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之有悟,感之有爱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从古至今,无数的古圣先贤都对它做过阐释。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直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说到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人们就会提及儒、道、佛三家,而事实上今日国人的思维早已是三家合一的产物,很难区分说某一观念只遵从某一家的思想。但又因历史的原因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的骨子里实则更多是受儒家思想的支配,佛道两家作为完善人格的调和和补充。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相互过程中,《论语》早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而如今的人们,依然能够通过对这本原典的解读找出时代所需要的文化养分,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首先,求知是为明理,先秦诸子赋予人们更多的是人生的启迪,在“道”与“技”的关系上,更多地是给人们“道”的启示,至于“技”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积累和学习来实现的。在孔子那个时代,随着周朝礼乐制度的衰微,原有的官学体系已无法维系,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后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则是这个时代的先驱者。孔子出生于鲁地,所谓“周礼在鲁”,《论语》也是典型的礼乐文化的产物。而礼不仅是外在的制度规则和行为范式,也是内在的价值追求,它是建立在血缘和宗法制度上的,反映在社会要素上则是人们所谓的“家国同构”的形式。家中有老幼尊卑之别,推之国家亦然。因此孔子有:“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是“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这正是从家庭的角度来讲的。对此人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齐家治国”的含义,也明白何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为人们设定了两种人——“君子”“圣人”,这是儒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两类人又有一个等级划分,圣人高于君子,圣人乃是瑶池圣水,可望而不可及,尧舜都还未达到,而君子则是我们平常人可以践行和追求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具有超高的道德标准。孔子把德行看得特别的重要,孔门四科中,德行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一斑。颜回作为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也被列入德行科中。而《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不孤,必有邻”等语段也层出不穷。最终,儒家为人们构建了一条从常人到君子,直至圣人的修行之路,而这条路又是以求仁来践行的。
  仁在论语中并未做出具体的定义,究其原因,仁乃属于形而上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很难准确定义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仁”的基础是爱人,而这种爱与墨家所倡导的“兼爱”还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一种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疏亲远近的爱,一种推己及人的爱。这种建立在宗法血缘制度下的思想价值当然是具有其合理性存在的。在马厩焚毁,不问马先问人的行为中,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朴素的人文关怀。仁作为儒家追求和奉行的“道”,只要须臾不离其身,也就近于圣人了。
  君子一直都是儒家所追寻的理想人格,在笔者看来,君子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用乾坤两卦的象传解释最为合适,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刚好作为君子人格的两个方面,来塑造和完善君子。作为君子,必须要以强大的道德情操来要求自己,就如大地那样宽广而厚重,故而君子能“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此外君子还应该有价值上的追求,所谓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才是完善其人格的最终目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虽然站在孔子的立场,君子所追求的是“仁爱”之道,是求学为政之道,具有强烈的济世安邦的意味,但对如今的我们来说,何尝不能把它理解地更为宽泛呢?理想人格的追求或许距离人们太过遥远,但把它作为内心的一种坚守和信念也未尝不可。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奋发向上的意志,并让这样的信念不会因时因事而改变。
  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虽然受儒家学派理念的引导,孔子所传授的教学主要以“君子之学”为主,也就是如何把人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管理者和统治者,但他“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思想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的。“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说明至少远在殷商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有这样的意识了。《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行下效的过程就是教的主要流程。又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说明在周时,贵族阶层已经有这样完备的识字教学流程了。或许正是从远古就有这样的传统,所以直至今日,华夏文明才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绵远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而孔子的巨大贡献在于,在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的时代,他成为开百家之学的先行者,同时促进了这种文化传承和教育至上的理念在民众中传播。
  孔子的的重要理念有两点:其一是浓厚的诗教传统,其二是把道德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周代诗歌不仅是作为“主文谲谏、考察民风”的一种手段,同样还发挥着“陶冶情操、启迪情志”的作用。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律合声”,诗歌是用来抒发内心情志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通过这种中和之美,儒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君子。
