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朱德与兰花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自1906年创作第一首诗《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到1976年最后完成《喜读主席词二首》,创作历史长达70年,留下了数百首诗词。其中,仅咏兰诗词就多达40余首,数量之多,在近现代史上可谓屈指可数。他通过兰花诗词,既抒发了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既有访兰、采兰与种兰的记录,又有与兰友之间的唱和对答,从中可以看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追求和宽广革命情怀。
  从早年起,朱德就喜欢兰花。女儿朱敏回忆说,朱德“喜好兰花可有了历史”。在战争年代,朱德带领部队转战深山老林时就不忘采集兰花,并把它们种在各种便于携带的简易花具中。朱敏说:“他20岁左右,从军云南时,非常喜爱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野兰花。每到春夏之际,这种野兰花漫山遍野,清风过来,阵阵芳香袭人,特别招人喜爱。因为经常作战,流动大,不能种花,他就用瓶子养着采来的野花。再后来,他提升当官了,就一边行军作战,一边在山里采集野兰花,移植到他各种简易可以携带的‘花盘’中。时间一长,他认识了许多兰花,能够准确地辨别它们的品种。”可以说,朱德戎马倥偬的一生,也是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他与兰花一直保持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尤其到了晚年,朱德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更加浓厚,一走进花棚,就会荣辱皆忘,陶醉于幽兰之国,乐而忘返,几乎达到了爱兰成痴的程度。这时,沉浸在万花丛中,是他最为舒心的时刻。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也能从养兰、赏兰中获得最大的安慰。朱敏回忆说:“爹爹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加痴迷养花,和兰花作伴,才能获得心灵的释放。”
  闲暇之余,观赏兰花是他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有时守在兰花前,一看就是半天。他曾在诗中记载自己观赏兰花的情形。1963年3月,他来到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祠,对园里兰亭中的兰花流连忘返,多次前往欣赏,沉浸在物我两忘的精神享受之中。欣喜之下,他连作《草堂春兴》诗十一首,在第六首中说:
  几次参观五福村,
  爱兰却自数登门。
  饮茶一杯花中坐,
  看花不觉到黄昏。
  几次参观,数次登门,不觉到黄昏,一连串的词语,把他对兰花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德在诗词中,也记录了他在野外寻兰、采兰的经历。1961年9月,他在江西庐山,依靠山上小道人的帮助,采获了几棵新奇的兰花品种。《仙人洞采兰》一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品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手捧心爱的幽蘭,坐在仙人洞前,一边看着漫天的晚霞一边歇息,此乐何及?
  1963年3月,听说四川彭县山中有野生兰花,朱德不顾年事已高,约上几位兰友,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翻山越岭,爬坡越坎,去寻找新奇的兰花品种。“披荆斩棘乐访君,那顾得风和雨”,经过四天的连续奋战,终如愿以偿,满载而归。“求佳种奋战四天,果然满载归去。闻捷报喜煞大家,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3年4月,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丰乐乡,得知该地杨村盛产兰花,朱德不顾山高林密,高高兴兴地爬到山上寻访空谷幽兰。
  确信芝兰产纳溪,
  乐登公社后山西。
  杨村上下竹林内,
  生在高峰第几梯?
  在这里,既可以看出朱德对新奇兰花的痴迷,也可以看到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和坚韧品格。
  每年春天,同家人朋友一起栽种兰花,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1962年2月,他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 记下了同身边人员一起栽种春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盘。
  大家纷纷动手、你争我抢的快乐种兰场面,跃然纸上。
  朱德在长期的种兰、养兰过程中,也掌握了丰富的兰花栽培养护知识。遇到兰花,只要上眼一看,便知养护得好不好、品种如何、花开得怎么样。“下车看幽兰,开花还很少,新叶嫩如油,看叶知花好”,对于这些养兰知识,他从来不保守,总是乐于同各地兰圃园艺师及养兰爱好者进行交流,无私地向他们传授。同时,他尤其喜欢兰花的淑惠淡雅、玉骨冰姿,不禁对其心生爱怜,经常不厌其烦地提醒人们要珍惜爱惜兰花,精心呵护兰花,让它们尽情地绽放美丽,默默地释放幽香。
  杨柳欠伸意已醒,
  喜春先我到兰亭。
  展览名花千万种,
  必须爱护屡叮咛。
  在这里,朱德惜兰如宝、爱兰近痴的雅好跃然纸上。他仿佛一位慈祥的护花使者,反复叮咛人们要看护好这些兰花。生为兰花,能遇到这样一位慈爱的看护者,是何等幸运啊!
