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不该在孩子面前示弱?

来源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明白示弱是为了什么,才能做出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选择。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似乎天然就应该是“强者”,小到给孩子喂奶、添衣、辅导作业,大到开创事业、积累财富、保护家人,父母往往都一力承担,扛起孩子的整个世界。因此,父母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无所不能”。
  然而,这个美丽的幻觉时时会受到挑战。
  毕竟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软弱、无力、崩溃、抓狂的时候。
  这时,他们该怎么做?是咬牙保持微笑,坚守“强者”的全能形象?还是坦然展露不那么坚强的一面,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呢?
  对此,你的选择又是什么?
  为此,《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展开一项调查—父母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显示软弱。
  在回收的2612份有效问卷中,94%的人认为“可以”,只有6%的人表示“不可以”。
  两派阵营人数之悬殊、结论之一边倒,在近年的调查中也算少见了。这个结果引起了调查人员极大的好奇。
  仔细分析后发现,尽管“不可以派”人数很少,但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甚至有些话还很值得“可以派”好好咂摸,从中获得一些警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双方的意见吧。
  调查人员发现,无论选择“可以”还是“不可以”,受访者的立足点都围绕着三个“是否有利于”:第一,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第二,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第三,是否有利于父母自己。
  在“可以派”中,占比最多的是D选项(父母示弱等于“让出舞台”,促使孩子学习独当一面),占比35%,其实就是聚焦在“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
  受访者认为,孩子平时目睹父母做事做人,会潜移默化学到一些技能。然而,他们需要经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巩固。所以,当遇到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时,父母应该适当示弱,鼓励孩子下场试水。
  受访者方女士就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段时间,她学会了做提拉米苏蛋糕。女儿非常喜欢吃,经常要求她做。但做蛋糕非常占用休息时间,坚持两个月后,她有些疲惫,实在忍不住就向女儿坦白:“我有点儿累,今天就先不做了?”她原本以为女儿会失望,谁知女儿想了一会儿说:“那我试一试?”然后,她自己捣鼓了一晚上,做出了人生第一块提拉米苏蛋糕。方女士不禁感慨:“父母不能太强,更不能包揽一切。否则,孩子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占比第二是B选项(活得真实,能让亲子关系更近),占比26%,聚焦在“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受访者认为,软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拒绝展示软弱,就等于拒绝让孩子进入父母真实的内心世界,会无可避免地造成隔阂。
  受访者阿刚说,离婚后,他和17岁的儿子共同生活。有段时间,他的情绪很不好,害怕影响儿子,选择故作坚强。直到一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回家后忍不住偷偷哭了。儿子发现后,主动对他说:“我一直都知道你不开心。没事,我陪你喝。”那天晚上,阿刚没让儿子喝酒,却对他说了很多心里话。从前难过时,他总是躲着儿子,儿子也很沉默,但现在,父子相处起来反倒坦然多了。
  C选项(父母也是人,也应该释放人性啊)占比和B选项差不多,但聚焦点在“是否有利于父母自己”。
  受访者认为,父母着眼于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利己利人的行为。如果展示软弱、宣泄情绪能够让心态保持平衡,那父母就该大方去做。比如孩子要求妈妈抱抱,如果妈妈精神不好抱不动,也不妨坦然承认,然后拒绝。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充分的调整和休息,然后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去支撑整个家,继续照顾好孩子及其他人。
  最后,A选项(让孩子看到“软弱也可以想办法活得好”,这是一种身教)占比14%,同样聚焦于“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相对来说,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受访者往往具备不错的生活智慧,他们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去弥补它。有些人不善言辞,于是结交伶牙俐齿的朋友,在需要沟通的场合请朋友帮忙。有些人畏首畏尾,遇事过分焦虑,于是就去参加课程,逐渐学会分辨“真相”和“焦虑的想象”,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焦虑影响决策。
  这些人都在想办法与自身的弱点共存,让生活在不完美中也能好好过下去。同时,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够沿袭这份态度,学到和弱点共生的技能。
  选择“不可以”的受访者,同样聚焦上述三个“是否有利于”。其中,A选项(父母应该坐言起行教孩子坚强)占比最高,达到了43%。这一选项聚焦的是“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
  不少受访者表示,孩子是否坚强,很大程度要看父母的身教。例如打针,开始时,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怕痛畏缩。但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勇敢,并且在自己打针时表现出坚忍的态度,那么孩子也会慢慢试着配合,学会用一时的忍耐来换取长久的疗愈。相反,如果父母自己听到“打针”都吓得哆嗦,怎么都不肯一试,那么以后要孩子打针就会难上加难了。受访者认为,正是因为父母具有“做孩子榜样”的责任,所以他们不该随便流露软弱。
  排第二位的B选项(有些父母示弱,只是为了迫使孩子扮演“父母”,照顾自己)占到25%,聚焦的是“是否有利于父母自己”。
  这其实是心理学常说的“亲职化”或“亲子倒挂”。在一些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表现得像个孩子:任性、低能、随时渴求情绪安抚……于是,孩子不得不表现得像父母,牺牲自身的成长,变得早熟、老成,从情绪到生活都得照顾父母,过早承担起与年龄不相配的责任。
  这种类型的父母示弱的动机往往是病态的。受访者小李说,母亲非常依赖父亲,父亲却嫌她太缠人。两人离婚后,母亲转而把他当成依赖对象,经常向他诉苦,动不动就掉眼泪。有一次,公司有个外派职位很适合他。但当他把准备竞聘的消息告诉母亲时,发现她口头答应,却渐渐变得郁郁寡欢,甚至看起来快要病倒的样子。小李只好放弃竞聘,专心带母亲去检查。结果,查完一轮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随着竞聘的结束,母亲的“病”也消失了。小李虽然明白怎么回事,却拿母亲没有办法。
