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是什么?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相关联的。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是,梦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信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南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信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从而稀奇占怪、离经叛道。
这种非正常逻辑的信息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艺术家,则可能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梦蝶、杜甫梦乡、李资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凡·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艺术创作本来就由形象思维主导,所以右脑“独创”而生花,也不算稀奇,但是在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领域,因做梦而得到“科学启示”的故事也不少,其中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这些无比生动的故事也因此流传下来。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苯,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说来很神奇!最后谜团却是由一个瞌睡揭晓的。那是1864年冬的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便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还有一个重要的梦发生在1869年2月,它关系到化学王国的宪法——元素周期律。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尤可避免地要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在这之后的很多年,就在大家以为梦与科学原本没什么交集的时候,怪事又发生了!
1921年复活节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他突然想到,自己昨夜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鬼画符。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点,逃走的新思想又回来了,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杀掉了两只青蛙,取出蛙心泡在生理盐水里。其中一个带着迷走神经,另一个不带。用电极刺激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使心脏跳动变慢,几分钟后把泡着它的盐水移到二号心脏所在的容器里。结果二号心脏的跳动也放慢了。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的。正是因为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产生了某些物质,溶解在盐水里,才对二号心脏产生了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编辑 李 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相关联的。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是,梦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信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南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信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从而稀奇占怪、离经叛道。
这种非正常逻辑的信息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艺术家,则可能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梦蝶、杜甫梦乡、李资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凡·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艺术创作本来就由形象思维主导,所以右脑“独创”而生花,也不算稀奇,但是在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领域,因做梦而得到“科学启示”的故事也不少,其中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这些无比生动的故事也因此流传下来。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苯,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说来很神奇!最后谜团却是由一个瞌睡揭晓的。那是1864年冬的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便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还有一个重要的梦发生在1869年2月,它关系到化学王国的宪法——元素周期律。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尤可避免地要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在这之后的很多年,就在大家以为梦与科学原本没什么交集的时候,怪事又发生了!
1921年复活节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他突然想到,自己昨夜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鬼画符。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点,逃走的新思想又回来了,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杀掉了两只青蛙,取出蛙心泡在生理盐水里。其中一个带着迷走神经,另一个不带。用电极刺激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使心脏跳动变慢,几分钟后把泡着它的盐水移到二号心脏所在的容器里。结果二号心脏的跳动也放慢了。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的。正是因为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产生了某些物质,溶解在盐水里,才对二号心脏产生了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编辑 李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