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王去世,王室内部的战争打了十多年。王子朝向南方逃跑,把王室的典藏图书带走了一大批。老子以失职而被免职。此时的老子也不愿再生活在洛都了,他希望能够到西边去看看,中原华夏部族都是从西边来的,他要回去找找根源。
就在老子更自信于自己的道时,他再次见到了孔丘。孔丘说,自己年过五十了,仍有疑惑,仍有根本究竟处不得通达,故携弟子特来拜会。
孔丘在老子面前不遗余力地宣扬他的礼和仁的思想。
老子明白,孔丘还是希望有所作为,希望获得一个现实的平台。老子对孔丘说,平台也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施舍的平台不是自己的平台。老子说,你希望变化时世,自己因此必须在变化之中,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有为也好,道也好,变化也好,都不是物品;如果它们是物品,你当然可以周游列国进献给君主。同样的,有为也好,道也好,变化也好,都不是通过言说就可以传给对方的,假如是的话,人们也会传给兄弟姐妹子孙后代。
老子对孔丘说,不要争着去兜售什么东西了。当年要孔丘以水为师,就是要他注意水的曲折、不争的盛德,与其争着表现自己,不如努力表达自己。老子说,暂时曲折了,因此终会获得全部;被压得弯曲了,因此会有笔直的时候;洼虚了,因此会被充满;东西旧了,就会有新的出现;少了,就会容易地获得;多了,则会因此困惑。因此圣人会守着大道而作为天下人的法则。
孔丘一脸无辜,但默默地听着。
孔丘游遍诸国,空间感足够强烈,比老子还见多识广,却只对三代以来的死知识牢记于心,集成于大。他不知道空间的扩大也带来时间感的变化,空间感的强大正是时间无始无终的明证之一;同样地,世的变化也带来界的变化,宇的通泰跟宙的光芒相连,岁月感的强化给予人生最高的价值:自由高于生命。纵然生生之为大德,但自由才是大道。道极高明而近中庸,中庸就是自强不息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命。在三代以上,在尧舜以上,还有炎帝黄帝,还有伏羲大帝,还有太一,太极,还有无……在天地之间,还有人心,在人心之间,还有惟危惟微的自由大道。他见多识广,却没有老子的心智更开放,更集宇宙于道。
老子的道是自然的、用心的,孔丘的道是现实的、用世的。
孔丘走后,老子怅然若失。老子想,在自己这样的年龄,人似乎本能地知道了自己的归属。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该有自然任务了。
老子走一路看一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伤。那些熙熙攘攘奔走于大路的人们,那些在城边休息的人们,那些在田野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那些执行任务的官吏……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行走;池泽不修堤坝;河道不架桥梁;田野里的谷物露天堆放着;打谷场没有修整完毕;路旁没有种植作为标志的树木;田里的庄稼长得像茅草;百姓被征调去给周王室去修建高台。
老子见到的人们却像熟视无睹似的,而且人们的表情多是得意和失意,多是聪明和愚执等简单的几类。千人两面,最多能见一些为虎作伥的官吏,以及獐头鼠目的小偷小盗贼而已。至于百姓,他们心思的麻木从面上都看得出来。
老子想起上古黄金时代的人类,他们的一生辛劳,却也没有全部投入生计。劳动是外表,心却是幸福的、喜乐的。大约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于成长、学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于尽家族世俗的责任,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于传道、献祭、清修。是的,在尽了世俗的责任后,他们的生存就是投入到给自然、神灵献祭、身体静修的责任中了。而现在,人们自年少懂事开始即投入到生计中,一生不得安宁。换来的不是责任和幸福的平衡,而只是一种苟活。
政府的禁令越多,民众就越贫困。民众的新工具越多,国家也更昏乱。民众的生存技巧越多,新奇的产品也就越多。法令越明白示众,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民众会自动归化。我好清静,民众会自己端正。我无事,民众自己富足。我无欲,民众会自己淳朴。
正所谓,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作者为学者、诗人)
就在老子更自信于自己的道时,他再次见到了孔丘。孔丘说,自己年过五十了,仍有疑惑,仍有根本究竟处不得通达,故携弟子特来拜会。
孔丘在老子面前不遗余力地宣扬他的礼和仁的思想。
老子明白,孔丘还是希望有所作为,希望获得一个现实的平台。老子对孔丘说,平台也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施舍的平台不是自己的平台。老子说,你希望变化时世,自己因此必须在变化之中,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有为也好,道也好,变化也好,都不是物品;如果它们是物品,你当然可以周游列国进献给君主。同样的,有为也好,道也好,变化也好,都不是通过言说就可以传给对方的,假如是的话,人们也会传给兄弟姐妹子孙后代。
老子对孔丘说,不要争着去兜售什么东西了。当年要孔丘以水为师,就是要他注意水的曲折、不争的盛德,与其争着表现自己,不如努力表达自己。老子说,暂时曲折了,因此终会获得全部;被压得弯曲了,因此会有笔直的时候;洼虚了,因此会被充满;东西旧了,就会有新的出现;少了,就会容易地获得;多了,则会因此困惑。因此圣人会守着大道而作为天下人的法则。
孔丘一脸无辜,但默默地听着。
孔丘游遍诸国,空间感足够强烈,比老子还见多识广,却只对三代以来的死知识牢记于心,集成于大。他不知道空间的扩大也带来时间感的变化,空间感的强大正是时间无始无终的明证之一;同样地,世的变化也带来界的变化,宇的通泰跟宙的光芒相连,岁月感的强化给予人生最高的价值:自由高于生命。纵然生生之为大德,但自由才是大道。道极高明而近中庸,中庸就是自强不息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命。在三代以上,在尧舜以上,还有炎帝黄帝,还有伏羲大帝,还有太一,太极,还有无……在天地之间,还有人心,在人心之间,还有惟危惟微的自由大道。他见多识广,却没有老子的心智更开放,更集宇宙于道。
老子的道是自然的、用心的,孔丘的道是现实的、用世的。
孔丘走后,老子怅然若失。老子想,在自己这样的年龄,人似乎本能地知道了自己的归属。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该有自然任务了。
老子走一路看一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伤。那些熙熙攘攘奔走于大路的人们,那些在城边休息的人们,那些在田野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那些执行任务的官吏……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行走;池泽不修堤坝;河道不架桥梁;田野里的谷物露天堆放着;打谷场没有修整完毕;路旁没有种植作为标志的树木;田里的庄稼长得像茅草;百姓被征调去给周王室去修建高台。
老子见到的人们却像熟视无睹似的,而且人们的表情多是得意和失意,多是聪明和愚执等简单的几类。千人两面,最多能见一些为虎作伥的官吏,以及獐头鼠目的小偷小盗贼而已。至于百姓,他们心思的麻木从面上都看得出来。
老子想起上古黄金时代的人类,他们的一生辛劳,却也没有全部投入生计。劳动是外表,心却是幸福的、喜乐的。大约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于成长、学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于尽家族世俗的责任,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于传道、献祭、清修。是的,在尽了世俗的责任后,他们的生存就是投入到给自然、神灵献祭、身体静修的责任中了。而现在,人们自年少懂事开始即投入到生计中,一生不得安宁。换来的不是责任和幸福的平衡,而只是一种苟活。
政府的禁令越多,民众就越贫困。民众的新工具越多,国家也更昏乱。民众的生存技巧越多,新奇的产品也就越多。法令越明白示众,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民众会自动归化。我好清静,民众会自己端正。我无事,民众自己富足。我无欲,民众会自己淳朴。
正所谓,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作者为学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