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受人社部委托,中国就业促进会于6月份组织完成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课题研究,并于近期形成了《关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报告》。报告围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探讨其基本内涵,研究实现意义,分析衡量标准,并提出在推进工作中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建议,以回答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实现”“怎样评估”的问题。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就促会先后邀请了全国就业、社保、培训领域的资深专家、部内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各地人社系统有经验的老同志和一线在职同志,以及国际组织、有关企业和高校的同志进行研讨论证,几经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成果。研究报告得到了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要求部内相关司局要很好的参考借鉴。报告也送给了国务院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同志,得到了高度重视。本刊特刊载报告摘要,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
(一)对新时期就业目标的总体认识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作为一个整体目标提出的。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指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劳动者都能够就业,且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其内在要求:一是国家(地区)就业容量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用工主体的生产条件、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劳动保障更加健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个人的就业机会更加公平,劳动收入和工作更为稳定,职业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有更多空间,社会保险和权益保障更加可靠。概括起来就是,总体失业率降低,就业稳定性增强,保障覆盖面更全,工作满意度升高。
(二)更加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
参考借鉴国际通识,结合中国实际,研究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充分就业并不是讲人人都有就业岗位,而是讲全社会的就业持续稳定增长,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所谓更加充分就业:一是指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即在就业扩大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增长与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就业需求基本平衡。愿意就业的城乡劳动者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二是失业得到有效控制。即处于暂时失业的人群比例小,失业周期短,且都能通过组织培训和就业服务参与到就业的准备之中;三是就业渠道畅通有序。即劳动力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自主创业、自由流动环境良好,企业用工需求与人力资源的匹配功效更高;四是全社会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劳动者对就业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提高,能够支撑充分就业的劳动参与率得以保持。概括起来就是:就业多,失业少,流得动,稳得住。
(三)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
参考借鉴国际通识,结合中国实际,研究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劳动者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主要涉及工薪报酬、职业能力、劳动关系、职业安全、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
更高质量就业是在解决影响就业质量问题的基础上,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使劳动者就业的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主要包括:一是劳动者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合理提升,并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二是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与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好结合。三是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的不断改善,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职业安全和健康得到保证。四是就业的稳定性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相辅相成,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得以平衡协调,对劳动者更好的权益维护成为稳定就业的支撑。概括起来就是:在劳动者实现就业的同时,收入能增长,素质有提高,条件得改善,权益获保障。
(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辩证关系
1. 促进就业提升在数量和质量上协调共进。
2. 提高就业效益在宏观和微观上相互结合。
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大意义、面临挑战和有利条件
(一)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1.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广大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保障。
2.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与“三新发展”紧密相关。
3.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适应就业发展需要,不断进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国内就业压力不小,全球疫情冲击极大。
2. 人口因素变化带来重要影响,科技革命带来新的挑战。
3. 影响就业充分和质量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1. 坚强的政治领导与制度保障。
2. 坚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
3. 有力的政策与服务支撑。
三、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措施建议
在推进工作中,应坚持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坚持扩大就业容量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政策支持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1.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宏观政策目标取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2. 支持新兴产业,稳定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创造更多新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基本盘夯实基础。开发扩大就业的增长点。将相关政策支持常態化。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就业结构,为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拓展空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能源转型。
4. 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和鼓励自主创业,为就业扩展和提升提供新动能。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促进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化。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1. 全面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注入动力。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构建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级培养体系。加强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2. 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就业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强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技能人才培育成长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
(三)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1. 针对重点群体就业特点靶向施策,为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精准帮扶。在适应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特点和需求上强化支持。在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上加大力度。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持续做好其他特定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发高龄人力资源。
2.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造公平就业环境,为有效治理失业和促进就业提供服务平台和保障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平就业。
