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更应关注细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被很多学校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大处着眼”有余,“小处着手”不够,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更应关注细节。正如《韩非子·喻老》中所言:“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有时正是那些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性的东西,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成败。
  
  一、关注细节,建设有亲和力的学校物质文化
  
  在一所兄弟学校参观,只见校园里草坪绿,花园红,水池清,假山幽,操场围墙四周塑着由运动图案组成的浮雕,教室走廊前挂满由文印社制作的文化挂件,整个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显得很气派。我们不禁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妙构思和大手笔而暗暗叫好,这样的构思不正契合了现代教育对人的素质的期望和要求吗?可当我们与路过的几位学生交谈时,他们的回答却令我们很失望。一位学生说:“草坪花园一般不对我们学生开放,擅自闯进去是要被学校处罚的。”另一位学生说:“喷泉只有在领导到来或迎接检查时才开放,从建成至今也没见喷泉开过几次。”而走廊前挂着的由文印公司制作的文化挂件上到底印着哪些内容,大多学生更是从未关注过。
  为什么办校方精心建构的学校物质文化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膜呢,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一个细节,即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上的环境不管是美是丑,好像与学生都关系不大,如草坪、喷泉等。而文化挂件则是校长或制作公司意愿的体现,因而,学生在“猎奇感”逐渐消退之后面对这些事物时所表现出的“不感冒”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可见,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细节,想学生之所想“想”,建学生之所想“见”,这样精心营造出的学校物质文化才能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才能如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想看、爱看,进而彰显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否则,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
  
  二、关注细节,建设有执行力的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建设确实可以使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师生成长,促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校中制度的制定,并不意味着学校制度文化就建立起来了。
  “红领巾检查岗”是我校为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尝试进行自主管理而确立的制度。经过一个阶段的运行后,学生的自主意识空前高涨,不少的学生提出竞聘检查员的申请。正当我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而暗暗高兴的时候,本校的几位教师为其子女竞聘检查员前来说情。我不由得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找来这几位教师子女询问情况。交谈中孩子们道出了实情,原来在很多学生眼里,当红领巾检查员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不但能吸引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更可以“管”别人。一个红领巾检查员小干部的话更是让我吃惊:“那天我负责校园环境的检查,碰巧逮着了一名乱扔纸屑的同学。于是我罚他端着违规值日箱在校园里献丑,下次他再也不敢乱扔纸屑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自主”管理竟异化为“他主”管理,这与制度制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到底是什么使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了“调”?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当初制定制度的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制度本身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少了监督而导致检查员与广大同学间的角色被定格在管理与被管理上,进而异化为“官”与“民”的关系。
  于是,在保留原有的“红领巾检查岗”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我将“红领巾检查岗”改成了“红领巾服务岗”。在经各中队深入讨论并广泛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后,在原有的“自主申请——积极竞聘——轮换上岗”的队干部选聘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主测评”这一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的变动,但对小干部们的思想改变是可想而知的,同学们对制度的态度也由当初的消极抵触转变为认同接纳。制度则在大家的关注、参与中逐渐变得易于执行。
  
  三、关注细节,建设有向心力的学校精神文化
  
  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直接地体现在校风、学风、校训、校歌上,直观地物化为校园墙壁上所写的名言警句、所画的花鸟虫鱼、所书的诗词歌赋上,这些都在校园内营造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气息。但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并非几句名言警句、几幅花鸟虫鱼、几首诗词歌赋所能代表的,尽管这些名言警句、花鸟虫鱼、诗词歌赋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某种诉求。
  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对待校风校训等的态度。而校风校训除了对历史的传承之外,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崭新的特质,在引导全校师生对其讨论后生成出新的内涵,在凝心聚力中加深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向心力,从而使广大师生认同学校精神文化。
  “文化是依附在行为、现象中的”,学校精神文化更突出地体现在课程文化及教师的课程行为上。
其他文献
“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因为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所以教师应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根据“互动”的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师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目的在于建立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自
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创新生命教育方式已迫在眉睫。    一、挖掘语文素材,确定生命教育主题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抓住以下四大主题内容:  1.活出人生精彩——“热爱自我生命”  生命的自爱是生命得以延续提升的前提。热爱自我生命,是小学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有好多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热爱自我生命教育的好素材,如《司马光》、《我
“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创新精神,放开种种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些观点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要求。而童话作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灵感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体验生活。它能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最具有编写童话的潜质。据以上认识,我在低年段中提出并实践了“放飞童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登塔尔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知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可见猜想往往产生于经验、观察、归纳、联想等基础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引导观察猜想    教学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经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并通过实践进行探究验证的。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提高他们的直觉猜
拼音字母既没有汉字的形象化,又没有语言的无穷魅力,但却摆在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让学生在拼音学习阶段就开始产生对语文、对语言、对生活的强烈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回顾本次课堂教学,得出的两点体会。  一、教师精于设计,学生乐于其中  学生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的个体,只有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敢于表现自己。从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我看到了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表达和交流,发挥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反之,无效的合作学习只是走走过场。热热闹闹、风风火火过后。收获甚微。    一、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堂讨论    策略之“浓妆淡抹”:创设适宜合作的教学情境  适宜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吸引学生注意,能激起他们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如果不创设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不能
在“通盐泰”三市苏教版语文阅读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上,东师附小的吉云兰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可以说,教者充分展示了自己语文方面的魅力,包括语言、情感以及体态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可贵的探讨与适度的诠释。追根溯源,其课堂教学的精彩乃源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案例】  在教学最后对话部分时,吉老师抓住三个感叹号、一个问号以及“也”“大概”“常常”等几个词,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通常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在新课程标准中,形成性评价的提出既是理念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飞跃。  1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一、问题提出:关注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是我们的应有之责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独等问题,而且其精神生活也较为贫乏,尤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学业活动、校外生活现状也不容乐观。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湛蓝的课外阅读天空,是我们班主任、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应有之责。  本文试图从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入手,探讨加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对策。  调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教育智慧,只有做到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对自己的自信,才能适应美术教育的改革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善于自制。留下爱的痕迹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一种外显形式,伴随着整个教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