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只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探索性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和活跃的思维,利于学生随时质疑。爱因斯坦说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和对‘疑问’探索追求,实践创新分不开。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格外投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課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和力。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如《蓝树叶》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接着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问题。结果,提出三个问题:1、课题为什么叫蓝树叶?2、为什么开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后来却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3、林园园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
二、预习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完成解题,允许学生经深思熟虑后将不会做的个别题目暂且不做。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通过自主解题来探究教学目标。因此,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所布置的预习、练习题是本节课文范围的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对全课文进行泛读,达到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就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利用自己解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预习能够获取知识,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品尝预习的甜果,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究
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探究。这样学生在“互助互动“中交流自学的成果,达到认知共享,促进大家深入地去探索,发现和理解新知,有效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让学生探究,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为什么通过骆驼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有点跛?从树叶上的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智慧,相互启发。合作探索交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论趋于完善。
学生对课堂思考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归纳小结。师生分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养成概括问题的习惯。由于学生间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答问时可能会偏离题意,甚至答非所问。这时教师要多加鼓励,用赞许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获取成功,敢于同经典挑战,勇于同权威较量,积极帮助每位同学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体现创新教育的民主性。
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题”“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索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通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让学生积累探究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提示。如学习风筝的知识,谈谈风筝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不断一次次成功的表达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而且能保证学生明确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避免他们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方式,这时教师要给予点拔,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教师的讲授,巧妙的引导,对探究的进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运用一些手段,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学习时,可以对问题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追溯解决问题的各种先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无法解决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在解决科利亚为什么探不到自己的木匣时,我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进行跨步比赛,同学们从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因此,教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新年主篇《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红河州教育计划研究所。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寿出版社。
一、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和活跃的思维,利于学生随时质疑。爱因斯坦说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和对‘疑问’探索追求,实践创新分不开。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格外投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課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和力。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如《蓝树叶》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接着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问题。结果,提出三个问题:1、课题为什么叫蓝树叶?2、为什么开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后来却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3、林园园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
二、预习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完成解题,允许学生经深思熟虑后将不会做的个别题目暂且不做。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通过自主解题来探究教学目标。因此,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所布置的预习、练习题是本节课文范围的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对全课文进行泛读,达到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就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利用自己解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预习能够获取知识,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品尝预习的甜果,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究
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探究。这样学生在“互助互动“中交流自学的成果,达到认知共享,促进大家深入地去探索,发现和理解新知,有效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让学生探究,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为什么通过骆驼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有点跛?从树叶上的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智慧,相互启发。合作探索交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论趋于完善。
学生对课堂思考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归纳小结。师生分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养成概括问题的习惯。由于学生间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答问时可能会偏离题意,甚至答非所问。这时教师要多加鼓励,用赞许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获取成功,敢于同经典挑战,勇于同权威较量,积极帮助每位同学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体现创新教育的民主性。
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题”“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索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通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让学生积累探究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提示。如学习风筝的知识,谈谈风筝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不断一次次成功的表达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而且能保证学生明确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避免他们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方式,这时教师要给予点拔,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教师的讲授,巧妙的引导,对探究的进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运用一些手段,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学习时,可以对问题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追溯解决问题的各种先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无法解决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在解决科利亚为什么探不到自己的木匣时,我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进行跨步比赛,同学们从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因此,教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新年主篇《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红河州教育计划研究所。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