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人眼·豁免权r——回应两篇文章或《引路人》漫想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必须承认,从罗列的角度,实有是无法穷尽乃至无法把握的,一如1:1的地图无法绘就.或者,受限于感官与认知的边界,实有根本拒绝被人如其所是地把握.反之,把握实有也不是人之必须,只需假定足够的条件,即可呈现出确定的样貌.思想由此生发,在此假定下,艺术实为思想之分蘖.若假说纷纭,各自为政,则假说之真假无以立足,更无足轻重.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革命的青年奔赴延安,他们后来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骨干力量.冯牧是其中一员,他的革命理念和文学理想基本上是在延安时期塑形而成的,冯牧的延安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考察冯牧的延安时代,特别是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有助于我们理解冯牧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也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冯牧这一代革命文学家的整体性.
陈思和:新华,我看了《江南》杂志上发表的《米勒》,祝贺你的新作发表.我给你写了一封信,把一些读后的印象都告诉你了.但还是言犹未尽.我觉得这个作品与你以前的小说风格不太一样.以前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典型的,主题都很鲜明,而《米勒》的主题到底讲什么?其实是不鲜明的,你塑造的米勒这个人物,他象征的能指是复杂的,含混的,含有多重意义.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期刊
霍艳:陈老师您好,围绕《北纬四十度》您已经接受过很多采访了.因为是评论家的缘故,在采访里您条理清晰、态度鲜明,也有颇多类似于“文学的品性,知识的容貌”“为文学赢取应有的光荣与尊重”的金句,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完成了相关的评论.但类似的访谈多了也难免变成重复,所以我想借机向您提出一些全新的您可能还没明确答案的问题.文学研究与历史思考在您人生里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北纬四十度》是两者的一次示范性的融合,我们先从这本书谈起吧.
期刊
金河短篇小说《重逢》是新时期初的“争鸣作品”,获得了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便被安置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文学史位置.对《重逢》“发表—论争—获奖—入史”的历史性考察并非沉渣泛起吹毛求疵,对相关史料的钩沉与分析提示看似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当代文学史也存在着不少的缝隙,同时也更显示出这种“具体研究”的特殊价值,从而丰富、拓宽我们对新时期伊始驳杂历史面貌的认识与理解.
网络文学起点问题是当前学界热点,有关探讨主要包括“技术说”“故事说”和“建制说”.“技术说”侧重数字技术革新,但数位诗、电子杂志等很快消逝,说明技术之于网络文学并非关键,网络时代最容易被超越的正是技术本身.“故事说”以通俗小说代替网络文学整体,以小类型遮蔽大概念,阉割了网络文学的丰富性.“建制说”侧重网络文学“现象”,但这些现象之认定源于文学体制的事后回溯.将网络文学的诞生归结为单一力量失之偏颇,需从媒介转型的整体环境来谈论其起点.从标志性作品判定、民众心理期待、权威学术话语介入以及新闻媒体选择等综合方面
1990年代学院派批评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存在,也为后来者提供着思想与话语的资源.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梳理了这一批评派别出现的原因和转型场域,对陈晓明、陈思和、程光炜、孟繁华、郜元宝、张清华等人的批评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以说明其批评实践的特征及其与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析,以期为1990年代学院派批评的源起、发展和历史提供一种理解的路径.
对1980年代文学的理想化认识长久以来压抑和掩盖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意义.实际上,相对于1980年代的初级变革之路,1990年代才真正获得了丰厚的文学实绩.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主体性与文化身份的自觉,这是内在变革的关键;其次是出现了真正成熟的文本,特别是大量优秀的长篇小说;第三是“中国故事”与本土叙事方式及美学的自觉,这些对于即将跨入百年门槛的新文学来说,是至为关键的.基于此,我认为九十年代文学的意义还远未充分发掘.
先锋文学批评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多形态的批评实践,但此前相关研究缺乏整体视野,未能充分揭示其独特价值,199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可从批评主体、批评型态和启示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批评主体主要有以西方“后学”为主导的后学家、中西理论交融的“60后”批评群体、关注精神重建的“70后”批评家等.批评形态的不同表现为:解构式的语言形式分析、形式与意义并重的多维度批评以及追求精神重建的批判性阐释,批评范围实现了从1980年代先锋中短篇小说到1990年代长篇小说再到先锋思潮史的系统梳理的替嬗,在先锋
《白鹿原》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乡村世界不断遭受创伤的社会历史,白嘉轩、鹿子霖所代表的宗族利益与鹿兆鹏、白灵所展现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奉献的对立之间形成了新旧时代之间的巨大反差;战争造成的历史不稳定导致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话语体系,但不稳定的同时也为新生力量不断壮大提供了支持.个人的主体性在乡村世界与现代意识的纠缠之下不断彰显,在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的联系程度十分紧密的境况之下,作者对人物的主体性也做出了足够的表现.多种元素的对峙为文本内涵赋予了深意,也为人物形象的饱满做出了贡献.
百年中国文学思想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承续和发展,也是对西方文学思想的转化和创新,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它以百年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中心,同时兼顾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和文学体制,讨论文学体制、文学观念和语言形式的思想与审美的融合,呈现文学思想史的场域、内涵、结构和形式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确立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