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产业兴旺的关键是走产业融合之路。农业产业融合主要分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渗透型融合以及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通过推动农业产业融合,能够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费用,并且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农业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兴旺,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之路,延伸链条促融合,拓展功能促融合,提升内涵促融合,以促创新增活力为重点,在要素整合上下功夫。研究农业产业融合可以为新时代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01-05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irst propos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foc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the key to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o take the roa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s,to introduce the advanced factor into agriculture,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B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mallholder production and large market demand can be solved,the utiliz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an be improved,transaction costs will decline,and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be promoted.To promote industrial prosperi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we must focu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ake the road of green,high-quality,branding,extend chain to promote integration,expand function to promote integration,enhance content and promote integration,and focus o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vitality,and the integration of elements.Studying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conomy;Agriculture;Industry integration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产业兴旺的关键是走产业融合之路。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源于日本的“六次产业化”理论。1994年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概念,他认为必须通过产业链整合的方式来提高农民收入。日本政府汲取了这一思想,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推进农村“六次產业化”发展,并且进一步将“六次产业化”与环境和低碳相结合,在农村创造新产业。日本在推行“六次产业化”政策后,农业活力得到了增强,农民收入也显著提高。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工业开始起步,尤其是1978年后农村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工业的发展更倾向于工业,而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较弱,导致农业发展相对萎缩[2]。因此,部分学者提出要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内在结合[3]。20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学者开始进一步关注农村工业、农业和乡镇企业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注重农工一体化和产业间利益协调,发展统一经营的经济实体[4]。此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学者逐步认识到农业和第二三产业融合的趋势,提出一些涉及农村产业融合的观点,比如,实现一二三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基础、互为依托的多元经济融合,从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5]。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六次产业化”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产业融合做出了概括:从结果出发,农村产业融合指农业与二三产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产业[6];从工程出发,农村产业融合指原本各自独立的生产重组为一个整体的过程[7];从目的出发,农村产业融合指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多要素的集约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的目的[8]。从融合方式上看,农村产业融合包括农业产业内部各环节整合的纵向融合,以及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等其他要素的横向融合[9-10]。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农村产业融合,但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明确农业产业融合的概念,农业产业融合具体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核心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将农业流到非农领域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将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其实质是新经济技术条件下旧产业的聚变与新生,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和载体是农民家庭、农民合作社,而农民合作社是最突出的实践样本。
  1 产业融合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不断得到完善,全国各地也已经出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倾向。比如,在城镇郊区发展信息农业、工厂化农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高端增值农业,将电子商务与农业相结合;以及当前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特色小镇建设等。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较2016年增长39.1%,达到12448.8亿元;农村网店数量增长20.7%,达到985.6万家,带动了2800多万人就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3600多万农户,托管面积0.155亿hm2。农业农村部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28亿人次,营业收入7400亿元;农村创业创新活力迸发,2017年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累计达到740万人,农村本地非农自营人员3140万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据测算,农村产业融合使订单生产农户的比例达到45%,经营收入增加了67%,农户年平均获得的返还或分配利润达到300多元。
  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2.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的本质是以农业为核心,将农业生产与种子、农药、肥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相连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使产业链得以延伸,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能够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市场地位,当农民以自身劳力、耕地和资本等产权参与到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时,其作为组织的利益主体便具备了相应的谈判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合作风险,使农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非农产业环节的收益。此外,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能够同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劳动力留在农村地区,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青壮年人口过度流失的问题。
  2.2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是指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形成的一条龙“全产业链”模式。例如,湖北省潜江市的小龙虾产业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范例。该市探索虾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2017年底建成9个“万亩”和5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种养基地,养殖面积达3.63万hm2,产量10.15万t,养殖产值40.6亿元。在养虾增加收入的同时,不使用农药化肥,水稻品质得到提升,实现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在此基础上,他们接二连三,发展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30万t;并且成立了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从虾壳中提炼甲壳素,生产医药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此外,将潜江龙虾与电商结合,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发展小龙虾餐饮店1000余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同步发展。
  2.3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 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例如,安徽省霍山县近年来利用当地军工文化、三线文化,打造仙人冲画家村和月亮湾作家村,在丰富乡村发展内涵、加快乡村产业融合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诸佛庵镇的仙人冲画家村,对原三线厂厂房进行整合改造,对周边环境设施进行完善提升,为签约入住的84名画家及美术学院提供房屋,吸引60余名知名艺术家入驻。在画家村项目带动下,景区周边农户新开农家乐7户,发展民宿4处,带动300多名贫困人口增收。