  在朱德的诗词中,有一首是专门咏井冈兰的。在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井冈山既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也是兰花的盛产地。这里的兰花不仅品种繁多、名品纷呈,而且绰约多姿、色彩美丽。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时,曾在山上看到过野兰花,虽然非常喜爱,但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不允许挖来种植,只好默默地记住兰花的主要生长地,希望有一天再回来寻找它们。
  1962年3月,在开国上将陈奇涵的陪同下,朱德再次来到井冈山。陈奇涵与朱老总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前就一起共事的革命战友,两人不仅志同道合,而且都是兰花的爱好者。第二天下午,两位老人驱车来到山间林草茂密的地方,采到了幽香清雅的井冈兰,将花移植到瓦盆里带下山,完成了30多年前的一桩心愿。高兴之余,也都感慨万千。为此,陈奇涵写了一首《咏兰》送给朱德:
  祖香隐长在深幽,
  清香吐芳自风流。
  三三幸会逢知遇,   淑人君子美胜收。
  朱德读罢,心潮澎湃,挥笔写下《和陈奇涵同志<咏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回京后, 朱德特地给陈奇涵送去以竹碗代花盆栽插的一枝井冈兰。陈奇涵十分珍惜这盆兰花, 花谢叶枯后仍舍不得扔掉, 將其制成标本, 衬以宣纸, 手书“莫道花残叶虽无, 心地芝兰有异香”, 并用玻璃框镶成条屏,悬挂在书房内, 伴随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个春秋。至今,在北京西四北头条的陈奇涵将军故居内,这幅条屏依然悬挂在那里,把共和国一帅一将两位革命兰友的纯洁友谊化为永恒。
  以兰花为媒,朱德结交了很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朱德曾留下两首诗,见证了他与京城艺菊大师刘文嘉之间的密切交往。刘文嘉,号?园,是一位爱国人士,酷爱菊花,有“当代陶渊明”的美誉,人称“菊花刘”。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曾在中东铁路任职,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做亡国奴,举家迁居北平,购屋辟园,莳花艺菊。新中国成立后,他弄植不辍,用科学方法培植出了深红大朵的“东方红”、雪白带毛的“白毛女”等许多新菊种,整个菊园更加奇容异颜、琳琅满目,成了北京最有名气的赏菊之处。菊花盛开时,许多革命先辈和社会名流同广大市民纷纷前来赏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徐特立、郭沫若、何香凝、沈钧儒、老舍、齐白石等,以及越南共产党前主席胡志明、日本前首相片山哲等国际友人,都曾前来赏菊,有的还留下了诗作、题词和书画作品。
  朱德也是这里的常客。据刘?园先生的儿子刘逢举回忆,从1949年到1961年,朱德几乎每年都会抽时间来园观赏,两人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5年11月,朱德如约光临?园,欣赏着园中千姿百态的菊花,与刘老先生交谈甚欢,并乘兴赋诗一首,书赠主人:
  奇花独立树枝头,
  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盼和平共处日,
  愿将菊酒解前仇。
  1961年11月,刘?园先生艺菊展30周年纪念期间,朱德再次亲临菊展,并赠给刘老先生两盆秋兰,还写下了诗作以记之:
  刘老?园助国光,
  卅年种菊永留香。
  精研善养奇葩好,
  承旧启新世泽长。
  全力栽培传代久,
  不辞辛苦为人忙。
  京都老少欣来赏,
  敬赠幽兰配北堂。
  古人把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朱德栽种的兰花,与刘文嘉培植的菊花,同处一室,相互辉映,暗喻了两人之间的君子之交。
  此外,朱德在咏兰诗词中,还浓墨重彩地赞美了兰之幽香,如“初放红英珠落坠,香盈十步出庭来”“唯有兰桂留香久,可使芬芳遍国间”“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等等。读着这些诗句,仿佛置身于兰花盛开的雅静之室,浸润在幽兰古香之中,淡香清远,馥郁袭衣,随风暗送,沁人心脾,同时也深深地理解到了朱德为何终生酷爱兰花、反复吟诵兰花了。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多年不辞劳苦地搜寻培植兰花新品种,精心栽种了6000多盆,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但他并不独擅其美,而是乐于与他人分享,经常把新奇品种赠送各地公园和同志友人。晚年,他将几千盆兰花毫无保留地全部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供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欣赏。去世后,在他骨灰盒旁,只放着夫人康克清送来的一盆兰花,默默地陪伴着他的英灵。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在诗词中所说的“若得供献作国香,不朽芳名留处处”的境界和追求,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郑立心,1966年生,山东济南人,哲学博士。