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工助学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与不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勤工助学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并从现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比较研究 高校勤工助学 育人作用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93-02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以获得报酬、培养自立及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服务或劳动。近年来高校中贫困生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中困难生比例已高达20%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其中特困生比例约占8%(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勤工助学不仅从物质上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完成学业,保证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更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比较了高校贫困生中参加勤工助学与不参加勤工助学学生哪方面得到了提高,提出勤工助学对高校育人作用的重要性,进而对新时期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现状提出改善措施。
1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作用
国务院曾经指出:“勤工助学,虽然是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服务,根本目的在于育人。”通过对学院弱势群体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和不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均进行大量调研及综合比较,得出勤工助学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1 思想上的提升作用
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必须付出自身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克服自身挫折感,奋发向上,在逆境中图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为大学生真正独立积累了自信心和经验。参与本次调研的200个困难学生中,有92.6%的同学曾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这些同学中有超过60%的同学担任过校、院学生会工作或在班中担任班干部工作,而剩下的7.4%的困难学生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还不到10%,可见勤工助学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试着发现自己的价值,更有利于今后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1.2 学识上的拓展作用
学生求知途径一是来自书本,二是来自实践。勤工助学过程就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吸取营养、拓展学识的过程。经调研有90%以上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表示通过勤工助学工作能让他们在以下几方面都能到提高:(1)优化知识结构。学校课程内容有限,在知识体系急剧更新的时代,最新最生动的知识难以及时编入教材,而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让他们直接投身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难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2)延伸知识领域。大学生勤工助学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某一知识领域相联系,通过亲身实践为他们毕业后既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掌握人文社科知识打下良好基础。(3)升华知识层次。大学生在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书本知识后再参加勤工助学,把个人的实践活动融汇于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实践提高的第二次飞跃,使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1.3 能力上的培训作用
大學时期,学知识以外还要学习走向社会的能力。家庭困难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往往比较自卑,性格也比较内向和孤僻,不愿与外界接触。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可更好地完成他们从校园到社会工作的过渡。调研表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大多能够体谅家庭负担,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准备。这种能力包括: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承担一些服务性的工作,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接触各种环境,扩大生活空间,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再是完全依靠父母,而是自己劳动所得的经济收入可培养他们节约理财的能力;通过在勤工助学岗位中担当的不同角色,与社会有了广泛的接触和交往,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调研结果显示弱势群体中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要比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学生适应期缩短一个月左右。
2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勤工助学也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高校现都已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度和模式,很好地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
经我院200位家庭贫困大学生调研显示,现我校校内提供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只能满足约60%贫困生的需求,还有40%左右的贫困生仍面临着生活的窘境或在校外打工做兼职。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生的比例在高校中会不断增加,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显然迫在眉睫。
2.2 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
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各高校相继建立起了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派专人负责并制定了相关的勤工助学制度,但这些制度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例如现我校对勤工助学每个部门都任命了专门的考核老师,但每个老师的考核标准不一,导致勤工助学学生所获酬劳有差异,得到的收入与付出的劳动不符;贫困生与考核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导致即使有机会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安排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久而久之使这些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下降;这些都成为了制约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发展的绊脚石。
2.3 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不高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基本停留于事务型工作,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龄脱节。比如图书馆书籍整理、实验室仪器维护、办公室卫生清洁等。经调研,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中有80%以上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工作有时候比较无聊,形式太过单一。调研中,学生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要求顺序为:管理型(46%)、技术型(34%)、事务型(11%)、无所谓(9%)。可见这类事务型的勤工助学工作虽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才需求相结合,对学生专业知识促进不大,也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3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改善措施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在学校大力倡导。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仍处于成长阶段,积极寻求其改善措施才能使其有新的发展。
3.1 扩大工作范围,开辟勤工助学新领域
在开辟勤工助学岗位的做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重在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学校鼓励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基地建设是勤工助学活动深化和拓展的载体,决定着勤工助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加强管理力度,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加强管理,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是搞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首先高校在设立专门机构的基础上,应选派经专人负责此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制定贯穿该工作全过程的有关政策,统一协调,对各部门相关考核老师也需进行相关制度培训;其次要积极发展和挑选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管理监督。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干部同样需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再次利用网络资源,可建立勤管中心网页,网页体现其实效性,能全面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建立勤工助学岗位信息数字库,及时在网上公布应聘岗位信息及用人要求,可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岗位信息,及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3.3 增加技术含量,拓展勤工助学工作渠道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只有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勤工助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事务型”助学岗位基础上,多增加“管理型”、“技术型”岗位。这是勤工助学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化层次的现实要求。劳务型的工作一般学生都能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则要求学生具备相关技能。高校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从事些技术含量低的事务型工作,高年级的学生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比如帮助老师参与科研工作等。这样既能照顾到刚入学的低年级贫困生,又能提高高年级贫困生的实践技能。
总之,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配套措施,对改革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积极研究勤工助学工作的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帮困和育人的双重作用,推进勤工助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3032307.
[2]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
[3] 李靖茂,符志剛,邱伟青.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探讨[J].南方论刊,2005(4):60261.