  2.4 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渗透型融合 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等方式促进先进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渗透、融合,逐步催生农业“新产品”和“新业态”,改变了农业产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和服务质量,缩短了农业供给与需求双方之间的距离。安徽省六安市深化传统企业“互联网+”发展,正全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截至2017年12月15日,六安市已建成7个县(区)级公共服务中心、12个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乡村服務网点,实现行政村网点覆盖率100%。在促进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工作推动下,农村电商得到了极大发展,据统计,2017年六安市电商交易额突破6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102亿元,其中农村产品上行超过50亿元。
  2.5 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 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比如,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作为桃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全乡种植红桃1733.33hm2,其中新华村是全乡红桃种植主产地,全村种植红桃546.67hm2,主要销往东北、河北、江浙沪等,部分远销俄罗斯,红桃年收入超过12万元/hm2。2017年3月10日至4月10日,为期1个月的桃花节,吸引了省内外30余万游客,为当地旅游经济收入增加了700多万元,充分展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3 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3.1 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矛盾 在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大作用,是解决好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对接,使得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者能够较好地满足加工商(进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品种、数量、品质、规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得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都能够获益。生产者能够种得好,卖得出,卖得好;加工者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原料,从加工中获得更大收益;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满足食品消费需求。近年来,安徽省金寨县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猕猴桃、高山有机米等特色农产品,取得较好成效。该县积极引导猕猴桃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2014年成立金果乡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作为产业运作组织平台,以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种植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过程监督、统一品牌运营销售、统一金融服务的“六统一”运作模式,坚定发展定位和品牌定位,截至目前,全县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000hm2以上(单产1.5万kg/hm2以上,单价20元/kg左右)。2017年,金寨猕猴桃与阿里巴巴签订3年合作协议,在品质标准设定、品牌营销优化、可追溯体系建设和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快升级。2017年合作的皖金品种猕猴桃全部由阿里巴巴淘乡甜完成销售,销售额达110万元。
  3.2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导致农业资产和要素无法在全年得到充分利用,而通过产业融合使农业参与到更广阔的全社会产业间分工中,使闲置的农业资产和要素在其他产业得到利用,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农民带来了额外收益。比如,在发展农村旅游业时,利用农闲时的交通工具、房屋和人员为游客提供运输、住宿和导游接待等服务,使原本闲置的资源通过反复投入而获得持续产出,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長,实现农村经济发展。
  3.3 降低交易费用 一方面,产业融合将产业间分工一定程度上内化为产业内分工,实现组织对市场的替代,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市场交易成本相对偏高,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对市场的替代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缩短了供需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农民获得需求方信息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面临的产品风险,使供求匹配程度更高,减少了额外交易费用。
  3.4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尤其是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能够促使农业产生“新产品”、“新业态”,这种融合成果通常具有多种产品、产业的优势,具有更长生命周期,能够长期提高农业收入,改善相关企业和组织的盈利状况,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农业在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够从更广阔的平台汲取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4.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表现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要素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仍不到位,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人才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农户不能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仍然不高,不少农村产业融合企业数量小而散,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待提高,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
  4.2 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4.2.1 围绕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之路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突出绿色化,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突出优质化,必须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程质量监管。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标准化是品牌化的基础。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基地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增加优质、生态和特色农产品安全供给。要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健全生产记录台账、抽检监测等制度,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品牌“含金量”。突出品牌化,就是要把优质产品“产出来”,把食品安全“管出来”,把著名品牌“树起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近几年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及万佛湖鱼头产业的高速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万佛湖渔业总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7228万元,公司可养水面4800hm2,每年捕捞商品鱼达150万kg,年实现销售收入达2500多万元。该公司的“万佛湖”牌鱼,2016年卖进国务院办公厅食堂。一是品牌树得早。1998年公司就注册了“万佛湖”牌水产品商标。“万佛湖”牌鲢鱼、鳙鱼先后获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等。二是质量安全把得严。实施网箱退出、湖沙限采、垃圾上岸、船艇升级改造和规范垂钓五大工程,鼓励农民发展经济林果、花卉和中药材产业,确保万佛湖稳定在二类水质。三是管理抓得紧。加强与安农大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公司年均投放每尾250g的鲢鳙鱼苗25万kg,明确起捕标准在每尾2.5kg以上。四是营销做得好。通过把鱼送到饭店“暂养”,让饭店吃到鲜活的万佛湖鱼。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头越大越奇妙”,免费推介万佛湖鱼头。五是产业融得深。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与旅游相结合,建成四处垂钓、观赏、游乐、度假、美食中心。策划以休闲捕鱼为主的文创和旅游项目,每年举办国际库钓大赛。
  4.2.2 延伸链条促融合 加快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借助大别山丰富的木材资源,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木材产业从小到大、由分散经营到集中集约、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发展之路。2017年中部家居产业园已集聚相关企业83家,产业集聚程度超75%,木竹产业产值达120亿元。近年来,围绕木材产业链,补短板,一方面引导本土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木地板、刨花板和家具行业投资,另一方面引进全国著名品牌企业中至信、科凡智造、丽人木业以及森美源家具等,打造出“中国建筑模板之乡”、“中国板材之乡”、“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的魅力名片。   4.2.3 拓展功能促融合 深挖红色资源、绿色资源、特色资源、古色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有机融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让农业文化有特色、景观优美、休闲能参与、经济上有收益。积极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依托生态资源富集、景区景点集中等优势,在南部打造九十里山水画廊,沿六东路由悠然南山到东石笋全长45km,沿线有5个“4A”级景区(悠然南山、大别山石窟、皖西大裂谷、风情谷、东石笋)、2个“3A”级景区(大华山、昭庆寺)、3个安徽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区(皖西大裂谷、嵩寮岩、东石笋)、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镇)、1个全国特色小镇(毛坦厂镇)等众多景区景点和农业生态园镶嵌其中、交相辉映。通过整体开发、错位发展、统一营销,快旅慢游产品体系成效初显,形成了旅游业集聚发展的“雁阵效应”。
