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漫游者”未来可替人探索南极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e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极,有一个“大家伙”在从事科考工作,它长1.8米,高1.2米,宽1.6米,重300公斤,可在风能发电驱动下不间断地昼夜行走,还能跨越高度半米以上的障碍物,并能在冰盖复杂的地形下进行自主导航控制,在国内通过卫星线路可对它进行遥控。它就是2 月份随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一起到达南极的“极地漫游者”,虽说是“漫游”,但它的目标却很明确,它非常懂得自己在这里的任务就是检验自身对大气观测、冰雪取样、冰盖移动等自主环境的监测能力。
  如今,“极地漫游者”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并顺利返航,这台我国研发的首个基于风能驱动的科考机器人,为将来建立无人值守科考站或移动式科考舱提供先期平台支撑的技术积累和测试。未来它还可搭载大气传感器、冰雪取样器、地理地质分析器等50公斤的任务载荷。为了详细了解“极地漫游者”的技术性能及其后续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本项目的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和该项目的全程参与者张韬懿博士。
  各国机器人纷纷登陆南极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十分重视极地科考机器人应用技术的研发,如美国NASA正在试验的以风能为主太阳能为辅的机器人,北欧国家研制的纯太阳能漫游机器人。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每年都有大型的科考团队在南极登陆作业。”王田苗说,“但是,极地气候异常恶劣,科考人员的交通、后勤等环节一直是科研活动的难点,而风能科考机器人可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南极科考是一个艰苦而危险的任务,为了以后可以扩展更多的科考站又能减少人的介入,研发机器人系统就是一个可行的技术路线。”本次“极地漫游者”南极试验验证了通过激光雷达、视觉信息、GPS 和惯性导航信息进行融合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进一步工作提供了基础。
  极地气候挑战科学家智慧
  张韬懿介绍,“极地漫游者”以风能作为主要能量来源为电池补充电力,采用的是UGE希翼公司生产的“后羿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可以搭载近50公斤重的仪器,在风速每秒8米至15米的时候通过风电驱动不间断行走。“北欧国家依据自身条件进行过纯太阳能冰雪漫游机器人研究,但现阶段太阳能获取效率仍然较低,同时南极存在极昼极夜现象,造成能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匀等缺点,所以我们认为风能仍然是再生能源漫游机器人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式。”张韬懿说。
  为适应南极多变的地形,“极地漫游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位于车体上部的三片红色风叶,然后就是拥有四个轮子的车体。机器人结构上使用了差动连杆机构,四轮采用独立驱动结构,每个轮胎单独控制速度和扭矩,主电池为四个轮内电机分别提供动力。整车的四条摆臂可以独立改变角度,同时具有联动的功能,在斜坡行走时可以自动调整摆腿角度以使车体保持平衡,这个特点让该机器人可以翻越半米多高的障碍物,同时便于安装卫星通讯、视觉摄像机、激光雷达等仪器。在遇到大风雪的情况下它还可以通过调整摆腿角度架高车身,以避免车下积雪。
  “极地漫游者”属于风能机器人,而风能获取能源的过程与风速、气温等密切相关,且在时间上并不稳定。这就首先必须解决低温电池动力的问题,传统电池系统在低温下由于化学反应的原因均会导致电池容量和放电能力下降,机器人对电池的放电能力要求很高,这就对电池的选型和保温结构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经过对现有电池种类的筛选和试验,科研人员选择了在重量、放电能力、低温性能、重复充放电性能比较均衡的型号。
  无人科考站是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国内模拟试验无法完全模拟南极的气候和环境特点,极地漫游者在南极试验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机器人的长途运输和保障问题,因为需要使用雪龙号运输超过12000km,机器人需要合理的拆卸、固定、重组。其次,机器人在中山站至内陆行进的过程中会遇到松软的沙石路面、坚实的岩石地面、重融冰面等不同路况,这就对机器人驱动机构提出了很高的地形适应性要求。此外,南极风吹雪情况会给机器人带来视觉导航无法使用、难以进行遥控操作等问题,当机器人在室外停止一段时间后,雪往往会将机器人掩埋。
  “极地漫游者”返航后,针对这些在去南极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科研人员对机器人系统正在进行进一步地改进,让机器人车体更轻,功耗更低,同时引入全景摄像模块和自主导航模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准备进行自主导航试验,提高机器人对环境的识别判断能力和自我导航能力。在今年暑期,科研人员打算在内蒙古进行一次风能驱动的漫游试验,以验证新增加的系统。同时在今年冬季,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在东北进行全系统模拟测试,希望未来在后续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南极的试验和现场研究。
  “未来机器人在南极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免维护、无人值守、自主漫游等。机器人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科考仪器载体或人的延伸进行数据采集、样品采集等任务,逐步从地面向空中甚至高空延伸,从而最终形成无人科考站的模式。”王田苗说。
