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新兴的乡村休闲产业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本文结合乡村休闲产业现状,提出了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休闲产业 调查研究
一、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况
(一)现状
休闲产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据国家旅游局测算,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脱贫乃至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800万人。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这标志着我国休闲产业已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正式启动旅游“百千万工程”,年内将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使乡村休闲产业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
(二)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乡村休闲产业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业产业面,进而形成产业群,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了空间,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休闲产业给农村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经营方式。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解放农民的思想、开拓农民的视野起到极大的激发和促进作用;它要求农村必须改造脏、乱、差的环境,保持村庄、院落的整洁以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来观光休闲;从业人员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讲究文明,克服随意性。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相互交流、学习,吸取对方的优点,城乡差别将逐渐缩小,城乡文明将共同发展。四是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休闲产业能有效推动土地流转,通过实施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看不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休闲产业的正确认识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有关发展休闲产业方面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处于摸索规律、借鉴经验的起步阶段。对“休闲”、“休闲产业”认识不清的问题,有的把“休闲”理解为单纯的“吃喝玩乐”,有的把休闲产业与博彩业、色情业简单地划上了等号,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到发展的总趋势,看不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多方面的发展的渴求,看不到一个地方的治理与调控不仅仅需要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需要文化的引导和人文关怀的巨大力量。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资源浪费严重。休闲农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新产业的发展,目前无论在社会舆论氛围方面,还是在政府支持、指导和鼓励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一是缺少整体的规划。大都休闲农庄缺乏科学的论证,对休闲农庄的建设缺乏科学定位,缺少整体的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现有休闲农庄多为低、小、散,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现代型的休闲园区很少,多数休闲农庄园区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二是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由于投资者自身市场理念和发展规划能力的欠缺,导致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无序和盲目开发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开发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一般认为,休闲旅游活动可分为 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形式。但现在开发的休闲产业主要以观光型为主,参与型休闲产品开发比例相对较少,度假型的休闲旅游所占比例更低。目前游客对休闲产品的评价是:“玩一天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就没意思。”这种情况表现为,很多地方的休闲旅游活动,只停留 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服务上。一些地区在开发休闲产品时,仅仅孤立地提供 当地已有的资源和服务,没有通盘考虑,使“农家乐”的“土味”更浓。
四是休闲产品个性不足,缺乏文化品味。目前,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的地方建造的人造景区和休闲娱乐场所,在短期内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是对外地游客来说,此类休闲产品到处可见。农村休闲产业发展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当地资源包含的传统文化和深刻底蕴 进行分析和具有现代意义的重现。更多的做法,是将原有的景观稍作修缮,重新 建造新的景观,配之以较为豪华的园林和酒店。这种做法,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和创新性重组。
三、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整合资源,构建休闲产业“多赢”的一体化格局
休闲农业企业、乡村社区及其农民、休闲农业游客,都是休闲农业的参与主体,他们在休闲农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都各有其所图。只有构建其多赢的一体化格局,形成协调和谐的环境才会使休闲农业获得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其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必须懂得只有开发的旅游产品和营造的旅游环境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才会招徕城市居民的纷至沓来,达到盈利的可能;只有受到当地社区及其农民的共识与支持,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和服务,获得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旅游企业才能真正获得所预期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活动中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其各种社会群体最大利益的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以达到协调、和谐与共赢。特别要强调的是休闲农业参与主体中农民是弱势群体,惟有坚持社区参与,让当地民直接参与,成为休闲农业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益的主体、发展享受的主体,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休闲产业发展
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要把发展乡村休闲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目标、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将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以保证二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相得益彰。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四)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营造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策引导对加快休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健全有利于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机制。一。一要鼓励农户利用闲暇开小饭店、小旅社(客栈)和销售绿色农产品,支持村集体投资或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引导企业发展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二要对农民投资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在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积蓄少的农户在项目开始启动前给予一定支持;三要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培养,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结合“阳光工程”进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对乡村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四要培育乡村休闲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村落、农庄、庭院和市场有机衔接起来,提高产业区域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五)打造特色品牌,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休闲农业立足于乡村,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突出特色,应该以“农”字为特色,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特别是要设计特色体验项目,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发展休闲经济应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忌不顾实际、盲目跟从。保持与发挥本色,才能让休闲经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乡风貌,也不要只顾迎合当时潮流,更不要为求一时之利造成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在人员素质方面,不必过分追求统一,要保持农民的本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休闲农业的市场。