  孔子洞悉人的本性,他意识到了人性具有共通的地方,同样人性具有共同的弱点。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就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相近的,习是指后天积习已久的习性。那么为什么后天的习性会相差如此之远?这就是教化和学习的力量,所以《论语》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过程,他是一种不断求道的过程,是一种反求本性的过程,是让人趋于完人的过程。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内心的自我约束,而儒家倡导的“求仁”实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如今的时代,德育似乎在很多地方都是缺失的,有有才无德的人,这样的人地位越高,对于社会危害越大,他们缺少了一种内心的自我约束。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不以道得之,则“不处”“不去”。能安贫乐道的人心中一定是恬淡的。而如今还在坚守的人时常会感到困惑,正如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感叹的那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積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但事实也证明,恶必有恶报,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好。有孔子那样“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信念,十分必要。
  (北方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何雨盎(1993—),男,四川广汉人,硕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其他文献
郑州画像砖是中国画像砖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上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分析了郑州画像砖艺术的构图、题材,与南阳、洛阳画像砖的对比和画像砖的审美特性。画像砖的历史史学和文化价值在于可以对历史文学里的存疑之处进行补充。郑州的汉画像砖记载了汉代人“厚葬”和“升仙”的思想文化,在艺术价值方面对后世中国绘画“写意性”的大气雄浑风格和“线”的生气、激情、粗犷的基调奠定了基础。  郑州
期刊
《红楼梦》成功的人物塑造是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艺术成就之一。红学家徐恭时曾专门统计了《红楼梦》中描写的人物:495个男性人物,480个女性人物,其中732个有名有姓。贾宝玉无疑是这732人中的核心人物,他是连接其他人物的纲,是故事情节结构的枢纽,曹雪芹所要表达的精神和灵魂。脂砚斋明确指出,宝玉这个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
期刊
作为《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元末明初的杨景贤创作的杂剧《西游记》并没有引起学界过多的注意,但其对小说《西游记》的成书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篇以《元曲选外编》收录的杂剧《西游记》和世德堂本小说《西游记》进行对比,从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浅析杂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西游记》的成书从最早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和多种体裁的创作,学界目前的研究
期刊
金玉锦绣,繁华温柔,耀眼夺目,光彩生辉,真可谓无上美学。  一、太虚幻境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太虚幻境本是仙家所居,自是不同凡俗之地。十二支《红楼梦曲》因有了这无与伦比的环境衬着,自是更加婉转多情,缠绵悱恻。源自于这幻境之中的神话,为《红楼梦》这部奇书增添了更多锦绣色彩。  警幻仙子款待宝玉,用的是“群芳髓”之香,茶名“千红一窟”,酒唤“万艳同杯”,幽香迷人,清奇无比,不是凡间所能享受。
期刊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现代诸多文人大多数来自民间,他们有着丰富的民间生活经验,并且对乡土风俗有着极为灵敏的嗅觉。我国现代文学,对于民间疾苦的关注度颇高,尤其是对于小人物的塑造更是花费了很多的笔墨来处理。我国现代文化内容多彩多样,各个流派的作家对于社会诉求的表达以及乡土风俗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些作品的价值趋向也是多样化的。由于这些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乡土风俗的,因此,对这些作品展开研究是有
期刊
明代中后期,诗学理论流派众多,流派间的争鸣非常激烈,大致可将其归为复古派和反古派两类。许学夷“历四十年,十二易变稿,始可与言诗矣”,倾毕生精力终于写成了集大成的《诗源辩体》。  《诗源辩体》指出:“后进言诗,上述齐梁,下称晚季,于道为不及;昌谷诸子,首推郊祀,次举饶歌,于道为过;近袁氏钟氏出,欲背古师心,诡诞相尚,于道为离。”许学夷针对历代诗论和选诗状况,集众家诗论观点与一体,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
期刊
山水之美,古来共赏。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杜甫望岳,王维清泉。山之巍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水之柔美,随物赋形,澄清若空。一则雄伟,一则秀美;一静一动,徜徉其间。古往今来,咏坛中不乏以游名川胜景,观水光山色为志趣的文人雅士。而贺银燕自小便种有山水情,他登山临水,独抒性灵,行吟而作成山水诗集《燕飞集(山水辑)》。  一  山之灵、水之美,动于心而生情,情生而形于诗。“千古奇人”徐霞客半生游历奇观异景、
期刊
电影《妖猫传》是陈凯歌执导,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的是盛唐时期一只会说人语的妖猫接连杀人,诗人白居易与日本僧人空海共同侦查案件的故事。《妖猫传》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了“最佳美术奖”和“最佳摄影奖”,可见该影片在画面和布景上的成功。本文将分析该影片中的盛唐建筑在意境、叙事、空间中的作用与体现。  一、雅舍、柱础于意境  (一)雅舍  据《中国建筑美学史》:时值唐
期刊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地位的作品,《神雕侠侣》无疑是很受欢迎的。这部作品让人津津乐道的不仅在于其妙趣横生的情节、奇诡玄妙的武功、“侠之大者”的民本主义意识,还在于其不循常规、超越礼教的表达情爱的主体思想。《神雕侠侣》中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和小龙女历经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让人感慨不已。书中,两人从懵懂到顿悟,从起初的只懂己到懂了江湖,懂了人生,最后悟到爱情真谛,无惧无悔。在这里,
期刊
《我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是施秀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我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泥泞的道路通向坟地/两个朋友把我推进墓坑/她们把我杀死/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武器——诽谤/三月的南方/绵绵细雨中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想起了古罗马的恺撒//  倒在美丽的月光下/被我的最亲密的朋友杀害/她们戴着正义神的面具/拎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颅/不知她们为何行凶/只听见她们杀我的时候咬牙切齿/诅咒我衣裙太多/件件美丽/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