曾长期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供职于中央国家机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研究胰激肽原酶(PK)对精子质量的影响,为改进精子体外保存条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来成都西囡妇科医院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男性患者精液20例,将同一份精液均等地分成3份,并随机分编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每份加入常规精子冷冻保护剂,B组加入等量的冷冻保护剂及40 U PK,C组加入等量的冷冻保护剂及80 U PK。检测冷冻前后3组的精子常规参数及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结果 (1)冷冻前3组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呈递增趋势,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
期刊
摘 要: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形式下,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这就使阅读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阅读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转变教学模式,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来解决这一问
勾魂的戴安·阿勃丝  站在她的相机面前,无论谁恐怕都会感觉到自己好像是赤裸裸的。阿勃丝用她的光影照片,把这个世界剥落得一丝不挂。当然,她也拍过似乎温情一点的东西,譬如她拍苏珊·桑塔格和儿子的合影,母亲斜倚着儿子的肩头,他们看上去还算默契安妥。还有那张博尔赫斯在纽约中央公园的照片,老人家盲目中的混沌凝视和沉思的样子,看起来是如此淡定了然。  可是她拍摄的更多的照片,却是平时为人所忽略、拒斥乃至屏蔽掉
期刊
引子rn夜一旦降临,上塘便黑下来.上塘黑下来,房屋、院子、屯街、草垛、田畴、土地便统统睡着,进入梦乡.上塘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它绕太阳转时,这一半黑了,另一半就
期刊
1  进车一番讲究。胡主任落座副驾驶,妮娜弯腰钻进后排左座,大绿只能挤中间,让牛老师坐右座。凭什么自己像打杂的一样挤中间?大绿从基层上来,城府多少有点儿,所以越不服气反而越开心起来,“我有福,左美女右帅哥。”全车人一哄而笑。车窗外,车水马龙,风景流动变幻,单位公车风驰电掣地向高铁站驰去。  牛老师把此次任务介绍了一下:“大河发洪水,郝部长命编创室去一线采访,回来写报告文学,让你俩来,锻炼一下。”妮
期刊
土地是我们的根.rn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并向它索取赖以生存的全部.耕种,收获,凝集着乡下人的汗水.rn父辈的生活寄希望于土地,他们劳碌于此,奔波于此,只为其中的油盐和柴米,生老
期刊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诚邀并护送香港三百多位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民主建政、协商建国”“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按有关党史资料表述,香港新政协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地位:香港新政协运动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壮大;香港新政协运动孕育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香港新政协运动奠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础;香港新政协运动坚定了民主党派和
期刊
陈继续是观音寨小学的老师,教语文。观音寨小学在观音寨南坡。观音寨往东二百米是农场。  农场有两个光棍,一个叫亏荣,一个叫吉喜。奇货不算农场的人,他的屠宰场在农场,他只有杀猪时才去。奇货不是光棍,他是毛刺的爹。农场有一头郎猪,壮如牛犊,它给周边的母猪配种,替两个光棍赚烟酒钱。农场有一棵山楂树,开花的时候,一半白色,一半红色。亏荣说,那是一棵阴阳树,它自个儿跟自个儿恋爱、传粉、结果。  某年七月间,一
期刊
从高崖街到柿村,过去只有一条小路,又弯又窄又陡,崎岖难行。这几年搞村村通,新修了条水泥路,能跑汽车拖拉机,只是有些绕远,比小路多出了八九里。师洪宽算了算,决定还是走小路,能节省不少时间,早点儿赶回村子。  天刚放亮,他急着上路了。早上清凉,他走得轻快,舒服。越走,就越感吃力,累得不行。上了年纪,腿脚本就不灵便,路又实在难走。自从修了水泥路后,小路几近废弃,少有人行。今年雨水大,多处路段被冲,山石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