[关键词]:乡村休闲产业 调查研究
一、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况
(一)现状
休闲产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据国家旅游局测算,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脱贫乃至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800万人。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这标志着我国休闲产业已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正式启动旅游“百千万工程”,年内将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使乡村休闲产业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
(二)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乡村休闲产业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业产业面,进而形成产业群,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了空间,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休闲产业给农村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经营方式。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解放农民的思想、开拓农民的视野起到极大的激发和促进作用;它要求农村必须改造脏、乱、差的环境,保持村庄、院落的整洁以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来观光休闲;从业人员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讲究文明,克服随意性。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相互交流、学习,吸取对方的优点,城乡差别将逐渐缩小,城乡文明将共同发展。四是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休闲产业能有效推动土地流转,通过实施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看不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休闲产业的正确认识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有关发展休闲产业方面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处于摸索规律、借鉴经验的起步阶段。对“休闲”、“休闲产业”认识不清的问题,有的把“休闲”理解为单纯的“吃喝玩乐”,有的把休闲产业与博彩业、色情业简单地划上了等号,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到发展的总趋势,看不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多方面的发展的渴求,看不到一个地方的治理与调控不仅仅需要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需要文化的引导和人文关怀的巨大力量。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资源浪费严重。休闲农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新产业的发展,目前无论在社会舆论氛围方面,还是在政府支持、指导和鼓励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一是缺少整体的规划。大都休闲农庄缺乏科学的论证,对休闲农庄的建设缺乏科学定位,缺少整体的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现有休闲农庄多为低、小、散,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现代型的休闲园区很少,多数休闲农庄园区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二是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由于投资者自身市场理念和发展规划能力的欠缺,导致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无序和盲目开发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开发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一般认为,休闲旅游活动可分为 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形式。但现在开发的休闲产业主要以观光型为主,参与型休闲产品开发比例相对较少,度假型的休闲旅游所占比例更低。目前游客对休闲产品的评价是:“玩一天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就没意思。”这种情况表现为,很多地方的休闲旅游活动,只停留 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服务上。一些地区在开发休闲产品时,仅仅孤立地提供 当地已有的资源和服务,没有通盘考虑,使“农家乐”的“土味”更浓。
四是休闲产品个性不足,缺乏文化品味。目前,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的地方建造的人造景区和休闲娱乐场所,在短期内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是对外地游客来说,此类休闲产品到处可见。农村休闲产业发展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当地资源包含的传统文化和深刻底蕴 进行分析和具有现代意义的重现。更多的做法,是将原有的景观稍作修缮,重新 建造新的景观,配之以较为豪华的园林和酒店。这种做法,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和创新性重组。
三、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整合资源,构建休闲产业“多赢”的一体化格局
休闲农业企业、乡村社区及其农民、休闲农业游客,都是休闲农业的参与主体,他们在休闲农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都各有其所图。只有构建其多赢的一体化格局,形成协调和谐的环境才会使休闲农业获得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其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必须懂得只有开发的旅游产品和营造的旅游环境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才会招徕城市居民的纷至沓来,达到盈利的可能;只有受到当地社区及其农民的共识与支持,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和服务,获得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旅游企业才能真正获得所预期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活动中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其各种社会群体最大利益的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以达到协调、和谐与共赢。特别要强调的是休闲农业参与主体中农民是弱势群体,惟有坚持社区参与,让当地民直接参与,成为休闲农业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益的主体、发展享受的主体,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休闲产业发展
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要把发展乡村休闲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目标、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将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以保证二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相得益彰。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四)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营造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策引导对加快休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健全有利于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机制。一。一要鼓励农户利用闲暇开小饭店、小旅社(客栈)和销售绿色农产品,支持村集体投资或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引导企业发展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二要对农民投资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在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积蓄少的农户在项目开始启动前给予一定支持;三要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培养,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结合“阳光工程”进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对乡村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四要培育乡村休闲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村落、农庄、庭院和市场有机衔接起来,提高产业区域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五)打造特色品牌,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休闲农业立足于乡村,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突出特色,应该以“农”字为特色,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特别是要设计特色体验项目,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发展休闲经济应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忌不顾实际、盲目跟从。保持与发挥本色,才能让休闲经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乡风貌,也不要只顾迎合当时潮流,更不要为求一时之利造成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在人员素质方面,不必过分追求统一,要保持农民的本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休闲农业的市场。