  4.2.4 提升内涵促融合 倡导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乡村田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特色产业来深度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又要容得下乡村民俗、记得住乡愁乡情,使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相交融,成为展现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场景,成为讲好“乡村故事”的重要环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就是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農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一条新路径。
  4.2.5 以促创新增活力为重点,在要素整合上下功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打破乡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帮助乡村“补血”、“造血”。为此,要着力激活、用活、盘活“三个方面要素”:一是激活人才资源。在“引”上谋新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要在“育”上用真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一支科技人才队伍和本土“田秀才”、“土专家”。要在“用”上出实招,注重从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中选拔人才充实村级组织队伍,多渠道、多层面为乡村振兴广纳贤才、广育英才。武汉提出“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鼓励引导支持工商企业家、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和城市居民,通过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土地等闲置资源,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17年武汉通过“三乡工程”,实现农村闲置农房出租1万多户,年租金达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60多亿元,是当年政府投入的7倍。二是用活各类资金。公共财政要大力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引导、服务、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证、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改变土地“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现状,破解“农村建设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要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金寨县自2015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到2017年底,共腾退复垦宅基地2466.67hm2,成功交易1173.33hm2,成交额达78亿元,要争取金寨宅基地改革试点在全市推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
  [2]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27-34.
  [3]顾益康.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8):7-10.
  [4]杨犹龙.发展乡镇企业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0(1):88-90,109.
  [5]江登斌.试论农村多元经济融合[J].经济问题,1994(8):10-12.
  [6]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经济经纬,2005(4):37-39.
  [7]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303-306.
  [8]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2):9.
  [9]梁伟军,王昕坤.农业产业融合 农业成长的摇篮[J].北京农业,2013(32):12-14.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1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12]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4-6.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广州市从化区作为全市的农业大区、农村大区,其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优化。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和带动,原来从化区农业发展中基层组织涣散、农业发展落后等问题,亟需农村青年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引领和带动。该文从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发展趋势入手,结合从化区乡村振兴的情况,分析从化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州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
期刊
摘 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苹果中的无机砷进行价态分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对不同价态的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两者串联使用可以很好地对苹果中不同形态的砷进行测定,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项检测技术。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无机砷;苹果  中图分类号 TS2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12-03  Abstract:Inorg
期刊
摘 要:该文分析了土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阐述了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及成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措施,为加快该区土地流转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问题;建议;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08-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
期刊
摘 要:为优化金线莲人工栽培技术,该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基质、不同密度、不同肥料对金线莲林下方框栽培方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基质对金丝莲鲜重增长量、鲜重增长率影响极显著,对干重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鲜重增长量和干重影响极显著,肥料对折干率影响极显著。综合3个因素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以处理4(栽培基质为泥炭土∶椰糠∶沙=4∶2∶1,栽培密度3cm×3cm,肥料管理以2号肥花宝5号10
期刊
摘 要:该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群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各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及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 S6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14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
期刊
摘 要:以艾草根块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WS-221为研究对象,以色素提取液吸光度为重要指标,对该菌所产的色素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所产色素提取液在49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紫外光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色素溶液中添加适量Na+、K+、Al3+具有一定的增色作用,并且食盐浓度在0.2g/mL时增色效果明显。综合评价,该菌所产色素稳定性良好,具有广泛的工业价值。  关键词:内生真菌;色素提取;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泰和县3个乡镇9个自然村90块稻田杂草的调查发现,该县稻田杂草种类有18种,涉及12个科,以千金子和稗草为优势草种,平均密度、频度和多度分别列第1、第2位,水蓼、异型莎草最低;乡镇之间杂草种类差异较大;田间管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稻田杂草;调查;泰和县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73-02 
期刊
摘 要:为筛选适宜秦巴山区种植的抗旱玉米品种,以产量为直接鉴定指标,以抗旱指数和抗旱隶属度为评价方法,对6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6个玉米品种的耐旱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伟隆105>hy11号>汉玉9号>汉玉8号>hy13号>hy10号,其中伟隆105、汉玉9号和hy11号属于强抗旱品种,汉玉8号属于抗旱品种。  关键词:玉米;品种筛选;抗旱节水;秦巴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3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崇义县及周边县市“再生稻+香芋”2周年轮作种植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病虫害发生率低、产出率高、效益好等优点。香芋产量稳定在35587.5kg/hm2以上,再生稻2茬总产量13701kg/hm2以上,年均生产效益29467.5元/hm2以上,可大面积规模化推广应用。  关键词:再生稻;香芋;轮作种植模式;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通过在安徽省产区开展5个秋葵新品种的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经秋2、中秋1、中葵6分别比对照增产14.29%、5.37%和5.08%,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适合在安徽产区种植。  关键词:秋葵;新品种;适应性;蒴果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60-04  秋葵是锦葵科(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