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朗读指导体会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让他们如诗般聪慧、灵动。学生随着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指导学生诗歌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一门语文教学艺术。
   人们常说,诗,美在朦胧,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应。其实,诗歌的美也可言传,其传达过程可用四步来概括:想象画面,体会诗意,领悟情感,朗读表达。
   读者体会到的诗歌本身的美和感悟到的美,都可以通过朗读来传达。所以说,朗读能更好地掌握诗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最好的朗读诗歌呢?
   想象画面。要通过诗歌塑造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去想象画面,从而把握诗意及诗人寄予的思想感情,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读得准确。如,艾青的抒发恋土深情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想象着画面中小鸟用这“嘶哑”的歌声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透过“暴风雨”“悲愤的河流”,仿佛看到,艾青化成的小鸟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仿佛看到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能鲜明地感受到诗人心中深深的爱与痛。
   体会诗意,领悟情感。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先写雪景,再议论抒情。设身处地,闭目而思,能感受到伟人在雪山之巅看到壮美河山迸发的豪情壮志,以及心中坚定的宏伟蓝图。朗读时,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在抒发豪情壮志,岂不美哉。
   朗读表达。在学生朗读前,应该让学生做好朗读标记,如,轻重、缓急、节奏停顿、声音延长等。
   在朗读《我爱这土地》时,学生一致认为在这几个意象“大地、风、黎明”之前的形容词都应重读,但怎样重读才能营造出诗的意境,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呢?
   重读有多种方式,并不是单纯地把音读重。如,诗中有一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温柔”像前几个形容词一样应重读,但不能读重,不能读得像前几个词那样悲愤、激烈,而应把声音放轻,再延长,变温柔,才能读得温柔亲切,具有令人追求向往而又充满梦幻般的感觉。
   有时,把一句诗对比读,能更明确体会出不同的效果。如,在读《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可以让学生用两种读法:一为天真的、节奏明快的疑问式,声调稍高,读出后显得俏皮;而另一种读得深沉、缓慢,为痛苦又关爱的表白,让人感到诗人饱经风霜后仍然痛苦执著的追求。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那份爱国青年对受日寇践踏的故国的爱,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了。
   朗读时,还得细心揣摩,处理好上下句、上下节的情感衔接。如,余光中的《乡愁》,共有四小节,每一节的感情在共同处又有变化。由“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启句,预示各层内容,含义将有变化。所以,在读前几个启句时,可当作一种淡淡的逝去的回忆,有点伤感,但不要过多感慨渲染。因为这些列举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小事有难以拭去的淡淡忧愁,但每节的感情又有所增强,与年龄的记忆有关,又似与发生的事件有关。在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时,把“我”和“母亲”的音拖长,可让人感觉我与母亲的距离很遥远。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读,延长读,让人感觉物体虽小,阻隔力量却很大。所以读到最后,就能感觉到全诗笼罩着一层平常而又难以摆脱的哀愁了。
   怎样才能使朗读具有个性色彩呢?在把握感情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体会感悟,用自己的朗读方式,最终才能把诗歌融入自我的风采。当人们听殷秀梅的女高音唱《沁园春·雪》时,人们感觉到的是殷式的热爱祖国、宏图大略。当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与方式去表达时,就要与此景、此情、与诗人、与伟人融为一体,还要有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同的体会。也就变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江山多姿,豪情满怀。再也没有比用自己的声音去抒发壮志更让自己真实感动的了,这时,诗就有了自我的风采。这样,读诗的乐趣就浓了。
   除此之外,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创新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想象画面,体会诗意,领悟情感,朗读表达”这四步,应该是最简便也最实用的。掌握良好的朗读方法,诗,将会更像雾中花镜中月,显示它的空灵和幽美,并让学生也如诗般聪慧、灵动。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当代的教育界中,这种陈腐的人际关系,已经遭到了抵抗”。“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
期刊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
期刊
12月13日,作为工作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学科“省培”成果汇报会。虽然只有短短半天的时间,但这次会议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刘仁娟教师和顾晨旭教师的课堂展示,让我饱食了一顿语文的大餐,名师的智慧和特色,深深地感染了我。张磊主任做的《且行且思,脚踏实地》的汇报,更使我受益匪浅。回来之后对照学习的内容,我一直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还需要从以下几个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语文课改已经深入的今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实施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1.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
期刊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个要求说起来轻松,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要达到这个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   一、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1)指导性朗读。读书写字是中学生一个基本的技能,而“读”更能体现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在古诗文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语文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时间传统的语文教学被放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但静下心来仔细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本色。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去做,才能还语文课堂以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呢?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
期刊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精神的符号、生活的影像。学生是由语言的引领进入语文的殿堂的,因此,学语文、考语文都绕不开语言这一要素,特别是作文的教学与考查。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沉淀、修饰与锤炼,帮助他们打造“美的语言”,成就好的作文,除应试的需求外,更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教学理念。   “美的语言”的两个最核心的要求,是语言的感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而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则是促进作文教学的关键。作文讲评课比作文指导课更重要,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问题的讲评,犹如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优劣得失,帮助学生总结习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怎样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效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确定单一的写作专题   作文讲评,目的是要通过讲评,扬长避短,而要在
期刊
教学一首古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体“看到”作品的“所写”——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大体“看出”作品的“所达”——诗人的内在情思。但这是不是就够了呢?   到底该如何教学古诗?它和散文教学、现代诗歌教学一样吗?本文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   一、教出古诗的“诗性”   古诗首先是诗,所以要把它当诗来教,教出它的“诗性”。可以将诗歌和散文比较,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诗歌的
期刊
一堂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美的享受。细细品味,静静反思,这是教师抓住了那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绝佳的突破口。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选准文章的突破口,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读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弹奏出高效课堂的万般天籁之音,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根据文本的不同,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课堂:   一、妙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