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案例分析研究背景
在大力提倡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今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如何让课堂的提问变得更加有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仍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我决定以自己的一节常态课作为分析对象,围绕“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二、 课堂教学案例
1. 教学内容
我选取了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课,对自己第二课时的常态教学进行了录音与分析。
2. 学习环境
五年级(2)班是我所任教的一个普通班级,教室里基本设施是一台投影仪。学生共42人,6人一组,共分七组围坐在一起。我给学生分组的依据是学习能力,每组有意识地安排两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至两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由其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三、 教师提问的数据统计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我再一次回放上课录音,并将所有的提问一一记录了下来,又将原先预设的问题进行整理,邀请听过我这节课的语文组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共同填写了一张调查统计表。通过一组组数据的呈现,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值得学习以及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
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活动调查统计表
主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课题《大江保卫战》 执教者 钓鱼台小学郭茜教师
研讨者钓鱼台小学语文教研组 研讨时间 2008年6月6日
表1:各教学阶段问题数的预设与生成
表2:问题的目的指向
表3:教师理答的方式
四、 教师提问的分析
1. 对“表1”数据的具体分析
(1) 通过“表1”的统计,不难看出,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在“精读感悟、激发情感”这一环节上,无论是预设的问题还是生成的问题,提问的数据遥遥领先。尤其是教师的预设问题就有34个,可以看出教师在努力地备课,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预设课堂,以求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指导游刃有余,更好地与学生对话,达到教学目标。
(2)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是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的特大洪水带来的灾难让我们难以忘记,抗洪抢险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更令我们铭记在心。关于这方面的录像、歌曲很多,如果加以搜集,课上放给学生看和听,相信这些在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也会入情入境。学生一边感受着惊心动魄的场面,一边走进文本,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位位英雄人物的形象。但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呈现一节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把这一环节给删除了,事后想想,一节课要想真的“有效”,那么每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对整节课有利,而“引情入境”这一环节的正确运用,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也有教师指出,在“扩展阅读、深化情感”这一环节上,我应该再精心设计一下。回忆上课的过程,我的确用到了一篇很好的课外补充材料,配乐也相当的感人,自己还进行了范读,但总觉得学生当时没有沉浸在感人的事迹中,学生已不确定是该听音乐还是听老师读,还是自己看投影仪。如果当时我让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再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比我的范读来得好。所以,合理地安排好课外补充材料,对一堂好课来说可谓是点睛之笔。
2. 对“表2”数据的具体分析
(1) “表2”由“指向问题内部”和“课堂管理”两部分组成。在我的这节课中,提出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共12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共48个,占到了提问总次数的78.69%。可见,提问的有效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在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上,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修改预设的问题、及时地追问,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达到层层深入文本,充分感受大江保卫战场面的惊心动魄,激发起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2) 我所上这节课的课堂管理上(提醒、激励、惩罚)统计数都为零,这也让我思考起来。我所任教的是五年级,在课堂纪律上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自然也不会像教低年级的孩子那样时不时地用些鼓励的顺口溜和掌声来激励学生学习,所以课堂管理上没有问题也很正常。但仅仅能这样分析吗?分管教学的夏校长一语道破:原来我的这节课其实都是教师在掌控课堂和学生在回答,始终以“还有吗?”“还有哪儿让你惊心动魄?”这些类似的问题牵引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没有跳出框框的时间,再加上始终是点对点的提问与回答,所以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设立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或同桌互相交流的环节,这个时候就或多或少地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甚至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发挥典范的作用来激励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看来,课堂管理这个部分看似完美,实际上值得研究的东西也很多。
3. 对“表3”数据的具体分析
“表3”的“教师理答的方式”一栏中,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比较尊重学生的回答,与学生平等对话,没有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批评,相反还有鼓励称赞学生的回答,除此外似乎还少了一些东西,自己的评价语言也较为简单。而一个好的教师,学生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都应该能学到东西,这也对我日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追问学生的次数也比较恰当,这也说明我并未以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一味地问、问、问,变成了教“教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所以,这40分钟的课堂提问还是比较有效的,教学安排适合学生发展水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达成教学目标。
五、 小组学习问题细目
下面是面向全班、由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的问题。
1. 出示填空: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就会();也许这一跳就会();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孩子失去了();也许这一跳,母亲再也见不到()……
