导的“激情风格”(stillo concitanto)。在这首歌中,他以深刻感人的旋律,谱成了一曲催
期刊
从电影片头的“生命必须延续”开始,代表着人类灵魂9个侧面的机器人踏上了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旅程。在战胜强大敌人的过程中,也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而最终“希望”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灵魂得到净化,新的生命开始孕育。除此以外还对影片的视觉风格进行了分析。   《9》是导演蒂姆·伯顿监制的奇幻动画电影。“生命必须延续”这是电影开端处就出现的话语,也是整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
期刊
我在刚步入大学时,才开始断断续续地翻看过《红楼梦》,一遍,两遍。如此鸿篇巨制、包罗万象的世界名著,读一两遍所领略到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而今,为了写这篇作业,又把它从书堆里翻出来浏览,以期从中涉猎到片鳞只爪。但总觉得无论提笔写下些什么,只觉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复杂,情节琐细,有如面对一只刺猬,虽知是一顿丰盛美餐,却不知从何处下口。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如大多以俗烂之辈,在端起《红楼梦》之后,总不免将自己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