(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坚持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为有效提升就业质量构建新格局。保持工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科技领域薪酬制度。完善再分配机制。
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重点工作扩面,为稳定就业和保证就业质量提供可靠的制度性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完善适合新形态就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1.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劳动权益保障奠定基础。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关系矛盾调处能力。探索新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办法。
2. 探索建立新的劳动标准,为完善新就业形态法律法规、促进企业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新基准。建立相应劳动标准。及时认定新职业。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畅通员工发展通道,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安全建设和卫生健康劳动保护。
(六)构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工作机制
1. 构建就业量质发展协同机制,为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聚力增效。加强对就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研究,把握舆论导向。
2. 完善信息化配套建设,为精准施策和优质高效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强化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构建面向市场、群体、企业等多层次的全面科学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就业创业服务深度融合。
3.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为衡量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程度提供科学测量工具。建立完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尝试开发线上调查支持系统。鼓励建立适合地区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开展评估试点。联合不同行业企业、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评估调查。
4.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对目前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地区,应以开辟就业门路,挖掘就业增长点为工作主线。对已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平稳增长的地区,应加大提升全域就業质量工作力度。
四、衡量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
(一)衡量充分就业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
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主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控制失业、就业渠道畅通3个维度衡量,包括3项核心指标、15项辅助指标。
维度一: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1. 新增就业保持稳定。2.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3. 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维度二:失业得到有效控制。1. 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2. 失业周期缩短。3. 失业人员得到较好保障。4. 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就业援助。
维度三:就业渠道畅通有序。1. 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有效带动就业。2. 全方位就业服务更加健全。3. 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4. 劳动者就业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二)衡量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
高质量就业主要从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就业稳定性与社会保障4个维度衡量,涉及国家、社会宏观层面与企业、劳动者微观层面,共7项核心指标,14项辅助指标。
维度一: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提升。1. 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合理提升。2. 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做到同步。3. 工资收入差距缩小。
维度二: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1. 劳动者教育素质提高。2. 职业培训成效提升。3. 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保持较快增长。
维度三:劳动关系的和谐与职业安全条件的改善。1. 劳动用工更加规范。2. 工作条件更加安全。3. 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维度四:就业稳定性与社会保障相辅相成。1. 社会保障更可靠。2. 平衡灵活性与保障性机制更健全。3. 促进流动的保障服务行之有效。
(三)对不同地区、行业、群体进行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形成综合分析指数,明确评价要素的权重。
二是聚焦问题和矛盾,兼顾评价的差异性。
三是评价角度要全面,体现评价的整体性。
一、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
(一)对新时期就业目标的总体认识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作为一个整体目标提出的。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指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劳动者都能够就业,且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其内在要求:一是国家(地区)就业容量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用工主体的生产条件、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劳动保障更加健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个人的就业机会更加公平,劳动收入和工作更为稳定,职业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有更多空间,社会保险和权益保障更加可靠。概括起来就是,总体失业率降低,就业稳定性增强,保障覆盖面更全,工作满意度升高。
(二)更加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
参考借鉴国际通识,结合中国实际,研究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充分就业并不是讲人人都有就业岗位,而是讲全社会的就业持续稳定增长,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所谓更加充分就业:一是指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即在就业扩大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增长与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就业需求基本平衡。愿意就业的城乡劳动者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二是失业得到有效控制。即处于暂时失业的人群比例小,失业周期短,且都能通过组织培训和就业服务参与到就业的准备之中;三是就业渠道畅通有序。即劳动力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自主创业、自由流动环境良好,企业用工需求与人力资源的匹配功效更高;四是全社会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劳动者对就业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提高,能够支撑充分就业的劳动参与率得以保持。概括起来就是:就业多,失业少,流得动,稳得住。
(三)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
参考借鉴国际通识,结合中国实际,研究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劳动者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主要涉及工薪报酬、职业能力、劳动关系、职业安全、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
更高质量就业是在解决影响就业质量问题的基础上,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使劳动者就业的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主要包括:一是劳动者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合理提升,并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二是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与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好结合。三是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的不断改善,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职业安全和健康得到保证。四是就业的稳定性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相辅相成,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得以平衡协调,对劳动者更好的权益维护成为稳定就业的支撑。概括起来就是:在劳动者实现就业的同时,收入能增长,素质有提高,条件得改善,权益获保障。
(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辩证关系
1. 促进就业提升在数量和质量上协调共进。
2. 提高就业效益在宏观和微观上相互结合。
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大意义、面临挑战和有利条件
