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得十分敏感和冲动,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
【Abstract】Students who grow up with joy, life's anguish,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various emotions intertwined with the young heart has become very sensitive and impulsive, they want friendship, desire to understand, thirst for freedom, sometimes too eager to produce a series of eas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Respons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35-01
11到18岁的年龄段,是中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快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得十分敏感和冲动,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教育作用反面思考,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与人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变得与世隔绝。
4、嫉妒心理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5、惧怕心理。有些中学生惧怕竞争、惧怕掉队、惧怕父母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6、厌学心理。据调查, 厌学的学生高达50.1 %,其中初二最高,达66.2%。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丧失上进心,学习欲望低下,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打开课本,作业不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最终辍学。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如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 ,繁多的“学业”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社会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追求盲目的自由,好以逆反来标榜自己。
3、学校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因此,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甚至选择了逃避——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4、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故意与教育者对抗,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消除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
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学校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总之,育人先育心,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把握好了中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得更远,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关键词】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
【Abstract】Students who grow up with joy, life's anguish,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various emotions intertwined with the young heart has become very sensitive and impulsive, they want friendship, desire to understand, thirst for freedom, sometimes too eager to produce a series of eas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Respons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35-01
11到18岁的年龄段,是中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快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得十分敏感和冲动,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教育作用反面思考,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与人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变得与世隔绝。
4、嫉妒心理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5、惧怕心理。有些中学生惧怕竞争、惧怕掉队、惧怕父母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6、厌学心理。据调查, 厌学的学生高达50.1 %,其中初二最高,达66.2%。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丧失上进心,学习欲望低下,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打开课本,作业不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最终辍学。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如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 ,繁多的“学业”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社会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追求盲目的自由,好以逆反来标榜自己。
3、学校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因此,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甚至选择了逃避——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4、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故意与教育者对抗,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消除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
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学校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总之,育人先育心,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把握好了中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得更远,跳得更高,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