[4] 陈小花,钟健雄.略论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优化和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 陈瑶,杨俊杰.新时期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发展途径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关键词】比较研究 高校勤工助学 育人作用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93-02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以获得报酬、培养自立及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服务或劳动。近年来高校中贫困生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中困难生比例已高达20%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其中特困生比例约占8%(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勤工助学不仅从物质上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完成学业,保证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更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比较了高校贫困生中参加勤工助学与不参加勤工助学学生哪方面得到了提高,提出勤工助学对高校育人作用的重要性,进而对新时期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现状提出改善措施。
1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作用
国务院曾经指出:“勤工助学,虽然是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服务,根本目的在于育人。”通过对学院弱势群体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和不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均进行大量调研及综合比较,得出勤工助学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1 思想上的提升作用
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必须付出自身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克服自身挫折感,奋发向上,在逆境中图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为大学生真正独立积累了自信心和经验。参与本次调研的200个困难学生中,有92.6%的同学曾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这些同学中有超过60%的同学担任过校、院学生会工作或在班中担任班干部工作,而剩下的7.4%的困难学生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还不到10%,可见勤工助学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试着发现自己的价值,更有利于今后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1.2 学识上的拓展作用
学生求知途径一是来自书本,二是来自实践。勤工助学过程就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吸取营养、拓展学识的过程。经调研有90%以上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表示通过勤工助学工作能让他们在以下几方面都能到提高:(1)优化知识结构。学校课程内容有限,在知识体系急剧更新的时代,最新最生动的知识难以及时编入教材,而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让他们直接投身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难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2)延伸知识领域。大学生勤工助学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某一知识领域相联系,通过亲身实践为他们毕业后既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掌握人文社科知识打下良好基础。(3)升华知识层次。大学生在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书本知识后再参加勤工助学,把个人的实践活动融汇于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实践提高的第二次飞跃,使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1.3 能力上的培训作用
大學时期,学知识以外还要学习走向社会的能力。家庭困难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往往比较自卑,性格也比较内向和孤僻,不愿与外界接触。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可更好地完成他们从校园到社会工作的过渡。调研表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大多能够体谅家庭负担,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准备。这种能力包括: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承担一些服务性的工作,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接触各种环境,扩大生活空间,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再是完全依靠父母,而是自己劳动所得的经济收入可培养他们节约理财的能力;通过在勤工助学岗位中担当的不同角色,与社会有了广泛的接触和交往,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调研结果显示弱势群体中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要比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学生适应期缩短一个月左右。
2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勤工助学也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高校现都已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度和模式,很好地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
经我院200位家庭贫困大学生调研显示,现我校校内提供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只能满足约60%贫困生的需求,还有40%左右的贫困生仍面临着生活的窘境或在校外打工做兼职。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生的比例在高校中会不断增加,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显然迫在眉睫。
2.2 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
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各高校相继建立起了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派专人负责并制定了相关的勤工助学制度,但这些制度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例如现我校对勤工助学每个部门都任命了专门的考核老师,但每个老师的考核标准不一,导致勤工助学学生所获酬劳有差异,得到的收入与付出的劳动不符;贫困生与考核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导致即使有机会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安排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久而久之使这些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下降;这些都成为了制约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发展的绊脚石。
2.3 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不高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基本停留于事务型工作,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龄脱节。比如图书馆书籍整理、实验室仪器维护、办公室卫生清洁等。经调研,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中有80%以上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工作有时候比较无聊,形式太过单一。调研中,学生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要求顺序为:管理型(46%)、技术型(34%)、事务型(11%)、无所谓(9%)。可见这类事务型的勤工助学工作虽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才需求相结合,对学生专业知识促进不大,也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3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改善措施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在学校大力倡导。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仍处于成长阶段,积极寻求其改善措施才能使其有新的发展。
3.1 扩大工作范围,开辟勤工助学新领域
在开辟勤工助学岗位的做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重在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学校鼓励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基地建设是勤工助学活动深化和拓展的载体,决定着勤工助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加强管理力度,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加强管理,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是搞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首先高校在设立专门机构的基础上,应选派经专人负责此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制定贯穿该工作全过程的有关政策,统一协调,对各部门相关考核老师也需进行相关制度培训;其次要积极发展和挑选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管理监督。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干部同样需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再次利用网络资源,可建立勤管中心网页,网页体现其实效性,能全面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建立勤工助学岗位信息数字库,及时在网上公布应聘岗位信息及用人要求,可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岗位信息,及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3.3 增加技术含量,拓展勤工助学工作渠道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只有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勤工助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事务型”助学岗位基础上,多增加“管理型”、“技术型”岗位。这是勤工助学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化层次的现实要求。劳务型的工作一般学生都能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则要求学生具备相关技能。高校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从事些技术含量低的事务型工作,高年级的学生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比如帮助老师参与科研工作等。这样既能照顾到刚入学的低年级贫困生,又能提高高年级贫困生的实践技能。
总之,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配套措施,对改革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积极研究勤工助学工作的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帮困和育人的双重作用,推进勤工助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3032307.
[2]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
[3] 李靖茂,符志剛,邱伟青.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探讨[J].南方论刊,2005(4):60261.
[4] 陈小花,钟健雄.略论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优化和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 陈瑶,杨俊杰.新时期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发展途径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