(一)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1.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广大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保障。
2.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与“三新发展”紧密相关。
3.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适应就业发展需要,不断进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国内就业压力不小,全球疫情冲击极大。
2. 人口因素变化带来重要影响,科技革命带来新的挑战。
3. 影响就业充分和质量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1. 坚强的政治领导与制度保障。
2. 坚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
3. 有力的政策与服务支撑。
三、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措施建议
在推进工作中,应坚持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坚持扩大就业容量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政策支持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1.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宏观政策目标取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2. 支持新兴产业,稳定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创造更多新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基本盘夯实基础。开发扩大就业的增长点。将相关政策支持常態化。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就业结构,为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拓展空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能源转型。
4. 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和鼓励自主创业,为就业扩展和提升提供新动能。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促进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化。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1. 全面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注入动力。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构建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级培养体系。加强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2. 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就业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强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技能人才培育成长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
(三)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1. 针对重点群体就业特点靶向施策,为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精准帮扶。在适应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特点和需求上强化支持。在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上加大力度。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持续做好其他特定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发高龄人力资源。
2.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造公平就业环境,为有效治理失业和促进就业提供服务平台和保障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平就业。
(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坚持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为有效提升就业质量构建新格局。保持工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科技领域薪酬制度。完善再分配机制。
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重点工作扩面,为稳定就业和保证就业质量提供可靠的制度性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完善适合新形态就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1.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劳动权益保障奠定基础。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关系矛盾调处能力。探索新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办法。
2. 探索建立新的劳动标准,为完善新就业形态法律法规、促进企业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新基准。建立相应劳动标准。及时认定新职业。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畅通员工发展通道,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安全建设和卫生健康劳动保护。
(六)构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工作机制
1. 构建就业量质发展协同机制,为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聚力增效。加强对就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研究,把握舆论导向。
2. 完善信息化配套建设,为精准施策和优质高效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强化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构建面向市场、群体、企业等多层次的全面科学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就业创业服务深度融合。
3.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为衡量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程度提供科学测量工具。建立完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尝试开发线上调查支持系统。鼓励建立适合地区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开展评估试点。联合不同行业企业、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评估调查。
4.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对目前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地区,应以开辟就业门路,挖掘就业增长点为工作主线。对已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平稳增长的地区,应加大提升全域就業质量工作力度。
四、衡量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
(一)衡量充分就业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
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主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控制失业、就业渠道畅通3个维度衡量,包括3项核心指标、15项辅助指标。
维度一: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1. 新增就业保持稳定。2.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3. 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维度二:失业得到有效控制。1. 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2. 失业周期缩短。3. 失业人员得到较好保障。4. 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就业援助。
维度三:就业渠道畅通有序。1. 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有效带动就业。2. 全方位就业服务更加健全。3. 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4. 劳动者就业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二)衡量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
高质量就业主要从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就业稳定性与社会保障4个维度衡量,涉及国家、社会宏观层面与企业、劳动者微观层面,共7项核心指标,14项辅助指标。
维度一: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提升。1. 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合理提升。2. 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做到同步。3. 工资收入差距缩小。
维度二: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1. 劳动者教育素质提高。2. 职业培训成效提升。3. 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保持较快增长。
维度三:劳动关系的和谐与职业安全条件的改善。1. 劳动用工更加规范。2. 工作条件更加安全。3. 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维度四:就业稳定性与社会保障相辅相成。1. 社会保障更可靠。2. 平衡灵活性与保障性机制更健全。3. 促进流动的保障服务行之有效。
(三)对不同地区、行业、群体进行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形成综合分析指数,明确评价要素的权重。
二是聚焦问题和矛盾,兼顾评价的差异性。
三是评价角度要全面,体现评价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