其他文献
握在手心的这只“小怪兽”能帮你解决眼下遭遇的任何难题,切、割、夹、剪、锉……迷你的身材甚至可以藏在衬衫口袋,LED 灯能提供应急照明。  趣味规整环  (英国)  相信很多人进家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裤兜里的钥匙、钱包等等所有物件全部掏出来,然后扔在某个地方。如果想在出门时快速找到它们,不妨借助一下这款趣味提醒套环,一个明显的指示箭头告诉您“东西全部都在这儿呢!”,而且它颜色鲜艳,这回出门可不会落下
期刊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早期人类选择直立行走并非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而是为了适应崎岖岩石环境。科学家指出,早期人类直立行走源自现今非洲东部和南部崎岖山脉地区,该地形是上新世时期火山喷发和构造板块移动形成的。人类的祖先被岩石地形和峡谷所吸引,这里可提供很好的庇护栖息地,同时有机会诱捕猎物。但这种环境要求早期人类具备直立行走和攀登能力,最终逐渐进化形成两足直立行走。  这项最新研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考古学家负
期刊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知名摄影师,55 岁的蒂姆·萨马拉斯(Tim Samaras)和24 岁的儿子保罗·萨马拉斯(Paul Samaras)于当地时间5月31日为了近距离拍摄侵袭俄克拉荷马州的龙卷风,不幸被卷入其中身亡。报道称,当时同行的有三人,除了萨马拉斯父子外,还有蒂姆·萨马拉斯的同事——45岁的卡尔·杨(Carl Young),都遭到  龙卷风的袭击,三人均丧生。  蒂姆·萨马拉斯追逐并拍摄龙
期刊
中国大陆空军海军新一代的预警机“空警-3000”试飞成功。  据悉,中国军队现役的预警机主要为空警-200和空警-2000两种机型。作为空警-2000的改进机型, 此次被曝光的新型预警机被军事爱好者称为“ 空警-3000”。军事专家认为, 新型预警机将大大提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攻防兼备的空中作战能力。  国防大学副教授葛立德介绍说:“新型预警机采用了我们国家运-9作为运载平台,运载能力和航程有了
期刊
日前,广东省食安办公开了30多批次的镉超标大米名单,镉超标大米屡被检出的消息让不少人担心不已,如何避免镉大米可能带来的危害也就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于是一则“吃含锌蔬菜可减少镉大米的伤害”的新闻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但是这种说法靠谱吗?  记者调查发现,这篇文章源自于《羊城晚报》的一篇300多字的新闻稿。在原新闻稿中,媒体引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在某健康活动上的建议,“饮食多样
期刊
有传言说,纯净水不但不含任何微量元素,越喝体液越酸……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教授鲁青说,人体体液并不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人体体液是一个缓冲体系,受外界影响较小;另外,肺和肾的调节作用会减轻pH值的显著变化。长期饮用纯净水并不会导致体液越来越酸。 (文/ 人民日报)  感觉冷,可能会感冒?  事实上,寒冷并不意味着会伤害你的免疫系统,除非你极为冷,以致身体防御能力遭到了破坏——并且这只能发生在体
期刊
最近不断有人质疑婴儿游泳脖圈的安全性。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韩锦伦表示,使用脖圈确实存在导致危险的可能性,但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这是因为从婴儿的身体比例来讲,头占整个身长1/4,加上婴儿在水中受到浮力,下水时间不长,因此,使用颈圈对颈椎的影响并不大。( 文/人民日报)
期刊
作为四大南药之首的槟榔近期陷入致癌风波,含槟榔成分的四磨汤口服液等中药产品一时受到质疑。  关于槟榔入药致癌的报道缘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列举的一类致癌物有二百多种,其中提到槟榔。专家们提出,该报告针对的是长期咀嚼槟榔与人类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之间的联系,而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在原料、加工方法、用法用量等方面均不相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认为,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报告中
期刊
提起有机农业,人们会想到“上肥用牛粪,丰收靠老天”。几乎是普通蔬菜一到两倍的价格也道出了有机菜的来之不易。但是,有机农业并不等于原始,它是讲究技术含量的。  然而以中国的现实条件,推广有机农业为时尚早,我们必须先满足13亿人的吃饭需求,其次才是打造高标准的有机产品。  去拜访石嫣的有机农庄的那天,北京似乎进入了梅雨季,天色灰沉得像扣了一口圆锅,空气也潮湿得几乎能挤出水来。阴沉的天气使人们的精神也很
期刊
6月6日“关爱青少年眼健康”成为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据国家教育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共有4亿多近视眼患者,近视发病率达33.3%,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近视成为青少年眼疾“重灾区”。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近视率超过25%,初中生近视率达到70%,高中生近视率达到85%。  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副教授王乐今告诉记者,近视眼的成因与遗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