(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在答题纸上完成这道题)
2. 比如说,在哪里,他们救出了谁?(小组交流汇报)
从这两个问题来看,似乎都可以从小组交流中得到答案,提高课堂有效性。但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题实则是一个类型的讨论题目,都是对文章的“空白”处进行想象与补充,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一定的帮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但类型重复,可以一题留作讨论,一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既不会平均使用时间,也能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六、 我的反思
本节课呈现的是我的常态教学。从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地围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主旨来设计教学过程。无论是预设的问题还是生成的问题,始终紧紧地扣住“有效”二字。由一个大问题——“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惊心动魄?”统领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快捷而全面地把握课文。但是这节课也反映出教学中的欠缺之处。掩卷而思,点滴思考涌上心头:
1.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很多的时间我是面向全班提问,但学习优良者却把持着对问题的回答,许多学习中下等,特别是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这里就没能体现出新“课标”中面向全体,“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教育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才是一个有效的课堂。
2. 关注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在这节课中,我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控制性教师角色,是课堂问题的发起者与组织者,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将我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转嫁给学生。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3. 提问数量要少而精,延长学生思考时间。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重浪,势必从不同层面和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尽可能设计精当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教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后,要有勇气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集中精力去“潜心会文”,深入思考,系统地筹划、组织语言。这样,学生们在做了一番准备之后,就能用连贯的语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教师的少而精当的有效提问,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这样的提问,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能技巧。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出发,教师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教学反思习惯,通过对自己设计问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问题的展开序列等方面的审视、分析与评估,进而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南京市钓鱼台小学)
在大力提倡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今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如何让课堂的提问变得更加有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仍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我决定以自己的一节常态课作为分析对象,围绕“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二、 课堂教学案例
1. 教学内容
我选取了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课,对自己第二课时的常态教学进行了录音与分析。
2. 学习环境
五年级(2)班是我所任教的一个普通班级,教室里基本设施是一台投影仪。学生共42人,6人一组,共分七组围坐在一起。我给学生分组的依据是学习能力,每组有意识地安排两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至两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由其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三、 教师提问的数据统计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我再一次回放上课录音,并将所有的提问一一记录了下来,又将原先预设的问题进行整理,邀请听过我这节课的语文组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共同填写了一张调查统计表。通过一组组数据的呈现,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值得学习以及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
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活动调查统计表
主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课题《大江保卫战》 执教者 钓鱼台小学郭茜教师
研讨者钓鱼台小学语文教研组 研讨时间 2008年6月6日
表1:各教学阶段问题数的预设与生成
表2:问题的目的指向
表3:教师理答的方式
四、 教师提问的分析
1. 对“表1”数据的具体分析
(1) 通过“表1”的统计,不难看出,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在“精读感悟、激发情感”这一环节上,无论是预设的问题还是生成的问题,提问的数据遥遥领先。尤其是教师的预设问题就有34个,可以看出教师在努力地备课,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预设课堂,以求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指导游刃有余,更好地与学生对话,达到教学目标。
(2)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是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的特大洪水带来的灾难让我们难以忘记,抗洪抢险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更令我们铭记在心。关于这方面的录像、歌曲很多,如果加以搜集,课上放给学生看和听,相信这些在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也会入情入境。学生一边感受着惊心动魄的场面,一边走进文本,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位位英雄人物的形象。但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呈现一节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把这一环节给删除了,事后想想,一节课要想真的“有效”,那么每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对整节课有利,而“引情入境”这一环节的正确运用,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也有教师指出,在“扩展阅读、深化情感”这一环节上,我应该再精心设计一下。回忆上课的过程,我的确用到了一篇很好的课外补充材料,配乐也相当的感人,自己还进行了范读,但总觉得学生当时没有沉浸在感人的事迹中,学生已不确定是该听音乐还是听老师读,还是自己看投影仪。如果当时我让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再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比我的范读来得好。所以,合理地安排好课外补充材料,对一堂好课来说可谓是点睛之笔。