  排第三的是C选项(父母经常刻意示弱让孩子独立,容易让孩子感觉“父母只爱独立的我”),占比21%,聚焦的是“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
  受访者认为,这种亲子关系不够真实。父母的示弱是假的,所以,孩子的独立往往也是假的。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孩子不得不发展出一个貌似独立的“假性自我”,看起来相当理智、坚强。但在内心深处,因为身为孩童“需要依赖”的天然属性从来没有被父母满足过,所以他们心里一直是有缺失的。亲子关系也因为双方都戴着一副假面具而变得障碍重重。
  D选项(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占比最少,聚焦于“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父母是有点儿小自戀的。在孩子面前,他们总是端着,喜欢强调自己是长辈,社会经验丰富,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我吃的咸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他们很看重自身“强大”的形象,认为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孩子的崇拜和信赖。所以他们不敢流露脆弱,生怕会被孩子瞧不起,更怕身边很多人会因此转身离去。
  以上就是“父母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显示软弱”的调查结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结果是绝对的一边倒,但作为极少数的“不可以派”,有些观点依然是发人深省的。
  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企图迫使孩子照顾自己,是无法接受孩子的软弱而逼他们独立,还是自然而然地表露父母自己的人性?这些真正的目的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也是父母在判断“可不可以示弱”时,应该认真考虑的决定性因素。
  选择“可以”或“不可以”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搞明白自己示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他文献
12星座十二月宝岛台湾游
期刊
鄱阳湖,古称“彭泽”,又名“彭蠡”,位于我国的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平均湖域面积为3583平方公里(盛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古代的名气似乎不如与它只有数百里之遥的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然而,近代以后,有关鄱阳湖的传奇故事却要远远多于洞庭湖。没错,鄱阳湖之所以受到世人的瞩目,除了它面积广袤、盛产淡水鱼,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外,还因为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
期刊
“如果我是意大利人,恐怕早就穿起法西斯的黑衬衫了。”  “如果我是墨索里尼,我会坚定地同法西斯站在统一战线上,与列宁主义的欲望疯狂展开斗争,一直到胜利为止。”  谁能想到这两句话是出自大名鼎鼎的反法西斯联盟三巨头之一丘吉尔的口中?作为英国两任首相、大多数英国人心目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以其在二战期间的坚强意志、铁腕手段和领导能力带领英国人民与德意法西斯联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
期刊
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天才;他的音符总让人有时空错乱却完美交融的感觉;他的作品集宫廷一般典雅华丽和平民般平易近人于一身。你或许不喜欢交响乐,却一定熟悉他的名字,就如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所说:“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死于1791年12月5日,去世时年仅35岁。  莫
期刊
说起烧烤,总是让我们想到日本、韩国的料理馆。其实,往远里说,经历过茹毛饮血的年代后,烧烤应该说是我们人类祖先最早学会的烹饪方法;往近处瞧,烧烤又是驴友亲近大自然时最便捷的解决温饱的手段。如果你还懂得狩猎就更好了,现打的野味现烤现吃,估计一定会很鲜美。当然,你还要有点儿关于保护动物的知识,可千万不能误伤了够级别的保护动物,不然,你为美味大餐付出的就不只是辛苦和金钱的问题了。  毕竟我们都已经是文明人
期刊
千呼万唤,“双减”来了。孩子们高兴,终于有真正的假期和周末了。  但是我知道,有些父母不那么开心,甚至有点担心—  过去,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就算尽到责任义务了,成绩再不好就“与我无瓜”,一年十几万、几十万我都花了;  过去,一到假期和周末,就把孩子送到课外班去,自己也能在家清靜,这以后孩子整天在家待着,鸡飞狗跳怎么弄;  过去,孩子有不懂的问题,直接转发给课外老师就行了,人家给解答,这以后没人助攻了
期刊
策划人小语  2021年暑假,“双减”一词登上教育热搜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双减”指的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的宗旨是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对“双减”政策,家长普遍积极支持,但也有一些顾虑,比如作业减少后,孩子学习
期刊
如果有人问我旅途中的最爱是哪里,我一定会说起,那个被最美丽的海洋包围的天堂的所在,它的名字叫土耳其。提起土耳其,我可以说出一连串梦幻般的海洋——黑海、马尔马斯海、爱琴海、地中海……这块横跨亚欧板块的神奇土地,也因此变得更加神奇。曾经许下诺言,要和最爱的男人去最爱的地方旅行。如今,我望着身边熟睡的男友和舷窗外的蓝天白云,才猛然发现,真实与梦幻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平凡与激荡亦非矛盾,个中滋味实难言
期刊
村镇风景各有特色,美丽庭院各有风格,充分发挥了美丽庭院建设的“一院香”引“百庭艳”的示范引领作用。  郑板桥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最理想的庭院环境,大概就如这般,闲时坐在庭院里,便可看花花草草,听潺潺流水……  如今,福建诏安县便是这般景象。近几年,当地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鼓励村民群众养
期刊
责任感,是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维持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能够对自己负责,也勇于担当对他人的责任。但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能自觉地维护自己房间卫生,却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能够爱惜自己的书,却随意破坏别人的书;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却在面对别人求助时不情不愿……  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认为,对他者(他人或他物)负责不是外在于人的压力与规范,而是人由心而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