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的异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lin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因为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所以教师应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根据“互动”的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师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目的在于建立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容纳的情怀。如,我在教学《小雨沙沙》时,就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我扮演一粒“种子”,有很多扮演“小雨”的学生纷纷来把我这粒“种子”浇灌。此时,学生们都感到老师能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是那么的快乐。其实,教师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奖励,而我又在表扬的话语中作了些改革。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节奏练习时,我把它设计成“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念歌词。对念对的学生,我就表扬他:“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握握手、拥抱一下。”简单的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使学生的兴趣骤然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就不像以前那样严肃,而学生也不那么拘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具体情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通过与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得到各种机会,慢慢地培养起自己沟通、合作的技巧。当然,生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的调控下开展的。如,欣赏《鸭子拌嘴》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创设情境:“一天,许多鸭子在一起玩耍,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了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完音乐,经过学生的相互议论、补充,一个生动的情节便形成了:清晨鸭子出窝、拌嘴、鸭妈妈劝架、相伴回家。接着,我提问:“根据情节,如果你是小鸭,该怎样表演?”于是,学生跟着表演。我让学生以三人一组,根据音乐情节设计动作,接着让小朋友自己分配角色,分别戴上头饰扮演妈妈和拌嘴的小鸭。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当清脆的钵和三角铁发出“才当,才当”的声音时,学生们笑盈盈地把双手靠在两侧,撑起一对翅膀大摇大摆地按节奏走着,不快不慢,非常整齐,显然是“小鸭们”出窝了。接着,悦耳的镲声响了起来,随着声音的渐强而加快速度,学生们立刻两两相对,撅着屁股,表演得十分形象,原来当作翅膀的手,在此时又变成了小鸭子宽而扁的嘴巴,镲越打越激烈,“小鸭子”的翅膀抖得更厉害,还有点不分胜负不罢休的意思呢!这时粗犷的锣声又出现了,“鸭妈妈”们随着节奏拍着翅膀,一摇一摆来劝架,有的瞪眼睛,有的拍拍小鸭的头。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幅度变小,力度变弱了,和着安静的音乐互相笑微微地招手,最后,跟着自己的“鸭妈妈”回家了。
  三、全体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歌曲《田野在召唤》时,我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田野变化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等。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平台、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带给的快乐。
  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时,将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通过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注重动态的信息交流,合理地转换教师角色的定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仅在理论上超越过去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间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的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风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让风走进学生的视线,进入学生的画中呢?我引领孩子从寻找风、留住风入手。展开本次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表现的天性,通过让彩带飘起来、留住风、表现风等一系列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问题,在探究中展开想象。  “风”的创作过程,是学生造
一天,女儿在我办公桌上写家庭作业,忽然,她伸出右手说:“妈妈,我大拇指上有个东西,硬硬的,中指上也有,好痛!”我一看,在那只稚嫩、白皙的小手上竟然长着两个硬邦邦的茧子。毫无疑问,那是写作业留下的痕迹。那一刻,我心中有一根弦被拨动了,作业留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这样一个略显突兀的茧子,还是帮助孩子发展心智的梯子?这引起了我对作业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一直认为,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一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游记文章,这些文章往往语言优美,游览顺序清楚,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针对这类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可采用“表格建构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利用表格建构为载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四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来谈谈这类课文的教学。  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在教学中广泛生根,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充分地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也能抓住学生由被动作业到主动作业,由讨厌作业到喜欢作业的心态变化。但在欣喜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归纳起来有如下这些形式:  形式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作业。为了体现“个性”,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上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作业,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柳笛和榆钱》是语文S版第六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的柳树和榆树。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披散着长发的柳树”和“把身子探出墙头的榆树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一改课堂原有的教学弊端,使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来、精彩起来。让活动和探索贯穿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真正的需要。本文拟从执教《平安回家》的教学体验,来阐述笔者的一些感触。    一、上课:师生聊天——情境探究    师:同学们好!请大家仔细听,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汽车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生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教师要多创设教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实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作文课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外出活动的情景、生活中的画面、大自然的美景录制下来,经过编辑加工,制成图像。作文课上,教师根据需要先播放一段精彩的画面,随着动听的音乐、真实的画面,学生慢慢地感悟形象,心灵受到触动,情绪被调动起来,进入本次作文所需要描写的情境之中。现以《赏图像编故事》网络作文
一、独特而实效的内容结构框架及特点  本书在内容结构上分成四个部分:  (一)问题回放,即發现问题。这一环节是李老师利用了六年的时间在基层学校看课及评课的结晶部分,使问题明朗化,更多的是让基层教师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问题分析,即挖掘问题根源。看了问题回放这一环节,多数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可能还发现不了问题——即与新课程背离之处。这一环节李老师做了深刻的分析,使教师
一、言外之景,解读意象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没有姹紫嫣红,就没有春意盎然;学生面对不能“尽意”的诗歌语言,会产生强烈的填补欲望。适时引导,也许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就是整个春天。  例如,教学《泊船瓜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故乡的美丽,和诗人离家的乡愁形成对比,可设计这样的训练: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句诗,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你似乎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练习: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