2. 对“表2”数据的具体分析
(1) “表2”由“指向问题内部”和“课堂管理”两部分组成。在我的这节课中,提出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共12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共48个,占到了提问总次数的78.69%。可见,提问的有效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在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上,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修改预设的问题、及时地追问,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达到层层深入文本,充分感受大江保卫战场面的惊心动魄,激发起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2) 我所上这节课的课堂管理上(提醒、激励、惩罚)统计数都为零,这也让我思考起来。我所任教的是五年级,在课堂纪律上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自然也不会像教低年级的孩子那样时不时地用些鼓励的顺口溜和掌声来激励学生学习,所以课堂管理上没有问题也很正常。但仅仅能这样分析吗?分管教学的夏校长一语道破:原来我的这节课其实都是教师在掌控课堂和学生在回答,始终以“还有吗?”“还有哪儿让你惊心动魄?”这些类似的问题牵引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没有跳出框框的时间,再加上始终是点对点的提问与回答,所以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设立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或同桌互相交流的环节,这个时候就或多或少地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甚至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发挥典范的作用来激励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看来,课堂管理这个部分看似完美,实际上值得研究的东西也很多。
3. 对“表3”数据的具体分析
“表3”的“教师理答的方式”一栏中,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比较尊重学生的回答,与学生平等对话,没有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批评,相反还有鼓励称赞学生的回答,除此外似乎还少了一些东西,自己的评价语言也较为简单。而一个好的教师,学生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都应该能学到东西,这也对我日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追问学生的次数也比较恰当,这也说明我并未以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一味地问、问、问,变成了教“教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所以,这40分钟的课堂提问还是比较有效的,教学安排适合学生发展水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达成教学目标。
五、 小组学习问题细目
下面是面向全班、由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的问题。
1. 出示填空: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就会();也许这一跳就会();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孩子失去了();也许这一跳,母亲再也见不到()……
(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在答题纸上完成这道题)
2. 比如说,在哪里,他们救出了谁?(小组交流汇报)
从这两个问题来看,似乎都可以从小组交流中得到答案,提高课堂有效性。但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题实则是一个类型的讨论题目,都是对文章的“空白”处进行想象与补充,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一定的帮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但类型重复,可以一题留作讨论,一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既不会平均使用时间,也能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六、 我的反思
本节课呈现的是我的常态教学。从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地围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主旨来设计教学过程。无论是预设的问题还是生成的问题,始终紧紧地扣住“有效”二字。由一个大问题——“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惊心动魄?”统领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快捷而全面地把握课文。但是这节课也反映出教学中的欠缺之处。掩卷而思,点滴思考涌上心头:
1.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很多的时间我是面向全班提问,但学习优良者却把持着对问题的回答,许多学习中下等,特别是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这里就没能体现出新“课标”中面向全体,“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教育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才是一个有效的课堂。
2. 关注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在这节课中,我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控制性教师角色,是课堂问题的发起者与组织者,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将我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转嫁给学生。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3. 提问数量要少而精,延长学生思考时间。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重浪,势必从不同层面和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尽可能设计精当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教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后,要有勇气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集中精力去“潜心会文”,深入思考,系统地筹划、组织语言。这样,学生们在做了一番准备之后,就能用连贯的语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教师的少而精当的有效提问,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这样的提问,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能技巧。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出发,教师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教学反思习惯,通过对自己设计问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问题的展开序列等方面的审视、分析与评估,进而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南京市钓鱼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